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當然離不開農民。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
當前農民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民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受教育程度低,整體素質偏低,仍屬于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不具備現代化生產對勞動者的要求。二是科技素養差,農民接受科技教育及實用技能培訓少。三是思想觀念落后,接受新事物慢。傳統的小農意識在農村仍存在,重經驗,輕知識,對新技術、新的生產方式不易接受,小富即安,不求進取;不懂市場經濟運作規律,不能及時捕捉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培養新型農民的必要性
首先,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真正實踐者和受益者,如果不讓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那么新農村建設就很容易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建設好新農村,關鍵是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
其次,當前農民的素質普遍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主要表現在部分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缺乏道德意識和信仰意識,缺少現代勞動技能。許多農民沒有經過專門的現代農業技術培訓,而是依靠父輩經驗的傳授,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而這種生產方式,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很難脫貧致富。大部分進城的農民工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勞動技能培訓,不能從事復雜和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從新農村建設的實際看,無論是農業結構調整,還是農民致富,都需要提高農民素質。
什么樣的農民才是新型農民
新型農民就是指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有文化:即文化素質高,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有較好的文化素養、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能理解國家的政策,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思維活躍,具有創新精神。懂技術:即能將農業科技很好地運用于農業生產的實踐中,崇尚科學,尊重規律,追求知識;能積極學習,掌握和運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及成果,并在實踐的基礎上富于創新,善于將農業科技知識轉化成科技成果并發家致富。會經營:即經營能力強,能主動參與市場競爭,具有一定的市場意識和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能及時捕捉市場信息,在生產經營實踐中懂得合理配置各種資源,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
如何培養新型農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點在村,重點在農民,為的是農民,靠的也是農民。要實現中央在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就必須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就必須建立起科學、規范的教育培訓體系,豐富農村文化活動。
鞏固提高農村的基礎教育,從源頭上抓好新型農民的素質教育。
廣大農村中小學校是農民學科學,學技術,實現職業轉化的前沿陣地,因此要把農村教育擺到整個教育發展的優先地位,依法推進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工作,確保農村適齡青少年上得起學,減少輟學率,防止增加新文盲和半文盲。為此,要積極改善中小學校的辦學條件,努力提高中小學校的教育質量,為農村孩子創造相對公平的教育環境,以培養造就更多的新型農民。
積極發展形式多樣的農村職業教育,大力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新型農民。
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使農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成果的同時深刻理解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同時要對未升學的農村初中畢業生,根據自愿的原則,在就業前使其接受各種農業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的職業教育培訓,一方面使他們成為具有較高科技文化的農村后備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將他們培養成中高級技術工人,為其進城務工奠定基礎。
普及成人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的致富能力。
政府部門要鼓勵、引導培訓機構、企業和農民等積極主動地參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通過推廣“學校、公司(基地)+農戶”等教育培訓模式,采取農民業余學校、夜校、培訓班、文化補習班、周末班、講座等靈活多樣的形式,講授先進實用的種植,養殖,病蟲害防治和農產品加工技術及農藥施肥,營銷,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同時把教育培訓與開展經營活動結合起來,增強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使其從簡單的經驗型勞動者轉變成知識型、科技型的勞動者,以全面提高農民的致富能力。
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網絡,向農民快速傳播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民的市場應變能力。
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互聯網、電化教育、函授教學、科技培訓直通車、鄉村圖書館、熱線電話和手機短信服務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各種培訓力量,建立起互動、立體式的教育培訓網絡,加快農業科技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推進技術革新,提高農民的市場應變能力。
加快農村致富帶頭人的培養,充分發揮帶頭人的示范作用。
農村致富帶頭人是土生土長的農民,與周圍群眾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們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長,說話做事令周圍的農民群眾信服。在致富奔小康上走在前面的農村致富帶頭人,是周圍農民發展生產的樣板,能夠帶動一片,輻射一面,引領農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他們是農村工作的骨干,充分發揮好他們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勢必帶出一批又一批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新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