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建立于1950年8月,是新中國成立后創建的第一所民族院校,直屬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學校占地1800畝(含榆中新校區),現有教職工1179人,專任教師754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342人。學校堅持以西北地區為主,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50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各級各類人才6萬余人。
西北民族大學現設有經濟管理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外國語學院、藏語言文化學院、蒙古語言文化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社會人類學民俗學學院、現代教育技術學院、法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醫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工學院、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美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體育學院、預科部、兩課部等20個教學院(部),共47個本科專業,其中本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11個學科門類。
學校現有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點,宗教學、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史、專門史、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社會學、民俗學(含民間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課程與教學論、文藝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音樂學、美術學、歷史文獻學(格薩爾學)、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臨床獸醫學等30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學校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格薩爾學、民俗學和宗教學等4個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計算機應用與技術等3個學科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重點學科。
學校現設有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格薩爾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學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和西北民族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所等4個獨立建制的研究院(所),設有西北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藏學研究所、西蒙古文化研究所、動物生產研究所、維吾爾語言文化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所等10個院所合一的研究所。學校建有22個實驗室,其中藏文信息技術、生物工程與技術、電子材料、口腔醫學等四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學校設有圖書館、西北民族博物館、理科實驗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英國倫敦英語水平考試中心、中英合作項目――西北少數民族英語師資培訓中心。圖書館現有圖書資料150萬冊(含電子圖書),其中有不少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孤本和善本書。博物館館藏文物1000余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學校編輯出版《西北民族大學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國家級核心期刊)、《西北民族研究》(國家級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藏文版)、《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蒙文版)、《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西北民族大學報》等6種期刊,其中,《西北民族研究》是ULICH’國際期刊指南刊物,民族類核心期刊,被評為“甘肅省一級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和藏文版被評為甘肅省高校優秀期刊。
在科學研究方面,學校注重發揮特色和優勢,取得了顯著成效。2000年以來,學校承擔重點科研項目150多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項,“863”項目2項,國家民委及國務院各部門下達的項目50多項,地方政府下達科研項目32項;另有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子項目3項,清華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1項。出版專著300余部,發表論文6000多篇;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勵3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部級獎勵97項,其他科研獎勵74項。學校研制開發的《計算機藏漢雙語文字信息處理系統》系列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近年來獲得成果數十項,其中《藏漢雙語信息處理系統》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藏文視窗平臺、字處理軟件和藏文網站》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在互聯網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藏文網站,得到了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學校承擔的一大批民族地區科技扶貧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其中“尕里巴牛犢血清系列產品”的開發進展良好,學校與美國Hyclong公司合作,成立了中美合資企業―民海生物工程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隨著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擴大。近年來,學校先后同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俄羅斯、巴基斯坦、芬蘭、荷蘭、蒙古國以及臺灣、香港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