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得知楊笑彭先生歸真的那一刻,腦子里嗡地一響,突然木得不知所措。一位可親可敬的老師、長者、忘年兄走了,一位不倦的我市伊斯蘭文化發掘者、傳播者、建設者離去了。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同時也不愿意承認這是真的。尤其是我未能趕上為楊老送行,見上最后一面,心里的沉痛和悲傷逾甚。
翻開有關介紹楊笑彭先生的簡歷:1923年生,回族,濟南市人。濟南教育學院語文系畢業。曾任濟南穆德小學校長,第二回民小學主任,市中區政協二、三、四、五屆委員,市中區文史委副主任等職。為了民族教育事業,他畢生堅守在講臺上。正如他在詩中寫道:風華正茂憶往昔?蛐講壇耕耘數十秋?蛐桃李繽紛心自樂?蛐育才何惜心血流。
晚年,他作為市伊協委員,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充分發揮余熱,退休后以極大的熱情,服務于教門,服務于穆民。1987年,他主辦了《濟南穆斯林會訊》,緊密配合了市伊協工作的開展,不僅及時反映了全市伊斯蘭教的工作動態,而且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歷史資料,直到1998年改版。
盛世著史,以達資政、育人、存史之目的。為了早日完成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的市志(民族宗教篇)撰稿任務,在史料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楊老不顧年邁體衰,廣泛深入地進行調查研究,抓緊尋訪古稀之年的穆斯林,搜集整理民間世代口碑傳說的軼聞舊事,走遍全市古老的清真寺,求源探跡,察看僅有的歷史文籍,反復研究推敲殘留下來的歷代碑文,孜孜以求。于1987年4月,整理并找人打印了《濟南市伊斯蘭教史志資料》(征求意見稿),共6萬余字。較為全貌地展示了我市伊斯蘭教的沿革歷史,第一次系統整理出全市著名清真寺及清真南、北大寺教長情況表。它為我市后來研究伊斯蘭教文化和出版《濟南伊斯蘭教史》,提供了寶貴史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志者事竟成。經過近十年的辛勤勞作和不斷修改,《濟南市志》(民族宗教篇)終于出版發行,其中由楊笑彭撰稿的伊斯蘭教一章,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評。楊笑彭先生被評為省市區老有所為先進個人,山東省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濟南市修志工作先進個人。
我與楊老相識,屈指已有20余年。1986年我剛到民委宗教局,領導交辦的第一項任務便是修志,于是我便有幸與楊老頻繁接觸。楊老是個“濟南通”,記憶力極強,口才極好,思維敏捷,每每談起我市的伊斯蘭教,就像往日在課堂上講課一樣,娓娓道來,引經據典,如數家珍,口若懸河。我每次向楊老請教,都受益匪淺,楊老是我的宗教啟蒙老師,我也就成了楊老的多斯梯。
一次,我陪楊老去章丘大冶,配合省電視臺拍攝專題片,在愛國志士馬云亭的墓前,楊老心情很激動,面對鄉親父老,他詳細講述了馬云亭的事跡:他當年號召回漢同胞團結起來,誓死奪回青島和膠洛鐵路;他以反帝國的實際行動,積極支持北京青年發起的“五四”運動;他在獄中堅貞不屈,在刑場上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楊老懷著對烈士的崇拜、敬意和深厚的情感,一氣兒講了45分鐘,使在場的人無不淚痕滿面,心靈受到震撼。
斯人已逝,猶如一抹晚霞融入大地。我們仿佛聽到了他那咚咚作響的腳步聲,看到他在回民小區,回族村落和每坊清真寺留下的一行行足跡。讓我們共同祈禱,求真主賜其祉,愿安拉擢升其天堂中的品級。
國人好像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仿佛只有已故政治家才有資格享受“日月同輝”之類的字眼,但聽人講,送楊老去墓地的路上,天空的確出現了日月同輝的景象。愿為發展民族教育,為弘揚伊斯蘭文化奮斗終生的楊笑彭先生的名字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