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且又別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華的商業(yè)鬧市區(qū),過去人們以“京師之精華盡在于此,熱鬧繁華,亦莫過于此”的美譽來稱贊大柵欄。在1.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保存著大量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這些古老的建筑和發(fā)生在它們中間的“城南舊事”,都是古都北京重要的人文瑰寶和文化資源。
大柵欄城南舊事
“大柵欄”最初并不稱此名,而是叫廊房四條,附近還有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在《明北京城圖》上標的就是“廊房四條”,而到了《乾隆京城全圖》的時候,上面標的名稱才改成了“大柵欄”。
大柵欄處在古老北京中心地段,位于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就是一個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大柵欄已有580年的歷史。這條街的由來,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當時,北京有“宵禁”,為了防止盜賊隱藏在大街小巷之內,由朝廷批準,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柵欄。據(jù)清代《欽定令典事例》中記載,雍正七年批準的外城柵欄440座,乾隆十八年批準的內城柵欄1919座,皇城內欄196座。大柵欄原是廊房四條,因為這條胡同的柵欄制作出色,保留長久,而且尺寸又大一些而逐漸為京城所矚目,所以,大柵欄就成為這條胡同的名稱了。
大柵欄街區(qū)至今保存著明末清初的“三縱九橫”的格局,“三縱”指的是煤市街、珠寶市街以及糧食店街;“九橫”指的是大柵欄的九條東西向的胡同。
現(xiàn)在,在這條街上,分布著11個行業(yè)的36家商店,節(jié)假日客流量達20多萬人。國內提起北京前門大柵欄幾乎無人不曉,就是在國際上也很有名氣,可以說是聞名遐邇。在歷史上,雖有沉浮,但這條古老的商業(yè)街之所以能經(jīng)受580多年的歷史風雨而不敗,自有它獨特的地方。老北京有句順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頭頂馬聚元,腳踩內聯(lián)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說的都是早年間大柵欄的地位和繁華景象。
時間與人流成反比
剛來北京時,看到這個偌大的京城并沒有太大的驚喜,相反還有些失落。但是來了大柵欄以后第一次感受到了老北京才有的韻味。
大柵欄是一條街,又不只是一條街,還包括了周邊的橫衢豎巷,你可以稱之為古典的shopping mall。在正陽門的注目下:從有這座門開始,每個夏夜成千上萬只燕子在檐下穿梭,不為朝代更迭所動。遠處老火車站鐘塔上的時針永遠靜止在一個時刻。你跟我一同站在街口的鐵枝盤紋的牌樓下朝西看去,層層疊疊的招牌幌子一直延伸進昏黃的天色,500多年的繁華興衰就重疊進去,耳邊也仿佛混入當年的市聲。它的輝煌不屬于帝王家也不屬于宗廟,它是市民商賈的,販夫走卒的,土洋雜處的。
和琉璃廠那份今人虛擬出的古意不同,大柵欄跨朝越代,卻沒有蘊蓄出多少優(yōu)雅的氣質,它綿長的商業(yè)史記載于各種典籍中,然而珠寶市只剩寫著“珠寶市”三字的石牌坊,再不復昔日的珠光寶氣;錢市胡同的爐行里,當年鑄造銀錠的爐火也已熄滅多年。幾間老字號的牌匾還支撐著這條街的繁榮,我們可以在祥義號綢緞店門前稍做停留,仰頭欣賞它完好的鐵花立面,蓋頂?shù)蔫F雨棚,和雨棚下做工精致的鐵花眉子,雖說新上的綠漆太過油光锃亮;我們可以遛進同仁堂,貼著藥柜玻璃看百年老參扭出一個個敦煌飛天的姿態(tài);或是站在張一元清涼的廳堂里,嗅吸著清苦的茶葉香;廣德樓里絲竹吱吱呀呀,貼紅紙的戲牌子上寫著今晚的戲碼《挑滑車》、《空城計》;瑞蚨祥里一匹匹綢緞的陳列仿佛幾百年來都是一個次序;而狗不理店前那對泥塑的李蓮英和慈禧太后,手托泥塑的包子,一臉泥塑木雕的滿足的表情,卻足以讓我們大笑一場。
即使不是老字號,大柵欄街上的店也都染上些老氣橫秋,或者說陳舊、因循,簇新燦亮的鋼化玻璃后面,有些東西是死也不變的,就像那些貌似時新的服裝店,說它不時新有失公允,但是身在那樣半明半晦的店堂里,50年以上歷史的老電扇緩緩轉動,無論多么時髦的款式放在那里都恍惚產(chǎn)生出時代移位的錯覺。
大柵欄或許會被城市新貴們打上“市井消費”的烙印,它也確實在代表著市井消費。在胡同以秒計算飛速消失的今天,只有那里還保有著成片的舊店鋪、黑白門臉、岌岌可危的小樓、幾十年不變的面孔、那些擁塞的巷子、那家落滿灰塵的樂器行,在這里,時間的流速與人頭的攢動呈現(xiàn)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