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臺灣伊斯蘭信徒聚會要求美國在齋月期停戰。美國似乎不會考慮伊斯蘭國家及信徒的要求,一定要盡力在寒冬前直搗黃龍,不勝不休。而賓拉登又傳出擁有核生武,必要時與美軍一決雌雄,同歸于盡。可怕!這場雙方都自認的“圣”戰看來結束不了,全球人類還得陪著它緊張下去。何謂齋月?何謂圣戰?讓我們一起來追索一下,回憶一下,再對此戰作一整體反省。
伊斯蘭教創教人穆罕默德(公元五七○-一六三二),生于麥加。為遺腹子,六歲時母又亡。靠祖父和叔父撫養長大,是個文盲。后隨商隊遠行而接觸到猶太教和天主教,乃放棄多神信一神。與一富寡婦結婚而改運。四十歲開始口述由天使傳授的古蘭經,歷二十三年之久。該經一半與我們的圣經相同。
公元六一○年,蒙麥地那居民遨請,遷住該城。政教合一,其教成國教。打敗麥加,衣錦榮歸,更向亞歐非三洲發展,所向無敵。一世紀后成歷史上未有的最大帝國。
所誦的“齋月”,是伊斯蘭教記念穆罕默德在麥加得啟示及遷徙至麥地那的事跡。每年回歷九月是圣月。該月從日出至日落禁食、禁性、禁舞、歌、棋、煙等戲嬉和娛樂。滴水不進。日落后可進食。這種苦行是為約束自己,體會饑餓,增加對窮人的同情,學習依賴真主。可見齋月非常神圣,頗似佛教的閉關和天主教的退省。如果官兵真要守齋,仗是打不下去的。近一千五百年遵守的齋月,如何能輕易地放棄呢?但賓拉登的兵士不會為齋月而認輸的。他有理由打下去,因為這場戰爭是圣戰。
何謂圣戰【吉哈得】?
伊斯蘭教徒真是「一手執經、一手執劍」的悍徒?答案一定是錯了。伊斯蘭這個名字原意是“順服”、“和平”。指順服真主、與人和睦。不過古蘭經不贊成基督徒的非暴力和不抵抗主義,不屑殉道。當他們遇到武力攻擊時,必須還擊。所以他們的劍是用來自衛的,為了保護自己,也為保獲信仰或糾正錯誤。既然是自衛,故不先打。換言之,武力不是主動攻擊,也不為強迫人信其教而用。
最近故世的陳百希神父在他的大作《宗教學》中有另一說明,他說:“伊斯蘭教徒認為有義務使全球受安拉統治,,不達到目的,戰爭永遠不息。但為實際利益,可休戰十年,并可一再延長日期。他們驍勇善戰,篤信凡參加圣戰而死的,都可獲得上升天國的保證。”(頁一四一)這一段話與上段稍有出入,比較傾向他們有以圣戰來傳教的作法,同時點出圣戰中送命者等同殉道,可以直升天國。這種保證會鼓勵其教徒奮身作戰,死而后已。這可以說明為何那些轟炸紐約世貿大廈的阿拉伯人如此勇敢地赴湯蹈火。
這次美國及其盟友向阿富汗的神學士開戰,賓拉登居自衛角度應戰。但九一一是否亦如此呢?無疑的,賓拉登會說是,因為他認為美國欺侮阿拉伯人太久,已到忍無可忍的地步,所以這次是響應,不是出擊。因果的賬一定要算到底的話,可能要回算再亞巴朗呢!嗚呼!
伊斯蘭教是否受到以美國為首的不公待遇,只有天主可作最后判斷。在人一方面能作的是效法耶穌的榜樣:無條件的寬恕。同為阿拉伯首領的阿拉法特已公開表明自己愿用和解的方式處理以阿紛爭,決不用暴力強為之。
仁慈的天主,請救我們出此仇火,以您的圣愛救我們重獲相愛及和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