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規劃委昨天公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期間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劃適用北京市整個行政轄區,總面積為16410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06年至2010年。2008年奧運會期間將完成八達嶺長城、頤和園、天壇周邊環境的整治和改善,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到350處,地下文物埋藏區達到50片。
四合院實行整體保護
規劃提出,將在舊城四個區分別選擇危房集中的未改造地段,開展小規模的危房改造工作。同時積極開展舊城區內四合院調查工作,對成片的、形制較好的“胡同—四合院”實行整體保護。堅決制止舊城區內建筑控制高度被突破的狀況。
“十一五”期間外遷20萬人
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北京將逐步疏解舊城部分職能,降低舊城人口密度。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到2020年北京舊城人口從180萬降低到110萬,平均每年疏解4萬人,以此推算,“十一五”時期將疏解人口20萬左右。各級政府要制定貨幣獎勵、現房安置、增加置換面積等多種鼓勵人口外遷政策。
舊城不再新建加油站
由于舊城用地極為緊張,不再安排新建加油站等與舊城風貌不協調的市政設施,需要增加的停車場等設施盡量設置在歷史文化保護區之外。限制如大型商業、大型辦公等對舊城保護不利的產業。
此外,舊城優先鼓勵發展如珠寶業、老字號經營、傳統商業、旅游服務業、博覽展示業、小型辦公等適合舊城保護與發展的文化產業。
胡同停車可能高收費
規劃提出,將優化調整舊城的出行結構和路網結構。發展公共交通,鼓勵和提倡自行車和步行,部分地段限時限制小汽車,加快舊城內地鐵建設。推動舊城內交通出行逐步向以地鐵和地面公交為主的方式轉變,同時開展自行車專用道的規劃研究,“十一五”期間還將研究舊城胡同的高收費停車對策,舊城社區單行低票價小型巴士交通體系。
此外,在不改變四合院等傳統建筑和風貌的前提下,開展舊城地下交通系統規劃,做好啟動建設的前期準備。建議大柵欄等以商業功能為主的歷史文化保護區首先開始試點。
第三批文保區將“出爐”
規劃指出,“十一五”期間將提出第三批舊城外保護區名單。2001年,有關部門編制了《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這25片保護區中,14片分布在舊皇城區內;7片分布在舊皇城外的內城;4片分布在外城。2004年,市規劃委等部門又編制《北京第二批1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其中舊城區內5片,分別為皇城、北鑼鼓巷、張自忠路北、張自忠路南、法源寺。其他10片在郊區,包括海淀區西郊清代皇家園林;豐臺區盧溝橋宛平城;石景山區模式口;門頭溝區三家店村、爨底下村等。
部分重點歷史文化保護區:
■長城:建立保護基金
全面整治八達嶺長城景區;完成延慶縣境內殘損嚴重的長城搶險修繕工程,建立長城保護檔案,簽訂長城保護協議,建立長城保護基金。編制《長城保護總體規劃》。
■什剎海:爭取遷出13中
以后海為中心,完成恭王府府邸的修繕,并對社會開放;修繕醇親王府;爭取實現13中遷出、開放濤貝勒府和修復開放賢良祠的工作;推進煙袋斜街的整體保護修繕規劃的實施;恢復什剎海作為元代京杭大運河的終點碼頭和水陸交通樞紐的歷史記憶。
■大柵欄:維護傳統商業業態
結合大柵欄煤市街道路實施工程,完成道路周邊及街區內部傳統風貌修復,改善區域內居住環境質量,消除安全隱患,維護前門地區傳統商業業態,為大柵欄歷史文化保護區整體保護、整治、復興創造條件。
■前門鮮魚口:推進危舊房改造
分區域、有步驟推進前門鮮魚口地區危舊房改造和風貌保護工作。完成前門大街、鮮魚口街及前門東側路沿線傳統商業建筑的復原,并盡快向社會開放;完成弘善家園居民搬遷和項目建設工作,為前門地區搬遷居民對接創造條件。
■宛平城:恢復城內舊有風貌
整治盧溝橋宛平城周邊環境,退建盧溝橋史料館,復建符氏酒亭、橋頭小市、興隆寺、縣衙、兵營、驛站,修繕城內沿街民居,完善宛平城內外交通環境,使之形成近代史教育基地。
■周口店遺址:制定保護規劃
加強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保護,制定完成《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公園保護發展規劃》。
■京杭大運河:開展申遺工作
積極開展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