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仍然很大。
大力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盡快取得物質文明方面的進步,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貫方針政策。早在1957年周總理就說過:“各民族的繁榮是我們社會主義在民族問題上的根本立場。”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在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力量等方面給少數民族地區以大量幫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明確指出,新時期我國民族工作的中心是經濟建設。為此,黨和國家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了新時期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的方針政策和措施。這些方針政策主要有:
第一、堅持國家幫助和少數民族地區自力更生相結合的方針。新中國成立近50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民族地區的建設,在財力、人力、物力方面扶持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和教育事業發展;同時要求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和貧困地區發展經濟和文教事業,如目前已建立了北京與內蒙、上海與云南、天津與甘肅、廣東與廣西、福建與寧夏、江蘇與陜西、浙江與四川、遼寧與青海、山東與新疆、深圳等四個計劃單列市與貴州及全國內地省市與西藏經濟、教育對口支援協作關系。與此同時,少數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第二、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確定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方針。要加速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必須從實際出發,做到因地制宜,區別情況,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條件,實行多種經營,發展本地的民族經濟。例如:內蒙古有豐富的鐵礦,就建設了包頭鋼鐵廠等大型企業;新疆、甘肅有豐富的油田,就建設了克拉瑪依、玉門等煉油廠;甘肅、寧夏、云南、青海、廣西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就建設了許多水力發電站。其他如新疆、內蒙古、甘肅的毛紡工業,廣西的制糖工業,廣西、云南的建材工業。東北、內蒙古的乳品工業、皮革工業等都是規模較大的民族工業。
第三,實行民族地區的特殊的經濟政策。
根據民族地區的特殊的情況,實行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新中國成立近50年來,民族地區的工農業持續增長,經濟實力明顯增加。1978年民族自治地方工農業總產值為367.7億元,1997年達8412.8億元;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1997年民族自治地區工業企業(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業)達55413個;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有很大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增加,新疆的北疆、南疆鐵路、塔里木油田,內蒙古東勝煤田、準噶爾煤田、云南漫灣電站,廣西平果鋁廠,青海龍羊峽水電站,寧夏固海揚水工程等,有的已竣工投產,有的正在建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邊境貿易活躍,民族地區現有國家級陸邊口岸40個,地方級口岸200個,建設了一批設備良好的新機場和5條通往境外的鐵路;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收入逐年增加。
但是,由于自然條件較差,基礎產業落后,市場經濟發展較慢,經濟結構不夠合理,交通通信基礎設施較差等原因,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較大。
從中國的實現現代化的全局來看,西部民族地區不發展起來,中國的現代化是談不上的。我國東部地區要保持長期高速度發展,就必須從西部尋找后續力量。從長遠來看,中西部不加快發展,東部地區的高速度發展必然受到制約。?有西部的統一整體,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揮作用,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沿海發展速度令世界矚目。在實施沿海發展戰略的同時,我國正在實施中西部發展戰略,就是靠長江流域建設促西南,靠新亞歐大陸橋推動西北、?河流域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只有根據黨的十五大精神,抓住當前的歷史機遇,制定好基本對策,加速發展步伐,才能保持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民族地區教育、科技事業的發展。
由于歷史上反動階級的殘酷?削和壓迫,解放以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長期處于十分落后的狀態。大多數地區,直到解放前夕,尚達到近代的教育發展水平,幾乎?有自己的近代文化和技術,。全國?有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普通教育也極為落后。有的少數民族地區雖有極少數學校,但大都是反動政府為了實現民族同化而開辦的,入學的兒童極少,到1949年全國少數民族的中小學生,只占全國中、小學生總數的2%左右。更有甚者,有的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教育還是一張白紙,有的少數民族?有文字,還處于刻木結繩的原始狀態。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為了幫助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從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給了大量援助和照顧。如在經費上,除正常的教育事業費外,國家還專門設立了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專項補助費/在那些地處邊疆,教育事業比較落后的民族自治地區和有關省份,國家采取了對口支援的辦法,從內地抽調大批有經驗的教師到那里工作,幫助培訓師資隊伍。再如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對少數民族聚居區的考生,根據其具體情況適當降低錄取分數線,對雜散居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也采取了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的辦法;國家為了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在內地普通高校和重點中學開辦了民族班和新疆班,在內地有關省、市的學校舉辦西藏班(校)和新疆,有的省市在所屬學校舉辦了民族班,培養當地的民族人才,等等。
由于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重視,?予的大力支援,以及特殊的照顧,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從無到有,有小到大已初具規模,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較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1997年小學少數民族在校生總數為1248.2萬人,比1951年內的92.3萬人,增長13.5倍,職業中學少數民族在校生為229335人,比1963的12135人增長18.9倍,普通中學少數民族在校生為4039314人,比1915年40316人增長100.1倍,中等師范學校少數民族在校生為91267人,比1951的4531人增長20.1倍,中等技術學校少數民族在校生為237100人,比1951年660人增長395.1倍,高等院校少數民族在校生為216831人,比1950年的1285人增長169.2倍。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于提高少數民族的文化素質,促進民族地區的開發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在生產、科研崗位上奮發努力,銳利進取,作出了突出貢獻。
新中國建立以來,黨和國家在大力支持民族地區振興經濟、發展教育事業的同時,十分重視科技事業的發展。在舊中國,現代科技在民族地區幾乎是空白。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國家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內地的支援和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民族地區的科技事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目前民主自治地區縣以上各級政府都設立了科技行政機構和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科技開發、科技推廣的各級科研院(所),以及科技開發、推廣機構。據統計,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縣以上政府部門所屬科研與開發機構已達2033個,從事科研和技術開發推廣的職工總數已達143448人,科學家及工程師達70412人,其他科技人員有26779人,年經費投入達21.2億元人民幣。民族地區的科技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已成為民族地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主力軍,許多內地有志青年不怕艱苦,自愿到邊疆民族地區從事科技創業,為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各民族的團結作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