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貼”是阿拉伯文Niyyh的音意合譯,意為“心愿”、“決心”、“意念”、“動機”等,經堂語為“舉意”。有些外國學者將其譯為intention(動機),指穆斯林在禮拜、齋戒、朝覲、施舍、宰牲等宗教活動和禮儀之前,通過內心或口頭表達的意愿。旨在純正內心,祈禱安拉佑助。其根據來自“一切功課維系于意念”的圣訓。漢文伊斯蘭教著述釋其為“虔心致意”,強調“意也者,事功之樞紐也”。①穆罕默德曾說:“一切行動唯憑意念,人之所得乃其所望”。主要是強調凡事須有一個明確的動機,堅定的信心。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回族地區,尤其是西北回族穆斯林聚居區,“乜貼”已逐漸演化為三種形式:舉“乜貼”、過“乜貼”和散“乜貼”。
舉“乜貼”指回族穆斯林在舉行或參加宗教活動和禮儀之前,或者在做一些事情之前,通過內心或口頭表達的意愿,它與“乜貼”的本意相近;過“乜貼”實際上是一種宗教儀式活動,指穆斯林在亡人的忌日、出行歸來或僑遷新居時舉行的紀念活動。一般都要請阿訇誦經、設宴待客并向阿訇和到場的人施散數額不等的錢財;散“乜貼”是穆斯林因各種原因施舍或捐贈財物,也稱“納乜貼”②。筆者在本文主要探討散“乜貼”這種行為。
散“乜貼”作為一種有意念的施舍行為,一般包括“費特勒”(開齋捐)、“索得格”(隨心“乜貼”)、“海迪耶”、“臥各夫”(“瓦克夫”)等。散“乜貼”的對象一般為經濟條件差、生活困難的弱勢群體和清真寺、道堂、阿訇、滿拉等,關于回族穆斯林施舍、濟貧的行為,我國史書上早有記載。
《諸蕃志》曰:“有番商,曰施那幃,大食人也。輕財樂施,有西土氣習。”③《瀛涯勝覽》曰:“忽魯謨斯,風俗淳厚,故無貧俗之家,或一家遭禍致貧,眾皆贈以衣食財物而救濟之”。④施濟是每個回族穆斯林的善舉,他們利用本身所擁有的錢物、知識等幫助別人,無論其付出多寡,都是對真主的歸順,亦是對其同胞表示友愛、關心的行為。《古蘭經》云:“你們當量力地敬畏安拉,你們當聽從他的教訓和命令,你們當施舍,那是有益于你們的”。(64:16)又說:“誰干清廉的善功,是屬于他自己的。” (45:15)需強調的是,散“乜貼”并非僅指以財物施舍予他人的行為,還包括學問、知識、技能、各種特長等。回族穆斯林認為,一個人的時間、精力、財力、體力、智力、愛心、關懷、祝福等都是財富,均可施舍予人,與人分享。
多年來,中國回族穆斯林已將“施濟行善”的經濟思想轉化為一種慣常的行為和自覺應盡的義務。散“乜貼”作為回族穆斯林施濟窮困,救助他人的一種最為普遍的形式,在回族穆斯林社會廣泛存在。這種經濟文化現象,對回族穆斯林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對回族社會的經濟發展、族群凝聚及社會整合起到了不容忽視的輔助調節作用,是其人際關系藝術、心理調適藝術、經濟平衡藝術、道德教化藝術以及社會控制藝術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