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化大師季羨林先生把伊斯蘭文化列為綿延不斷、傳承至今的世界四大文化體系之一,指出:“紛繁復雜的文化,根據其共同之點,共可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一直到今天歐美的文化體系。”①伊斯蘭文化不僅在人類文化史上曾起到過溝通東西、承前啟后、推陳出新的獨特作用,而且也是一種具有重大現實影響力的世界性文化。目前,全球有50多個伊斯蘭國家,十幾億穆斯林,占人類總人口的1/5;特別是中東伊斯蘭國家所擁有的重要地緣戰略地位②和影響世界經濟的石油、天然氣資源③,使該地區成為舉世矚目的全球熱點地區,與此相關的伊斯蘭文化研究也已經成為國際學術界的一門顯學。在國內有回、東鄉、撒拉、保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等10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他們主要聚居在西北),伊斯蘭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伊斯蘭文化研究不但具有學術價值,而且還有現實意義,這是顯而易見的。
由于伊斯蘭文化在人類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份量和現實影響力,受到國內外學界乃至政界的關注。目前,全世界伊斯蘭文化的主要研究力量大致可分為三大塊:伊斯蘭國家本土學者、西方學者和中國學者。對伊斯蘭國家本土學者而言,研究伊斯蘭文化,猶如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一樣,是其“國學”的一部分,輕車熟路,碩果累累,其特點是占有第一手資料,原汁原味,只是對研究資料尚需分析、提煉、升華;西方學者依托充足的資金和先進的手段,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建立了自己的龐大的學科體系,然而,西方伊斯蘭文化研究是其“東方學”的一部分,帶有濃厚的“西方中心論”色彩,特別是為西方國家的全球戰略服務的;中國學者對伊斯蘭文化的研究雖說由來已久,但真正引起主流學術界的關注則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事,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央對世界性宗教文化非常重視,我國高校和相關科研院所投入了相當的人力和財力實施伊斯蘭文化研究工程,取得了可貴的成果,只是這些成果無論其數量還是質量與我國這樣一個正在崛起的泱泱大國的國際地位還很不相稱,以翔實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的、具有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略顯不足。對此,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約旦皇家伊斯蘭思想研究院院士朱威烈教授也深有同感,他針對這種不均衡的研究狀況指出:“客觀地看,我國對歐美的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已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但對世界文明史和當今國際舞臺上占據重要地位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卻還知之不多,研究機構和人員的數量、水平都還無法與我國對美、歐、日、俄的研究相提并論。”④甚至還不如對印度文化的了解、研究程度。對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中國人而言,印度歷史文化名人從古代的釋迦牟尼到現代的泰戈爾,耳熟能詳,能說出長長的一大串,而一提伊斯蘭世界,人們似乎只知道《天方夜譚》,只知道薩達姆、本?拉登,而那些曾經對西方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燦若群星的學術大師(如伊本?西納、伊本?魯世德、安薩里、伊本?赫爾東等等)的名字則聞所未聞。
這種嚴重失衡的研究狀況客觀上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我國有些媒體在報道中東和有關涉及伊斯蘭世界的新聞時,雖不乏一些真知灼見,但缺少真正屬于自己的聲音,有時甚至人云亦云,直接照搬西方現成的術語和表述方式,無意中充當了西方媒體的傳聲筒,正中了西方有些國家和政客借全球化之名行西方化之實的下懷。一些簡單化的或帶有西方文化背景和政治傾向的術語和表述方式充塞著人們的耳目,遮蔽著伊斯蘭世界的多樣性、伊斯蘭文化的豐富性,影響著人們對伊斯蘭文化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極不利于我國與占聯合國成員國1/4強的50多個伊斯蘭國家的正常交往,不利于全面落實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戰略,不利于保持和維護我國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不利于展現大國國民的素質和氣度,不利于構筑我國的軟實力。
正如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和維持生態平衡的基本保證一樣,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化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承認和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堅持各種文化兼容并蓄,取長補短,共生共榮,當是“和諧世界”理念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內容。中國選擇的和平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理論基礎就是對自身文化的守護與傳承和對其他文化的寬容與尊重。
誠然,學者無力改變世界,因為當今世界,學者在西方強勢媒體所表現出的話語霸權面前正遭遇著類似“秀才遇大兵有理說不清”式的尷尬,但學者尤其是人文學者不能因此放棄自己的責任,更不能使自己的學術良知處于休眠狀態。《國語?周語》云:“武不可黷,文不可匿。”――人文學者既然不能像搞理工科的學者那樣通過科學研究、技術發明直接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做出貢獻;那么,至少不能喪失起碼的學術良知和獨立判斷,至少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至少不能成為幫閑文人――旅美華裔學者、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就此狀況描述道:“我們一方面對任何刺激都毫無反應,一方面又脆弱到不能適應任何環境――在窮困中,我們犧牲研究,犧牲讀書,甚至犧牲人格去爭取'飯票';在富裕中,不但我們的生活就連最起碼的學術興趣都被腐蝕掉了……我們變成了社會風氣的應聲蟲,甚至變成了非學術、非文化的情報販子 ”。“我們像一群東倒西歪的醉漢,連自己最真切的存在感受、最強烈的恐懼、戰栗和最痛苦的失落都要憑借外來的辭匯才能言之成理……我們如果不肯在自己的文化社會中作一番反省批判的工作,一味想在別人的田園里尋找邊際型的歸宿,那么不管我們有多少存在的感受,有多少恐懼和戰栗的經驗,有多少失落的痛苦,在哲學上、神學上或文學上都會毫無所獲”⑤。2000多年前身處春秋戰國時代的一代文化大師孔子曾說過:“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發展中大國的學者,理應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天下主義情懷和人文精神的知者、仁者、勇者,成為文化底蘊深、學術底氣足的一代學人,同包括西方在內的具有各種文化背景的學者平等交流,相互借鑒,而不必處處仰人鼻息,時時(事事)言必稱西方。相反,應該走自主創新之路,從舊的語言圈套和“洋八股”中解脫出來,進行“話語”解放,進行一種研究理念的置換,確立以自己特有的觀察視角、思維方式、命題的言說等構成的論述框架與范式,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概念、命題和觀點。這對本領域的學者,尤其對我們這些初出茅廬的學子固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只能知難而上,不斷探索。
慎思明辨,指正慧根,辨析文化誤讀,梳理文化脈絡,清理文化遺產,還原文化真相,保護文化生態,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文明對話,實現文化自覺和文化互補,充當溝通橋梁,為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添磚加瓦(而不是為文化誤讀和“文明沖突”火上澆油,推波助瀾),應該是人文學者責無旁貸的事情⑥。
有鑒于此,我們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學人不揣冒昧,不自量力,提出了撰寫出版一套伊斯蘭文化叢書的設想。西北民族大學謝玉杰書記、金雅聲校長、馬景泉常務副校長、趙德安副書記和其他領導在本校面臨二次創業之際,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學科建設的需要出發,從本校的特點出發,通過對本校地緣優勢、學緣優勢⑦以及對本學科前景和潛力的分析判斷,以非凡的魄力,做出了實施大型學術工程“伊斯蘭文化叢書”的決斷,然后在科技處的協調下,在方方面面的配合下,這項工程得以順利啟動。
本叢書在借鑒前輩學者成果的基礎上,另辟蹊徑,別出心裁,試圖實現“三合一”,即將中國優良的學術傳統、西方可取的研究方法和伊斯蘭國家本土學者的第一手資料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創自己的學術特色和學術風格,不圖大而全,不圖四平八穩,但求有新意,有突破,有亮點。同時,為繁榮學術計,本叢書所收入的專著、譯著的觀點不強求與主編者的觀點完全一致(主編者之間觀點也不盡相同),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自圓其說,有學術價值,有利于學科建設,有利于文化的提升,我們本著兼容并包和文責自負的態度,以寬容的胸襟,對待不同的學術觀點。
我國著名學者、長期致力于中東問題與伊斯蘭文化研究、并在該領域卓然成為一家的彭樹智先生、吳云貴先生、周燮藩先生、林松先生、楊懷中先生、朱威烈先生、余振貴先生及著名宗教學家牟鐘鑒先生、著名人類學家劉昭瑞先生,不計我們這些年輕學子的淺陋,欣然同意擔任本叢書學術顧問,表現出學界前輩提攜學術新人的高風亮節,這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和勇氣。事實上,我們在許多方面借鑒吸收了這些老前輩和其他老前輩的研究成果,他們的學品、文品、人品常常令我們敬佩不已,我們真誠希望各位老前輩一如既往地給予我們指導和扶持,使我們的步子邁得更堅實一些,使得學術薪火能夠不斷傳承下去,學術精神能夠不斷發揚光大。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領導為本叢書的出版給予了大力支持,黃燕生編審付出了巨大心血,在此深表謝意。我們與該社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我們將遵循學術規律,穩扎穩打,不急不躁,不搞學術“大躍進”,采取成熟一本出一本的辦法,把此項學術工程延續下去。
本叢書向所有有志于該領域研究的學者開放,歡迎符合本叢書入選條件的書稿列入其中,也歡迎對本叢書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讓我們集思廣益,凝聚智慧,共同努力,把這項利國利民的學術事業推向前進。
2006年8月
于古絲綢之路重鎮蘭州
① 季羨林:《東方文化集成》總序,經濟日報出版社。
② 中東地區位于亞、非、歐三大洲的結合部,是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東方和西方的交通樞紐和咽喉地區,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成為列強逐鹿、兵家必爭之地。可以說,誰控制了中東誰就贏得了全球戰略的主動權。這也是當今唯一超級大國美國處心積慮、想方設法甚至不惜使用武力控制該地區的原因之一。
③ 如果把工業文明比作一個人體的話,石油就是這個人體一刻都不能缺少的血液。如果沒有石油及其天然氣等副產品,美國近2億輛汽車大部分將停放在家里,高速公路網、立交橋、加油站等將形同虛設,民航班機只能望空興嘆。目前,石油和天然氣約占全球能源的63%;而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近70%,天然氣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36%。20世紀,中東石油曾對全球經濟產生過呼風喚雨式的影響;21世紀,中東油氣的龍頭由誰來掌控,打開還是關上,擰緊還是放松,仍然牽動著各國尤其是大國的神經,美國企圖用無可匹敵的實力,不惜一切代價,緊緊地握住中東油氣的龍頭,以達到“挾油氣以令諸侯”的目的,特別是想牽制經濟發展迅速、能源需求旺盛的發展中大國――中國。
④朱威烈:《文明對話與大中東改革》,2005年11月18-21日銀川“文明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
⑤杜維明:《一陽來復》,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109頁。
⑥這段話也可以視之為本叢書的基本宗旨。
⑦西北民族大學位于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蘭州,背靠西北豐厚的伊斯蘭文化資源,面向全國,放眼世界,聯系中東,既有一些長期從事民族宗教和西域歷史文化研究、著述頗豐的老專家、老教授,又有一批留學伊斯蘭國家和俄羅斯及歐美、通曉阿拉伯語、波斯語、烏爾都語、英語、俄語、突厥語、藏語(包括古藏文)、蒙古語等多種語言、溝通東西文化的年輕博士、教授,學術積淀深厚,科研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