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八十年的歷史中,是什么使共產黨能克服艱難波折奮斗不息?是什么使其在內憂外患的多重壓力下突破險境絕處逢生,直至今日成為東方強國?記者走進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找到的答案是:紅色精神。
走進位于天安門東側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如同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共產黨的紅色精神最早表現為一九一九年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
一九二八年四月,當朱德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井岡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后,軍民團結一心,經過連續艱苦的戰斗,多次粉碎了國民黨“圍剿”,形成了井岡山精神。
在中共的歷史上,最撼人心魂的要數一九三四年,工農紅軍翻雪山,過草地,不怕艱難險惡的長征精神。
一九四一年前后,日本帝國主義的“掃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包圍及嚴重的自然災害,使中共抗日根據地出現了極端困難的局面。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八路軍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屯墾。經過艱苦奮斗,南泥灣成了陜北的“江南”,從而誕生了著名的南泥灣精神。
革命圣地的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中形成的。一九四二年十二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提高了共產黨高級官員的素質。
新中國成立后,五十年代末,中國人民解放軍十萬轉業官兵,按照中共“屯墾戍邊”的方針,開赴地處黑龍江省荒無人煙的北大荒,開拓北大荒。經過三代人的艱苦創業、開發建設,北大荒人把渺無人煙的亙古荒原建成了中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營農場群,成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貿出口基地,成為舉世聞名的“北大倉”。自此,一種“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載入共產黨的史冊。
在五、六十年代,為了抵御外國的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中國果斷決定研制“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中國科學家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研制出了“兩彈一星”,創造了非凡的人間奇跡。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現在中國已成為少數獨立掌握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國家之一,并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兩彈一星”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精神成了中國人民引以自豪的科學救國的精神。一九八零年八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深圳經濟特區,這是中國成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經過二十年改革開放大潮的塑造和市場經濟熔爐的錘煉,中國的經濟特區不僅創造了舉世驚嘆的物質文明奇跡,也創造了支撐特區經濟巨人迅速崛起的特區“改革開放精神”:
中國共產黨用八十年堅苦卓絕創造的一系列精神財富,現今已成為中國大步邁向世界的動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