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創建于1950年8月,座落在中國古絲綢之路重鎮蘭州市,直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西北民族大學包括校本部和榆中兩個校區,占地1800畝,在校生18000多人,教職工1183人,專任教師800余人,具有高級職稱的342人,圖書館藏書150萬余冊。建校以來,學校堅持“立足西北,面向全國,辦出特色,服務民族”的辦學宗旨,先后培養各類專業人才8萬余人,為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經過50多年的發展,學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博士研究生教育、碩士研究生教育、預科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擁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是一所優勢和特色比較鮮明的多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
學校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11個學科門類的47個本科專業,31個碩士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點。
現設有經濟管理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外國語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美術學院、電氣工程技術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醫學院、藏語言文化學院、蒙古語言文化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法學院、社會人類學?民俗學院、計算機工程與信息學院、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現代教育技術學院、體育學院、預科部、兩課部、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等21教學單位;設有實驗中心、計算中心、網絡中心;設有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格薩爾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伊斯蘭文化研究所4個獨立建制的科研院所;設有西北藏學研究所、西蒙古文化研究所、動物生產研究所、維吾爾語言文化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所等11個系所合一的研究所;建有40個實驗室。
學校編輯出版《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研版)、《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藏文版)、《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蒙文版)等學術刊物。其中,《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連續兩次被評為第全國百強社科學報,《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藏文版)為全國優秀學報,《西北民族研究》為國家級核心期刊, Ulrich’s國際期刊指南刊物,甘肅省一級名牌期刊。
學校在科學研究方面,注重發揮特色和優勢。2000年以來,學校承擔重點科研項目15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20項,其中,國家“863”計劃兩個。承擔國家部委項目50項,地方政府下達科研項目32項,另有教育部社科研究重大課題子項目3項,清華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發課題1項。出版專著300余部,發表論文6000余篇,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3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部級獎勵97項,其它科研獎勵74項。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少數民族經濟、歷史文化學、民俗學、宗教學等優勢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藏族史詩《格薩爾》的搜集、整理、翻譯和研究,在全國一直處于領先水平。藏漢信息技術研究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得成果數十項,其中《藏漢雙語信息處理系統》獲199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藏文視窗平臺、字處理軟件和藏文網站》獲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并在互聯網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藏文網站,得到了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學校在應用領域的研究得到拓展,同時大力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開發了“尕里巴牛犢血清系列產品”的系列產品,并與美國Hyclong公司合作,成立的中美合資蘭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甘肅地區高等院校成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也是一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好的企業。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的原則,積極擴大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后同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蒙古、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協作關系,開辟了國際合作培養人才的渠道。同英國海外發展署開展了英語師資培訓合作項目,成立了“西北少數民族英語師資培訓中心”;與英國愛德愛克斯爾基金會合作,成立了“倫敦英語考試中心”。先后從英國、美國、阿根廷、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十余個國家聘請了70多位外籍教師和外國文教專家。成功地舉辦了第四、第六屆國際格薩爾學術會議、亞洲聚合物反應與精細高分子研討會、絲綢之路與西北少數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數次國際會議。已先后接收了400多名來自美、英、日、哈薩克斯坦、韓國、蒙古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西北民族大學的成長和發展給與高度重視和極大關懷。朱德、董必武、彭德懷、陳毅、鄧小平、李維漢、習仲勛、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賽福鼎?艾則孜、李鐵映、費孝通、司馬義?艾買提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學校視察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