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有著漫長的冬季。海拔兩千米的山區,從每年的十月下旬到來年的三月底,基本上溫度都在零下五度~零下二十多度甚至更低。一般來說十月底到一月底是北疆冬季天氣最不穩定的時間。寒流頻繁侵襲,伴隨而來的是大雪,氣溫驟降,有時一夜之間溫度可以下降十度。這一期間考慮到氣溫和戶外裝備水平的限制,很多戶外組織都不組織較長距離、需要宿營的雪地穿越。主要以滑雪,溜冰、短途徒步、氈房腐敗為主。從二月初到三月底氣溫開始回升到零下十度到零下十五度,積雪較薄;天氣以晴天為主,是最適宜開展冬季徒步宿營的好時機。
很多老驢不喜歡冬季中長途的徒步活動,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是冬季氣溫太低,雪地徒步體力消耗很大。第二原因是(其實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個人的戶外裝備不過關,容易發生凍傷。那么冬季戶外活動的裝備要求主要與平時的戶外活動裝備有哪些不同呢?現談談個人經驗,和大家交流交流。
冬季雪地穿越時,對徒步鞋的防水透氣性能要求很高,尤其是防水性能。人在行走中腳會發熱,熱氣傳到鞋面上,依附在鞋面上的雪很快就會融化滲入鞋里;即使你帶著雪套也沒用。如果徒步鞋只防水不透氣的話,雖然鞋里很潮,但腳不會凍得太厲害。到達營地后,有些疲憊不堪的新驢匆匆吃完飯后倒頭就睡;早上起來時就會發現一個難題:他濕濕的不防水或防水不透氣的徒步鞋經過一夜已凍硬得像塊石頭,腳根本穿不進去。于是只好點把火烤軟鞋子再上路。有不少老驢舍不得花錢買好鞋,想了不少辦法,最有效的有兩個:
1、在襪子外面套一塑料袋后再穿鞋,雖腳有些捂,但凍不著。
2、在鞋上涂上厚厚的鞋臘或者用機械潤滑黃油反復擦鞋N次。
據說有一定效果,味道很特別夏天還有驅蚊蟲的作用,大家有興趣不妨試試。呵呵!從某種角度說,雪地徒步也是檢驗徒步鞋性能的最好方法。老驢要想買雙好鞋,不如冬天參加一次活動徒步十幾公里后看看每個人對自己穿的鞋的評價,準錯不了。
其次就該談談睡袋了,很多人都說冬季宿營用中空棉睡袋加抓絨睡袋就夠了,不需要買羽絨睡袋。我認為如果只是在南山較低海拔山區(如金泉溝)宿營,由于南山地區冬季有逆溫層、夜間溫度較高無風,身上多穿些過夜確實不會很冷。但是如果在天池地區(如哈熊溝)、后峽地區(一號冰川)野外宿營依然用中空棉睡袋+抓絨睡袋過夜,一般體質的人即使不會凍傷也會凍感冒。建議購買充絨量至少1公斤或一公斤以上的羽絨睡袋。
談談羽絨服,有些新驢問我冬季重裝徒步是不是必須要帶羽絨服,其實冬季雪地穿越時,背著大包行走身體始終在發熱狀態,穿件厚抓絨衣和沖鋒衣就足夠了。羽絨衣雖然保暖但不透氣,穿著它徒步很快就會發熱,汗水揮發不出去還會打濕羽絨衣。真正使用羽絨衣是在宿營以后,隨著人靜止以后體溫開始下降。當你在帳篷外野炊、撿柴火時才能用到,我一般上山很少帶羽絨衣。當然有些野外宿營用中空棉睡袋+抓絨睡袋過夜的朋友睡覺時將羽絨衣塞入睡袋里保溫也是一種很有效的辦法。個人認為羽絨服不是必需品。
再說一些小的注意事項吧,除了必備的帽子、手套、雪套、墨鏡、防曬霜等必須小物件外,最好準備一雙備用鞋墊和襪子;睡前如果你沒有把鞋墊襪子烤干,就把它墊在睡袋里用身體烘干它。食品盡量少帶一些液態的,因為一夜醒來你會發現它凍得結結實實,再弄化了要費很多功夫。睡前別忘了把裝滿水的水壺放在睡袋里防止被凍住(記得天亮去哈熊溝時水壺被凍住了,結果從烏魯木齊帶來的水原封不動的又帶了回去,一口沒喝)。食品不要亂棄,容易招來野獸……………………….不說了,流些機會給別人侃吧。
比起其它季節的徒步活動來,冬季雪地穿越會讓你付出更多的銀子、更多的體力、體會更多的痛苦;也會讓你收獲更多的快樂。或許行走扎帳在林海雪原之間,享受著冬季里大山獨有的安寧純凈才是冬季雪地穿越的真正魅力所在。事實上喜歡冬季徒步宿營的人,大多都是些戶外經驗豐富,性格沉穩、意志堅定的老驢。不信,你可以看看小羊軍團2003冬季穿越哈熊溝活動的參加者--80%都是不折不扣的老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