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回族主要居住在三亞鳳凰鎮的回輝村和回新村,他們多才多藝,尤其善于經商。三亞的回民是以波斯、阿拉伯人為主體,部分來自祖國內地回族后裔,三亞的回民語言也不同于海南話,而與沙特阿拉伯語音頗為相似,我國語文學家把它定名為回輝話。主要宗教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三亞回民信奉伊斯蘭教,依從《古蘭經》每日5次向真主祈禱,每周五集中在清真寺做“主麻日”講《古蘭經》,傳授圣訓。由于教律森嚴,回族仍然保持著其祖先諸多傳統,她們不僅是海南省伊斯蘭文化的唯一代表,而且有重要的人文景觀,其中古跡有《正常禁碑》、梅山古墓群、海棠灣古墓群和清真寺等。現在回族男子服飾與漢族無異,逢禮拜在清真寺念經或重大奠祀活動時才穿白衣白帽。女子服飾則受海南當地漢人的影響較多,仍保留宋代漢族婦女服飾習慣"女人以五色布為帽。以斑布為裙。似袋。號曰都籠。以斑布為衫。方5尺。當中心開孔,但容頭入,名曰'思便' "。回族女子頭戴大花彩色毛由為帽,仍以斑布為衫。其衫為唐裝。紐扣從頸部沿著上身的右側開,一般為8個。其紐扣以銀制作,既顯示富貴,又表達吉祥。布料多為黑、藍、黃、白、綠、青、橙等色布混合縫制而成。既整齊有序,又獨具一格,巧奪天功,充分體現了三亞回族婦女的聰明才智。
三亞回民現仍堅持每禮拜聚眾念經的習俗,信守其教,至死不移。
舊時三亞的回民以捕魚、廣植生產為業。但現時三亞回民經商活動遍布全國,從海南到新疆,從沿海到山區,從小鄉鎮到各省省會都遍布他們的足跡。不與漢人為婚的習俗早在革命戰爭年代就已破除。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他們同仇敵愾,在共同的戰斗生活中結為伴侶屢見不鮮。解放后不僅回漢通婚較為普遍,回族與其他民族通婚也也習以為常。在五六十年代以前同異族通婚還會遭到一些思想保守的族人的反對,進入七十年代后,各族之間通婚對于三亞回民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同異族男女通婚必須按伊斯蘭教的規矩舉行婚禮,至今尚未變動。如異族男子與回族婦女通婚,在其陰莖包皮上加一刀(割掉一點點包皮)則是不可缺少的入教儀式和婚禮儀程。
回人無與婚者,舊時主要是窮,現時基本上沒有。嚴重的問題是早婚早戀繁衍不止,計劃生育難以進行。回人舊時以右手抓食物吃,以左手作為大便刷屁股的工具,刷屁股后就洗手完事。糞便則在居屋前后挖坑埋之。現時有很大改變,吃飯用筷子和湯匙,大便則離不開衛生紙。有許多富裕人家,家中還有裝飾講究的瓷器衛生間。舊時回人捕到魚必以沙埋之,以保鮮。這種保鮮法有一股特殊的腥味,賣不到好價錢,現在學會以冰凍的辦法。三亞回族仍保留著殺牲不要他人代替的習慣。回人與漢人及其他民族共餐或赴宴,除不吃豬肉外,雞、鵝鴨等家禽必須親手宰,否則寧愿不吃。回人過新年要吃齋。吃齋比佛教還嚴,連咽一口唾液都不允許。白天餓一天,夜里才能吃飯。在新年期間,回人游泳、洗澡以潔身,秋以蕩千超越塵世等習慣仍然存在。回人不信神、不信鬼,只信真主,過年按慣例念經,禮拜不可缺少。過去回人不看劇,不唱歌,不興文娛活動,現在有了很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