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是很有特點的。一般頭戴蓋頭(也叫搭蓋頭)。
戴蓋頭的習俗,一是受波斯、阿拉伯等國家的影響。在中西亞地區,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后來許多回回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蓋頭一般通常有綠、青、白三種顏色,上嵌有金邊,繡風格素雅的花草圖案,看上去清新、秀麗、明快、悅目。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蓋頭也有了一些樣式、色彩上的變化,顯得更加活潑和大方。
回族婦女的傳統衣服一般都是大襟為主,裝飾內容卻很豐富。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等,有的還在衣服的前胸、前襟處繡花,色彩鮮艷,形象逼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回族女裝都是右邊扣扣子,紐子是自己用料子制作的。傳統回族女子的鞋喜歡在鞋頭上繡花。襪子主要講究遛跟和襪底,遛跟襪大都繡花,襪底多制成各種幾何圖案,也有繡花的。
大部分回族女子從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歲時要戴耳環;同時,還喜歡戴戒指、手鐲,有的還點額、染指甲等等。已婚婦女還要經常開臉,顯得清秀、干凈。
回族戴戒指的講究與波斯、中亞等國家的民族以及中國漢族的講究基本相同:戴無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沒有對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對象還未結婚。除此以外,回族婦女還喜歡戴手鐲與耳環。傳說是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媳婦兒養活著一個老婆婆,因為家里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她就到一個商人家去打短工,給人做飯。每次和完面,這位媳婦兩手都舍不得洗手,沾兩手面偷偷回來洗掉給婆婆做面糊糊吃,這樣可以勉強果腹。過了一段時間后,突然有一天天空中電閃雷鳴、烏云翻滾,婆婆和媳婦都很害怕,媳婦不禁懺悔不應該吃人家的東西,于是把手伸出去,把兩眼一閉,想讓雷劈掉算了。一聲巨雷響過后,媳婦睜開雙眼,發現自己的雙手不但絲毫未損,而且兩個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鐲。從此,回族媳婦戴手鐲也成了孝順老人的象征。現在有的回族女性沒金手鐲的,也可以用其他材質的代替,如銀手鐲、玉手鐲等。
回族婦女喜歡戴耳環,除了裝飾以外,據說還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族人中有句順口溜說:“姑娘眼睛亮,耳環子掛兩旁。”這話確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環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回族女性還喜歡用鳳仙花染指甲。這個習俗也是由中亞傳來的,因為中國在漢朝以前沒有鳳仙花。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中國與中亞以及阿拉伯地區間有了交通。從此以后,互相往來,鳳仙花也從西域傳到中國。
鳳仙花原產自波斯,阿拉伯名為“海葫”。周密的《癸辛雜識》對此有詳細的記載:“鳳仙花,紅者,用葉搗碎,入明礬少許在內,先洗凈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纏定過夜。初染,色淡,連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旬,直至退甲,方漸去之。或云此亦守宮之法,非也。今回族婦女多喜此。”
回族形成后,仍襲祖先的習俗,代代相傳,時至今日,許多回族女性還喜歡用鳳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