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巴勒斯坦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現代語言學會主席愛德華薩義德于2003年9月24日因病不幸逝世,終年68歲。
薩義德1935年11月1日出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國占領期間就讀巴勒斯坦和埃及開羅的西方學校,接受英國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國就讀一流學府,獲普林斯頓大學學士(1957)、哈佛大學碩士(1960)、博士(1964),1963年起任教哥倫比亞大學迄今,講授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薩義德大部分著作的主題是民族認同問題,貫穿其中的另一條主題是知識分子問題。
薩義德出生在耶路撒冷一個阿拉伯商人家庭。1947年,聯合國在大國操縱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第二年,以色列在未解決阿拉伯難民問題的情況下就宣布立國,引發阿以戰爭,薩義德一家不得不離開故土。薩義德從小受的是殖民地英式教育,后赴普林斯頓和哈佛求學。現為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上世紀60年代末,薩義德兩次去中東探親,從此開始關注巴勒斯坦問題以及阿拉伯文化、伊斯蘭教在美國的形象,陸續發表了《報道伊斯蘭》(1981)、《最后一片云天》(1986)、《和平與它的不滿者》(1995,“和平”指巴以《奧斯陸原則宣言》)等著作。他有美國國籍,但曾擔任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的獨立議員達14年之久,雖未直接參政議政,象征意義卻十分巨大。薩義德長期為巴勒斯坦人的權利吶喊,招來很多指責。1999年,他當選為美國現代語言學會主席,一位猶太裔學者當即表示抗議,并稱他為“恐怖分子”。2000年9月底,沙龍在武裝軍警簇擁下強行進入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圣殿,巴勒斯坦民眾又走上街頭。身患白血病的薩義德聞訊從美國趕到巴勒斯坦被占領地區,與當地少年一起向以色列坦克投擲石塊。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中一再提到“普遍的原則”,根據聯合國有關決議,以色列早就應該從被占領的阿拉伯土地上撤軍。同樣是單方面憑武力獲取土地的行為,為什么對以色列和伊拉克區別對待?
主要著作:《康拉德與自傳小說》(Joseph Conrad and the Fiction of Autobiography,1966)
《開始:意圖與方法》(Beginnings:Intention and Method,1975)
《東方學:西方對于東方的觀念》(Orientalism:Westerm Conceptions of the Orient,1978)
《巴勒斯坦問題》(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1979)
《巴勒斯坦問題與美國語境》(The Palestine Question and American Context,1979)
《報道伊斯蘭:媒體與專家如何決定我們看待世界其他地方》(Couering Islam: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1981)
《世界·文本·批評家》(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1983)
《美國知識分子與中東政治:薩伊德訪談錄》(American Intellectuals and Middle East Politics:An Interview with Edward W.Said,1988)
《認同·權威·自由:君主與旅人》(Identity,Authority and Freedom:The Potentate and the Traueller,1991)
《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1993)
《流離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決的奮斗,1969--1994》(The Politics fo Dispossession:The Struggle for Palestinian Self-Determinatinon,1949-1994.1994)
《知識分子論》(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1994)
《和平及其不滿:中東和平過程中的巴勒斯坦》(Peace and Discontents:Essays on Palestine in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1995)等。
薩伊德興趣廣泛,還著有音樂批評專著《音樂之闡發》(Musical Elaborations,1991)。
網上悼念:http://www.islamcn.net/luntan/dispbbs.asp?boardid=1&id=9698&star=1#4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