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拳是長拳類代表拳種之一,是傳統武術中的優秀拳種,風格獨特,歷史悠久,它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已形成了完備的體系和成熟的理論,武術界素有“南拳北腿山東查”之說,足見其在中國武術拳種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查拳是由冠縣文化局申報,經聊城市政府批準于2006年申報的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查拳歷史悠久,淵源有序。關于其起源有不同的解釋,目前有史料可證明且流傳較廣的主要是唐朝起源說。即唐朝“安史之亂”時,大食國軍隊的將領滑宗歧受山東省冠縣張尹莊村穆斯林群眾的精心照顧而康復,為了報答他們,便將自己擅長的拳術“架子拳”傳授給村民,同時還將其師兄查元義從哈密請來山東傳授拳術“身法勢”。在兩人去世后,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們,便將“架子拳”稱為“滑拳”,“身法勢”稱為“查拳”。為自古“查、滑是一家”,后人便將兩拳統稱為“查滑拳”,簡稱“查拳”。
在歷史上,查拳是一種回族拳種,只在穆斯林民眾中傳授,很少外傳,在冠縣主要分布于縣城西街、南街、城郊張尹莊及十里鋪、沙莊、里固等十幾個回族聚居的村莊。新中國成立后,民族藩籬被打破,查拳開始廣泛傳播。查拳雖起源于唐代,但是由于歷代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加上清朝咸豐年間,一場戰亂席卷冠縣,全縣的清真寺均被燒毀。使有關查拳的有限的文字資料更加散失無蹤。因此,唐、宋、元、明四朝的查拳傳承已無考證,清代的傳承譜系也殘缺不全,只有清咸豐以后的譜系還算完整。
查拳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已在冠縣、任城逐漸形成了三個不同的技術流派。從拳譜資料和傳播的技術內容分析,冠縣兩派查拳的師承分途約在清雍正年間,而任城一派技藝的形成或許更早。至光緒年間,三派查拳才開始聞名、流傳,形成了冠縣的張式、楊式查拳,任城的李式查拳。張式查拳快速敏捷,拳法嚴謹,以冠縣城外張尹莊(又名一里莊)的張其維為代表。楊式查拳舒展大方,勢正招圓,以冠縣城內南街人楊鴻修為代表。楊鴻修生于清同治年間,民國時期以“大槍楊鴻修”、“快拳楊”聞名武林,是一代查拳名師。他的弟子王子平、馬金彪、何振江、馬裕甫、王兆林、米廣亭、馬永魁等,均造詣高深。李式查拳剛勁有力,招勢連貫,以濟寧人李恩聚為代表。李恩聚生于清咸豐年間,做過保鏢,開過鏢局,晚年在精武會執教。他執教嚴謹,藝不輕傳,授徒極少,濟寧人沙榮民為其主要傳人。
三派查拳在張其維、楊鴻修、李恩聚的傳授下,技藝逐漸成熟。三派風格近似而動作各異,功法系統,內容豐富。查拳的基本套路共十路,每路有30至60個動作,第一、第二路又各有副拳一路,和正拳有剛柔之別,所以世稱“十二路查拳”。十路查拳的具體名稱是:母子、行手、飛腳、升平、關東、埋伏、梅花、連環、龍擺尾、串拳。另外還吸收了四路滑拳、三套炮拳、四套洪拳、兩套腿拳。形神兼備、結構嚴謹、功架整齊、虛實分明、動作舒展、脆快有力、攻防有序、清晰連貫是查拳的主要特點。在動作的內外要求上總結了“工整,流暢、輕靈、飄逸、縱逴、雄渾、縝密、端嚴”的16字的“查拳品”。在實戰技擊方面也形成了“出手疾、回手快、觸發寸勁、虛打實上、避實就虛、明拳暗腿、手腳并用、多法巧用、組合連擊”的突出特點。前人曾把查拳的特點歸納為“四擊”、“八法”、“十二型”。和其他門派的拳法相比,查拳的腿法最富有特色。其腿上功夫,千變萬化,享譽武林,如:低踢、平踢、低踩、斜踩、蹬腿、闖腿、掃腿、雙飛腿、旋風腿和鷂子腳等,都適當分布在每一趟拳路中,錯綜而又緊密地配合在必要的動作中。綜合其腿法可歸結為15個字:跺、彈、踢、踹、潑、掃、勾、掛、排、纏、點、撩、截、拐。
查拳注重屈伸性腿法,每一拳路中都有數次彈踢、或踹腳、或側踹、或騰空箭彈動作,形成查拳“手似兩扇門,全憑足打人”的特點。彈腿,是查拳最有特色的基本功之一,它以彈腿和其他腿法為主要內容,用28個字回文排列,代表28個基本動作組合,叫“二十八路彈腿”。其中因為后十八路比較復雜,不易普及,目前廣為流行的是前十路。因此,后人常云“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
查拳系的器械也很豐富,現在比較流行的有查劍三路、查刀四路、查槍六路、查棍二路、查鏜十二路、查鉤二路等器械單練套路,以及四路查拳對打、魯八杰對打、康八腿對打、板搭銬子對練、單刀進槍、撲刀進槍、大刀擒槍、雙劍進槍、雙鉤進槍、大鏟進槍、劍、镋進槍、雙刀進槍、撲刀進大刀、棍進槍、空手奪刀等等。還有一種說法是:鏜、鉤、镢、帶是查拳門最拿手的四種兵器,號稱“四絕”。惟一遺憾的是查拳系統目前還沒有軟兵器。
查拳對中國近代武林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其近幾年的狀況卻不容樂觀。全縣原有的6位技藝精熟、威望較高的老拳師——張子英、李維清、張其明、楊寶魁、楊恩會、楊恒泰,他們中已經有5位相繼去世,僅存的李維清老師也被外地人聘走。全縣現有的40至60歲的習練查拳者中,自幼刻苦練功,具有一定功力,技術比較全面的已不足10人,而且練拳也成為了閑暇時間偶爾為之的事,不再苦練不輟。青少年的情況就更加令人擔憂了:縣體育局由于經費短缺,辦公條件差,創辦多年的“查拳學校”再也難以為繼;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青少年基本上全部進入了學校,超負荷的學習使他們無暇顧及其他;在市場經濟下,人們忙于掙錢,肯于犧牲經濟利益來習拳練武者也越來越少;再加上查拳至今未被列入傳統套路比賽項目,各級高中、大專院校招收“體育特長生”也不包括擅長查拳者,讓許多有志于此的青少年失去興趣。可以說查拳在它的發源地——冠縣,已進入低谷發展階段。好在冠縣人民已經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縣政府也采取了及時的保護措施并制定了詳盡的保護計劃。政府分管文化體育的副縣長掛帥,縣體育局、縣文化局聯合成立了“保護振興查拳工作領導小組”,并制定了工作規劃,縣文化局也已經啟動了“搶救、保護查拳文化”的活動。這些必將對查拳的繼承與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原載《春秋》2007年第1期)
□相關鏈接
沂水縣清真寺國術社十路彈腿歌訣:
西域回回往下傳,留下彈腿十路拳。
一路順腿人難擋,二路十字按腳尖。
三路劈蓋車輪式,四路撐摸式要偏。
五路栽拳腰順斜,六路單斬式可觀。
七路雙斬十字腿,八路樁橛代轉環。
九路棒鎖陰陽手,十路健踢又健彈。
別看彈腿式法單,多踢多練是根源。
山東查拳大家馬金鏢、王兆林、劉寶庭等傳授的十趟查拳拳譜:
一路母子拳,二路行手,三路飛腳,四路查拳,五路關東拳,六路埋伏拳,七路梅花拳,八路連環拳,九路龍擺尾,十路串拳。
器械套路有:查槍,查刀,查劍,查棍等系列。
山東查拳大家馬金鏢、于振聲、王兆林等傳授彈腿歌訣:
昆侖大師世界傳,留下彈腿十趟拳。
一路順步人擔式,二路十字奔腳尖;
三路劈蓋夜行式,四路撐摩把人攔;
五路栽捶步要斜,六路單展拐肘拳;
七路雙展十字捶,八路左轉右轉環;
九路捧鎖陰陽手,十路擊步是剪彈!
世人莫看勢法單,多踢多練知根源。
山東冠縣回族查拳故鄉彈腿歌訣:
一路順步如扁擔,二路十字似拉鉆;
三路劈蓋夜行犁,四路撐扎左右盤;
五路挑燈要封閉,六路撲摟似龍盤;
七路雙砍緊掩肘,八路樁跺腿連環;
九路捧鎖鴛鴦腿,十路箭彈式舊原。
河北滄州回族六合門彈腿歌訣:
一路順膀單鞭,二路沖撞直彈;
三路劈砸穿拳,四路頂肘撐抹;
五路打虎看山,六路撩陰摟手;
七路劈砸崩拳,八路左右蹬腳;
九路勝虎捧索,十路雞蹬健彈。
著名回族武術家王子平大師所傳十路彈腿歌訣:
昆侖大師世界傳,彈腿技法奧無邊;
頭路沖掃似扁擔,二路十字巧拉鉆;
三路劈砸倒夜犁,四路撐滑步要偏;
五路招架等來意,六路進取左右連;
七路劈蓋七星式,八路碰鎖跺轉環;
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叉花如箭彈。
○周士菊
張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