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來寧夏的人都會超期望的滿意而歸!”——這是在2007年網絡媒體寧夏行的啟動儀式上,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克洪對媒體記者們的肯定承諾。寧夏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張克洪介紹說,寧夏有美麗的大漠風光、塞上江南風景,更有獨特的回族伊斯蘭文化、黨項族西夏文化、黃河(邊塞)文化、賀蘭山遠古巖畫藝術及多各類豐富的民間藝術。
文化旅游成為寧夏特色優勢產業
寧夏地處中國西北,在大開放、大開發的時代背景下,寧夏自然資源總體上不具有整體優勢,在區位交通上一度讓投資者舉足不前;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狀況,缺水是制約寧夏發展的瓶勁之一;荒漠化問題突出,生態脆弱,曾一度成為寧夏畜牧業的“癌癥”。但是,這幾年來過寧夏的人都會驚奇的發現,這里到處煥發著欣欣向榮的色彩,甚至讓游客心里深深地向往著在此安居樂業。
寧夏山川湖泊眾多,景色雄渾壯麗,文化繁榮,歷史源遠流長,其原始淳樸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風格迥異的回族風情,符合旅游者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隨著新歐亞大陸橋的開通,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線和穆斯林旅游市場的開拓,以及國家對中西部開發力度的加強,寧夏可以憑借旅游資源優勢,成為21世紀中國旅游業產品更新換代和生產力向中西部轉移的一個重要基地。
迅速發展的寧夏旅游業提升了寧夏的投資環境,加快了寧夏對外開放的步伐,帶動了各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拉動內需、增加創匯、擴大就業、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區域經濟聯系合作、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幫助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有力的推動著寧夏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發展。
文化開發和創意產生經濟奇跡
西夏王陵、賀蘭山巖畫的門票創收你不會懷疑,開辦一些獨特的旅游工藝品產能紅紅火火也是情理之中,但你肯定不能理解在寧夏有人“出賣荒涼”賺了2億元。
來到寧夏不可能不去鎮北堡西部影城,不可能不提張賢亮這個人。一個曾經被寧夏人稱為“羊圈”的破敗兵驛,被張賢亮賦予深厚的文化內涵,短短十年間,他用數額非常有限缺少的78萬資金成功運作起鎮北堡西部影城,創造出了一個文化產業的時代奇跡。用張賢亮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片荒涼,有文化裝點成奇觀;兩座廢墟,經藝術加工變瑰寶。”
張賢亮的鎮北堡西部影城可能是中國投資最小的影視城,而它卻是目前國內70%影視城處于虧損情況下能盈利的三大影視城之一。據了解,鎮北堡西部影城的門票價格是每張40元,現在每年來鎮北堡參觀旅游的中外游客達20多萬人次,最高的一年接待了30多萬游客。
另外,在鎮北堡西部影城經營上,張賢亮做了許多創造性的工作,最典型的是張賢亮將2cc黃河水灌在一個透明體里制成的旅游紀念品。2cc的黃河水張賢亮可以賣出10元的價格,由于給這滴黃河水注入的文化,它成了“中華民族的乳汁”的一個標志物品,就這個水滴紀念品,一年收入也很可觀。
中國文化產業里程碑——2008
2008年是一個中華民族倍感驕傲的一年,一場奧運會讓全世界的眼光都在關注中國。前不久有媒體報道,近幾年國外許多文化投機商運作各種高科技探索儀器在公海打撈中國古代沉船,大量的文物被打撈出海后,投機商們并沒有急于出賣,而是大量文物奇貨可居地等待“2008年北京奧運會”高價拋出。
雖說這是一個中國的遺憾,但從中我們不難察覺2008年是中國文化產業的一個里程碑。據了解,奧運會期間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記者將達到創紀錄的3萬多人,他們將采訪報道北京奧運和經濟、政治、環境、歷史文化等所有關于中國的海量信息,勢必在全球引發一場空前的“中國熱”,其為中國文化產業帶來莫大的發展機遇。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的命運緊密地和這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興隆緊密聯系在一起,文化及文化產業是我們常說的“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國經濟實現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如果你想了解中國長城,寧夏是中國長城之鄉;如果你想了解遠古人類,賀蘭山巖畫會告訴你先祖們的生活和思想;如果你愛好歷史,踏上古西夏遺址你也許會超越司馬遷寫出“中國二十五史”……人杰地靈,文化蘊藉,這塊熱土的文化歷史神秘而多姿多彩。這些興趣不僅國人有之,海外游客更是趨之若騖。
入眼一簾“塞上江南”的美景,腳踏一卷卷西域人文史,這里沒有理由不發展,沒有理由不繁榮。對于寧夏,對于整個中國西部,唯一的考量是我們開發建設了多少自己的文化產業?尤其是在“北京奧運”來臨之際,我們是否能把握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