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長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悠久的貨幣歷史、豐富多彩的貨幣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出我國幾千年來社會經濟的興衰,政治的變革,又是民族文化發展的見證。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早在公元一世紀至四世紀之間,就出現漢佉二體銅錢(錢幣一面鑄有漢文,一面鑄佉盧文)和古龜茲國鑄行的龜茲五銖(錢幣兩面分別鑄漢文“五銖”和龜茲文),將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中國貨幣史上,少數民族王朝,完全用本民族文字鑄行的錢幣(信仰伊斯蘭教的王國除外)數量極少。僅有粟特文突騎施錢、西州回鶻文錢、契丹文天朝萬順錢、西夏文福圣寶錢(三種)、蒙文圣元通寶(兩種)、八思巴文大元通寶、滿文的天命和天聰通寶,以及維文的熱西丁汗錢等。新疆地區,自9世紀中葉受西鄰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錢幣的影響,在打制、鑄造、機制錢幣上,有著濃厚的伊斯蘭教特征,同時結合了新疆地區和民族的特點,所鑄行的錢幣文字,不拘泥于陳式,稚拙古樸,熱辣豪放,風格獨特。這種融中阿文化為一體的設計構思,即使在社會發展的今天,仍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近二十年來,筆者在收藏中國歷代錢幣的同時,對自己宗教所發行的錢幣更是情有所鐘,盡力的收集到一些品種,并查閱了有關的資料,對本宗教發行的錢幣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不揣淺陋,按不同時代將中國伊斯蘭教的錢幣概述一下,請專家賜教。
一、中國伊斯蘭教最早的錢幣——喀喇汗朝全阿文打制錢
喀喇汗朝是9世紀中葉,即五代末、宋初之際,由屬突厥語系的回鶻撒吐克喀喇汗,在塔里木盆地西部至中亞一帶建立的政權,立國兩個半世紀。“喀喇汗朝”是西方學者的稱謂,我們多稱之“黑汗朝”。“喀喇”是突厥語的音譯,原意為“黑色”,引申為“強大”、“偉大”等,我們也采用半音譯稱之為黑汗王朝。當時,與喀喇汗朝領地相鄰的西面和北面為信仰伊斯蘭教的薩曼王朝;東南和西南分別為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鶻王國和于田李氏王朝??钩缙?,境內分布著眾多的民族,主要有回鶻、葛邏祿、樣磨、烏古思、處月、處密等。
喀喇汗朝創始人是毗伽闕卡迪爾汗。他死后,他的兩個兒子將汗國分為東西兩部分,長子巴澤爾以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坦的托克瑪克)為都城,統治東部地區,號稱阿爾斯蘭汗(意為獅子王);次子奧古爾恰克以怛邏斯(今吉爾吉斯塔拉斯)為都城,統治西部地區,號稱博格拉汗(意為公駝王)。公元893年,怛邏斯被薩曼王朝侵占,奧古爾恰克將都城遷至喀什噶爾。在此期間,巴澤爾的次子薩圖克在阿圖什同信奉伊斯蘭教的薩曼王朝王室成員過往甚密,并皈依了伊斯蘭教,秘密發展教徒。不久,薩圖克借助伊斯蘭教勢力殺了他的叔父奧古爾恰克,奪取了喀喇汗朝西部的統治權,接著又從薩曼王朝手中奪回怛邏斯。后又攻下東部都城巴拉沙袞,從其兄伊斯邁爾手中奪得喀喇汗王朝東部統治權,完成了統一喀喇汗王朝的大業,結束了東、西并立的分裂局面,自稱大汗,定都喀什噶爾。薩圖克執政以后,用政治手段強制推行伊斯蘭教。他死后,其子木薩繼承大可汗之位,繼續推行伊斯蘭教,并于公元960年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曾盛極一時的佛教被視為“異教”,在喀喇汗朝的統治區域內逐漸地消亡了。
喀喇汗錢是伊斯蘭教傳入以后鑄造的,錢文內容具有濃郁的伊斯蘭氣息,錢幣有銀、銅兩種,園形無孔,銘文為科斐體(庫法)阿拉伯文,并沿襲中亞、西亞制錢傳統,也是采用打壓法造錢。錢幣正面銘文漢譯為:“除了安拉,別無它神,至高無上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背面漢譯為:“尋求安拉保護者穆罕默德阿爾斯蘭汗”;還有的錢幣正面銘文同上一樣,背面銘文為:“祈求安拉寬恕的蘇來曼卡德爾桃花石可汗”,背面銘文不同的品種不少,其中有的首領在銘文后自稱為“桃花石汗(意為中國汗),它們認為喀喇汗朝像中原的宋朝和遼國一樣,是中國的一個王朝。
喀喇汗朝(黑汗)錢幣是絲綢之路貨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最早的全民族文字的打鑄錢,也是我國最早在錢文中有伊斯蘭教信條的錢,同時也是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地區的歷史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