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拔斯王朝的文化與文明史是伊斯蘭歷史上最為耀眼的一朵奇葩。這一王朝文化的繁榮與發達,不僅推動了王朝本身的發展與進步,而且為揭開近代歐洲的面紗,推動近代歐洲乃至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文化的承載和對外傳播,必定有其傳播媒介或手段。
…………………………………………..
本文通過介紹和研究阿拔斯王朝文化對外傳播的主要媒介—阿拉伯語以及發達的造紙業和圖書館,來進一步了解這一段不可被忽視的文化史,從而揭示出阿拉伯人曾在人類歷史上書寫了其輝煌,他們也曾是全世界文化與文明的重要傳承者。
□□打開人類歷史的畫卷,我們不難看出任何一個王朝帝國的建立都與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條件相關聯,而伊斯蘭歷史上最為輝煌的阿拔斯王朝也不例外。
□□阿拔斯王朝是由伊斯蘭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叔父阿拔斯的玄孫阿拔斯建立并命名的。公元747年,呼羅珊人民起義,宗旨在于反對倭瑪亞王朝,還權于先知家族,恢復伊斯蘭政體。于是,在什葉派和阿拔斯派的支持下,他們連連取勝,于公元750年擊潰了倭馬亞王朝哈里發的主力,占領了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于是,阿拔斯利用起義的勝利成果于公元750年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初定都庫法,后于公元762年遷都巴格達,從而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大王朝,亦稱“阿拔斯哈里發帝國”,其疆域橫跨歐、亞、非三洲。因此,歐洲人稱之為“東薩拉森帝國”,由于其旗幟為黑色,中國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建立標志著阿拉伯帝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其領域內的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波斯、埃及和敘利亞等地,成為了當時東西方文化聚集薈萃之地。在公元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達到了鼎盛期。在這一時期,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廣泛傳播,不同的文化思想相互借鑒,相互滲透,這不僅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當時阿拔斯王朝文化的對外傳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王朝的“哈里發”大力提倡發展生產、農業、工業、商業、運輸業,王朝經濟異常繁榮,紡織業、珠寶業、采礦業和其他傳統手工業生產為商業貿易提供了豐富的產品,也為東、西方貿易交流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因此,可以說,阿拔斯王朝文化思想的傳播和商業貿易的交流為近代歐洲揭起蒙昧的面紗奠定了不朽的基石。
□□這一輝煌的王朝在阿拉伯歷史上創造了無比燦爛的文化財富,而文化與文明的傳播和發展,必然有一定的媒介和途徑。當我們回顧這一王朝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其文化與文明的積累和傳播主要是通過阿拉伯語的傳播,以及發達的造紙業和圖書館的普及作為媒介的。
一、阿拉伯語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其軍事擴張已基本停止,社會生活秩序穩定,由于“哈里發”鼓勵發展經濟與貿易,因此王朝的經濟,政治都得以迅速發展,伴隨著穩定的物質基礎,精神生活也就是文化生活出現了繁榮,阿拉伯語得到了相當的普及。阿拉伯語是《古蘭經》的語言,是阿拉伯人日常宗教和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因此,只要有阿拉伯人的地方就能聽到阿拉伯語,在任何一塊被阿拉伯人所征服的土地上都會留下阿拉伯語被傳播的印記。
□□阿拉伯語屬閃米特語言,是阿拉伯學者用以從事學術研究和著書立傳的工具。這一優秀的語言,它的最大特點是使用靈活、派生性強,一個單詞可派生出多種不同意思的生詞。其派生詞的隱喻之豐富,是其它語言所無法比擬的。同樣,阿拉伯語字母變換門類較多,造詞方式五花八門,多種多樣,難以盡數。正是由于這一語言的派生多樣性,造詞靈活性,使它被選為《古蘭經》和《圣訓》的語言,以此來正確地表達經、訓中的宗教意境。阿拉伯語也借助《古蘭經》的廣泛傳播,逐步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語法學、修辭學、韻律學,來進一步向人類闡明阿拉伯人在蒙昧時代不曾有過的宗教和立法思想。因而,它成為了希臘、波斯、印度、阿拉伯,以及伊斯蘭學術思想和文化傳播的工具和媒介。
□□可以說,阿拔斯王朝時,阿拉伯語是保存希臘文化和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媒介,當時的“哈里發”非常重視鄰國在文化和科學方面取得的成就。于是,號召學者們對希臘文化、波斯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原著進行翻譯,這些民族的文化精華都用阿拉伯語被記錄下來。阿拉伯學者將這些原著翻譯成阿拉伯語,歐洲的東方學者通過對阿拉伯語的學習,將這方面的文化知識和書籍帶入歐洲。正如克利摩拿人熱拉爾(公元1114年-公元1187年)僑居阿拉伯地區并學會了阿拉伯語,他把近百種著作譯成拉丁文傳入歐洲,其中包括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托勒密的《天文大集》,許多書籍成為了當時學校的教科書,為近代歐洲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如果阿拉伯語沒有優于其它語言的特點,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柔韌性,實現這一切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當時阿拉伯文化是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的。所以,在西班牙語、德語等許多語系中都吸收了大量的阿拉伯語詞匯。在對外來語的翻譯過程中,阿拉伯語字意也得到了更大的擴展,而字意的擴展滿足了學術上的需求,當翻閱語法書、詞法及教法著作時,再也看不到一個純粹的外來語,阿拉伯語的詞匯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廣泛,它不僅僅是一種宗教語言,而且成為了學術、哲學以及文學的語言。因此,在阿拔斯王朝,阿拉伯語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媒介,它為傳播阿拉伯科學文化知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對歐洲人來說,希臘的許多知識至今仍是不可缺少的,許多歐洲人仍長期沉湎于對希臘哲學、邏輯學等的研究。但是如果沒有阿拉伯語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媒介,歐洲人就不會那么早了解到這些知識,有了阿拉伯語這一工具,許多不能從希臘原文直接得到的東西,歐洲人在通過對阿拉伯文譯本的學習中得到了。在這一時期,阿拉伯語在阿拔斯王朝境內普遍推廣,它不僅是宗教語言,而且也已被認為是著書立說的學者所使用的語言,是有文化的人所使用的語言。
二、發達的造紙業
□□在人類歷史上有了紙的發明,人類的知識才可以保存積累,并且才能永久地傳播,創造人類更燦爛的文明。因此,紙成了文化、文明傳播的重要媒介。
□□蒙昧時代的阿拉伯人多為文盲,他們將文字書寫在獸皮、石板、樹葉或者駱駝、羊的肩胛骨上。正如最早的《古蘭經》經文被書寫在棗椰樹葉和白石板上,圣門弟子們也曾一致同意將《古蘭經》抄錄在牘皮紙上。
□□由于書寫的不便,使文化和文明的記載受到很大的限制。為了便于記錄,人們開始使用一種用埃及紙草制造的紙,這種紙草寫上字后,如果抹去,必被發現;還有一種是上膠打光的白色綢布,但這些原始的白色綢布其性能差、價格高、不易保存。對于當時的有些學者來說,由于其家境貧寒,根本無法購買。
□□當阿拉伯學者開始著手研究《古蘭經》以外的思想和科學時,他們將目光投向更多的古典學術和學科時,原有的記載方式已無法滿足對科學文化知識的記載,對于一個決心學習和研究記載科學文化的民族來說,當時的這種紙張是不適合的。阿拉伯人在征服埃及后,羅馬的紙從埃及進口并傳播到伊斯蘭帝國的各地。古埃及的造紙術非常有名,埃及有許多造紙廠,最重要的造紙中心在埃及的海濱城市布萊城。雖然,當時的阿拉伯人已經能夠制造各種紙張,但其價格昂貴。在8世紀時,隨著中國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國家,紙業逐漸發達和繁榮起來,尤其以生產中國紙而聞名,穆斯林都知道中國紙,這種紙是古代中國人用草木碎布做成的。
□□公元751年,大食國將領齊亞德?噶利在恒羅斯(今吉爾吉斯坦共和國境內)戰役時擊敗唐將高仙芝,并在戰爭中俘虜了大量的中國人,被押到撒馬爾罕。于是在撒馬爾罕開始制造中國紙,正如美國人卡特在《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西傳》中說:“在撒馬爾罕的特產中,應提到的是紙。由于紙更美觀、更適合和更簡便,因此,它已取代先前用于書寫的埃及莎草片和羊皮。紙只產于這里和中國,紙是由俘虜們從中國傳入撒馬爾罕的,這些俘虜為沙里之子齊亞德?噶利所有,在戰俘中找到了造紙工。造紙發展后,不僅能供應本地的需要,也成為撒馬爾罕人民的一種重要貿易品。由此,它滿足了世界各國的需要,并造福于人類。
□□因此,在阿拔斯王朝時,中國紙已由撒馬爾罕布及到阿拉伯王國的各個地區,巴格達、敘利亞、摩洛哥,以及安達盧西亞,到處遍布造紙廠,主要生產中國紙。這種中國紙是用碎布制成的,紙價低廉,書寫方便,便于記錄。于是“哈里發”哈倫?拉希德下令人們只能用紙記錄。遠近各國人都用紙來記錄和書寫,一直承襲至今。由于紙張的記載,大量的歷史文獻都被記錄下來,成為了后來學者們研究的依據。學者們根據紙張的歷史和文字狀況與史書的記載來對照,進而推斷出當時的社會和經濟狀況。
□□因此,阿拔斯王朝學術的發展和繁榮與發達的造紙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如果沒有當時發達的造紙業,就不可能有阿拔斯時代學術的繁榮。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有賴于造紙業,只有有了大量廉價的紙張,對歷史文化、科學文獻的記載才會成為現實,王朝的學者們寫出了大量的作品,使各種學術思想、文化與文明從口頭傳播成為筆錄成書,為人類的歷史增添了豐富多彩的奇葩。無論是醫學、天文學、數學,還是文學、哲學、宗教學等一系列譯作層出不窮,為后來學者從事研究留下了寶貴的遺產。用紙記錄下來的一切思想文化,科學概念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如果沒有紙這一傳播媒介,這一切都是無法實現的。正如發達的紙業生產促使阿拉伯學者對蒙昧時期的歷史和各部落之間的戰爭進行記載,特別是對先知傳記和“四大哈里發”擴張史進行記錄。例如:早期的歷史學家伊本?賽德的《名詞典》(Al-Tabaqat);同時他們也重視對地方志的編寫和記載,如“巴格達志”、“摩蘇爾志”等。
□□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和日益發達,學術思想的日益積累和記載,在巴格達等地的紙張生產廠周圍,出現了圖書的裝訂部門,許多人從事文字抄、錄校對和裝訂等一系列與書籍相關的工作,這些書商們將書籍裝訂成冊,并從事書籍的銷售工作,他們中也有造詣很深的文化人,如雅古特是他們之中從事書商的佼佼者,他的名著是《文學家傳記》。
□□造紙業的發達為書商們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來向各地銷售書籍,從而成為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也為“百年翻譯運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有了廉價的紙,更多的人從事翻譯、寫作,記錄、著書,許多學者所研究的成果都有所記錄,阿拔斯王朝造紙業的發展為其科學文化、文學思想的傳播提供了基礎。
三、圖書館
□□發達的紙業為記載和傳播文化與文明奠定了基礎,而圖書館作為書籍的寶庫,知識的搖籃,更成為了承擔起傳播知識與文明的使者。
□□自古以來,圖書館就是信息技術進步的最早見證者、記錄者。無論從古代的造紙術、印刷術到現代新興的復印、印刷技術,圖書館作為文化和文明的產地,科學知識的平臺和寶庫,它所蘊含的豐富文化知識是各個時代歷史文化的積累,它給予人類社會一個知識交流的大平臺,是人類知識與文化素養相統一的契合點。
□□阿拔斯王朝圖書館的發展和建設更是順應了當時發達文化與文明的需求,許多希臘的名著,波斯的古籍書目以及印度文化都成了穆斯林學者從事翻譯和研究的精神財富。“哈里發”麥蒙執政時期,也是阿拔斯王朝翻譯工作最為蓬勃發展的時期。麥蒙本人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他不僅對文學和科學都有很深造詣;同時,他還是一位哲學家,他對古希臘哲學,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著作尤為鐘愛。他經常召集辯論會,聽取學術上不同的見解和意見,對重大成果酬以重金。因此,在他執政期間,譯書成為國家一項重要的事業,他投入巨資、組織人力、建立機構。
□□公元830年,麥蒙在巴格達建立了“智慧館”也叫“智慧之家”,它是一所以圖書館為主兼容翻譯院和研究院的大眾圖書館。在學術上,麥蒙主張“兼容并蓄、學術爭鳴”的方針。他特意花高薪從各地聘請大批的翻譯家、學者在圖書館從事譯著工作,并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為了豐富館藏書目,他派人去收集拜占廷帝國的希臘圖書,并要求學者將其譯成阿拉伯語。因此,圖書數量大大增加,更進一步促進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在巴格達的“智慧館”聚居了大批既精通波斯文,又通曉阿拉伯文的學者,許多的波斯古籍大部分也都被譯為阿拉伯文。在這一時期,影響最大的波斯籍翻譯家要首推穆加發,其譯著為《波斯儲圣記》。
□□可以說,哈里發麥蒙是圖書館思想和事業的奠基人,他對推動阿拔斯王朝文化傳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譯書事業達到了頂峰,從而掀起了中世紀著名的“百年翻譯運動”。
□□從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所搜集和整理的書籍,在“智慧之家”中被阿拉伯學者翻譯為阿拉伯語并收藏其內。隨著圖書量的增加,巴格達的圖書館也增加到30多座,巴格達也因此成了匯集古文獻與文明的寶庫。在眾多的圖書館中,“智慧之家”以其古典書籍藏書量之多,語種之紛繁、涉及范圍之廣而成為當時最有名的,也是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學術機構。它當時的藏書量達幾十萬冊,語種包括希臘語、古敘利亞語、波斯語、希伯來語、梵語等語種。書目內容涉及廣泛,其中有有關哲學、天文學、幾何學、語言學、文學、醫學、解剖學以及地理學等古籍文獻。“智慧之家”向世界各地的學者敞開,為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學者進行翻譯、研究和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珍貴文獻。
□□圖書館的工作者既是翻譯家,又是研究者。他們在對古籍書的翻譯過程中,也對其進行校正、譯述。其中最著名的翻譯家是候賽因?本?伊斯哈格和撒比特?本?古拉。候賽因由“哈里發”麥蒙親自委派擔任圖書館的負責人,他一生翻譯了大量希臘古籍,特別側重對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哲學思想的翻譯和研究。而撒比特則注重對希臘、數學、天文學、典籍的翻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和托勒密的《天文大集》,醫學家伊本?西那的《醫典》成為近代歐洲的學校教科書。伊本?魯希德(阿維羅伊)的哲學思想成為歐洲啟蒙思想之一。穆罕默德?伊本?穆薩(公元780年-公元850年)發表了有關印度數學的著作,印度數學是歐洲數學的前身,人們為了表示對穆薩的尊敬,以其出生地艾爾?花拉子密稱呼他,他的三角表和方程式長期被世界公認為權威。
□□12世紀后,歐洲人依據阿拉伯語的譯本再把希臘的哲學、數學,以及各種科學思想譯為歐洲文字傳入歐洲,哲學家培根從阿拉伯文獻中學習了許多知識,格林把70種科學著作由阿拉伯文譯成拉丁文。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曾說:“阿拉伯人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火炬的高舉者,古代科學和哲學的重新發現、修訂、增補的工作都要歸功于他們,有了他們的努力,西歐的文藝復興才有可能。
□□繁榮昌盛的阿拔斯王朝,在伊斯蘭歷史和阿拉伯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在這一偉大時期,用阿拉伯語寫成的書籍、著作被傳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為人類的歷史向前更進一步而奠定了基礎。圖書館這一知識的寶庫,它向世人傳播著文化與文明。通過這一媒介,使世界來認識伊斯蘭和阿拉伯文化與文明,正如“歐洲處于蒙昧時代時,伊斯蘭已進入了黃金時代,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世界往前開拓時,他們之所以能夠看得遠,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們的肩膀上。”
□□阿拔斯王朝的圖書館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繁榮之后,由于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逐漸走向衰落。但它為人類傳播文化與文明所作的貢獻與媒介作用卻早已載入史冊,無法讓后人忽視對它的研究。這一科學的源泉、智慧的寶庫、學者的殿堂將永遠被人類所追憶。
□□阿拔斯王朝是伊斯蘭文化、文明的黃金時代,直到十五世紀,歐洲學者沒有一個不受阿拉伯 —— 伊斯蘭學術影響的。因此,阿拔斯王朝為近代歐洲的成熟提供了知識和文化的給養,而對這一文化、文明的傳播媒介當屬阿拉伯語的傳播和發達的造紙業以及圖書館的建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