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南部海港城市阿卡普爾科,因擁有美麗的海灘而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沿著半圓形的阿卡普爾科灣而建的這座城市,不僅以依山傍水的美景吸引著八方游客,還有獨具特色的懸崖跳水表演令人嘆為觀止。除此之外,墨西哥朋友告訴我,這里的歷史博物館也很有特色,是一個值得一看的去處。
阿卡普爾科歷史博物館的所在地是古老的圣迪戈要塞。這是一座五角形建筑物。與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同為世界上著名的五角形建筑。要塞始建于1616年,為防止海盜入侵而建。原建筑于1776年毀于地震,后于1783年設計重建。新設計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建筑理念,使這一建筑成為軍事建筑的一大杰作。后來防海盜的功能逐漸淡化和消失,而作為建筑藝術杰作的價值卻日益明顯。1986年圣迪戈要塞終于找到了它最好的歸宿,成為阿卡普爾科歷史博物館。
阿卡普爾科歷史博物館以其豐富的藏品,向人們展示了阿卡普爾科早期居民的文化、格雷羅州的大量考古發現、墨西哥民族英雄莫雷洛斯為墨西哥獨立作出的杰出貢獻等等,并向參觀者介紹了古代航海業和貿易的發展情況。 人印象最深的是,博物館以大量實物和模型生動地告訴人們,在墨西哥和中國等亞洲國家之間存在著長期友好交往的歷史。而阿卡普爾科港就是當年墨西哥與中國等東方國家貿易往來的唯一門戶。博物館里陳列著一艘大船的模型,它就是著名的“馬尼拉大帆船”,又被稱為“中國之船”。據記載,公元1564年11月20日,一艘船名叫“弗里亞爾·安德列斯·德烏爾達內塔”的大船從阿卡普爾科港起錨駛往亞洲,并于1565年4月27日抵達菲律賓。同年10月8日,從菲律賓馬尼拉駛出的“圣巴勃羅”號,經過129天的航行終于抵達阿卡普爾科港,運來了來自中國的瓷器、絲綢、象牙雕刻等,從此開辟了墨西哥和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海上貿易航線。這條航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在這條航線上航行的大帆船被稱為“中國之船”。現在,博物館里還陳列著當年“中國之船”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等。“中國之船”在返回菲律賓和中國時又將墨西哥的白銀、玉米、花生、西紅柿等運往亞洲。
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使阿卡普爾科繁榮起來,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了大城市。“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條航線一直延續了200多年。直到1815年,名為“麥哲倫”號的最后一艘“中國之船”駛離阿卡普爾科港,這條航線才告結束。但是,“中國之船”的停駛并不等于中墨友好往來的終止。中墨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繼續得到保持。特別是1972年中墨兩國正式建交后,雙方的友好合作關系不斷發展。去年12月溫家寶總理訪墨期間,中墨兩國正式宣布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之船”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傳統得到了空前的發揚光大。
和墨西哥的許多博物館一樣,阿卡普爾科歷史博物館每周二至周日對公眾開放,門票每張38比索(約合3.45美元)。但星期日和節假日免費開放,平時對學生、教師以及13歲以下少年兒童等也免費。我們來這里參觀時正好有好幾批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前來參觀。他們看得很仔細,聽講解也十分專心。對他們來說,參觀博物館就是學習、上課,博物館就是最好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