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解放前,井岡山沒有獨立的行政建制,是一個“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井岡山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于1950年在茨坪設立了井岡山特別區,1959年成立省轄井岡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設縣,1984年撤縣設市,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將原井岡山市與原寧岡縣合并組建新的井岡山市,2005年7月成立井岡山管理局。全市現轄21個鄉鎮場和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4.97萬人,總面積1297.5平方公里。
陸定一同志說:“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這是對井岡山的高度概括和真實寫照。井岡山既具有輝煌的歷史,又有絢麗的自然風光,革命的人文景觀與優美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融為一體,是一個集觀光旅游、傳統教育于一體的理想旅游避暑勝地,先后獲得“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榮譽稱號,2001年1月又跨入了“國家4A級風景旅游區”的行列。
一、光照千秋的革命歷史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一塊“浸透著烈士鮮血的圣地”。1927年10月,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尤其是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江澤民同志將它概括為24字,即: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
星火燎原燃神州。井岡山的斗爭成為中國革命史上光輝燦爛的篇章,井岡山精神至今仍然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之源。過去,井岡山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井岡山人民為保護革命舊居遺址作出了積極的努力。迄今井岡山有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遺跡達100多處,其中24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此,井岡山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業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課堂。朱德委員長1962年重上井岡山時,揮筆題寫了“天下第一山”。
二、優美絢麗的自然風光
井岡山不僅有豐厚的歷史內涵,而且還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井岡山風景名勝區面積為261.43平方公里,分為11個景區,76個景點,460多個景物景觀。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先后開發了茨坪、龍潭、主峰、黃洋界、茅坪、龍市等6大景區、30多處景點。這里,千峰競秀,萬壑爭流,蒼茫林海,飛瀑流泉,融雄、險、秀、幽、奇為一體,峰巒、山石、溶洞、溫泉、珍稀動植物、高山田園風光應有盡有。我們有迄今地球上同緯度保存最好的7000多公頃次原始森林,有被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譽為全世界僅有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的覆蓋率達到86%,空氣質量遠遠超過國家一類標準,可以說井岡山就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你走進井岡山,就會感受到山是青的,水是綠的,天空特別的藍,空氣都是甜的。我們有堪稱世界一絕的十里杜鵑林。十里杜鵑,漫山遍野,它不是灌木,是喬木,有十幾、二十米高,很多直徑都在20公分以上;我們有奇妙獨特的彩虹瀑布,在92米高的瀑布上,形成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彩虹;我們有仙女潭,潭水瀑布形成少女的側影,鬼斧神功、飄然若至;我們還有氣勢磅礴的井岡山云海,云海變幻莫測、多姿多彩,有時還會形成海市蜃樓;我們還有被載入百元人民幣圖案的井岡山主峰……大文豪郭沫若暢游井岡山后,發出“井岡山下后,萬嶺不思游”的感慨!
三、快速發展的國民經濟
井岡山的開發建設始于50年代末。當時的井岡山,是個不通公路、不通郵、不通電、無工業、無商業、人口僅百余人的小山村。1957年以后,井岡山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墾殖山場,興建公路,發掘資源,建設電站,創辦工業,努力發展經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市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日趨完善的區位優勢,制定了“旅游興市”的發展戰略,并不斷加大改革開放步伐,經濟由封閉邁向開放,由貧乏走向繁榮。200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2.69億元,比2000年增長6.23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23億元,比2000年增長6000萬元,超出“十五”計劃數2300萬元,年均遞增19%;全年接待游客達218.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1.2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5元,比2000年增長21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13元,比2000年增長962元。一、二、三產業結構為18.2:30.2:51.6,“旅游興市”發展框架已經形成。工業從無到有,已發展工業企業80余家,并形成了造紙、瓷業、硅酸鹽、花崗巖、木材加工、竹制品、土特產加工等特色工業群體。農業生產已由傳統型向科技型、開發型、集約型方向轉化,特種養殖、特種水產、三高旅游農業等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初見成效,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明顯提高。旅游業已成為全市經濟的主體,呈蓬勃發展趨勢。
四、日益繁榮的社會事業
從1959年修建第一條公路——井泰公路后,至目前境內有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市鄉公路25條,交通干線有:井岡山至吉安、南昌線,井岡山至遂川、贛州線,井岡山至湖南炎陵、長沙線,井岡山至永新、萍鄉線。贛粵——泰井高速公路直達井岡山;正在建設中的吉井鐵路直達井岡山新城區,并在新城區設站,預計今年年底正式通車。郵電通訊實現了“兩化一網”,程控電話和“大哥大”數次擴容,保證了井岡山與世界各地的迅速溝通。旅游服務設施日臻完善,全市共有各類賓館110多家,床位萬余張。其中四星級賓館3家,三星級賓館7家,二星級賓館和相當于二星級的賓館近20家,有1個網球場、4個保齡球館(其中井秀山莊的保齡球場設備、場館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正在走向繁榮。1998年我市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市”,并被國家體委列為“全國體育夏訓基地”。
此外,我市還先后榮獲了“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先進單位”、“創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先進單位”、“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先進單位”、“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市”、“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全國衛生城”、“全國十佳優秀社會教育基地”、“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全省文明城”等三十余項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
五、正在構畫的發展藍圖
在新的世紀里,我們將繼續實施“科教立市、旅游興市、依法治市”的發展戰略,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建設小康井岡、和諧井岡、魅力井岡為目標。在培植壯大旅游龍頭支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做優做強為旅游業配套的工業經濟,加速民營經濟發展,加快新市址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一城帶兩區,旅游牽百業”的布局,把井岡山建設成為功能齊全,形象獨特,集傳統教育、觀光避暑、度假休閑、會議中心為一體的國內知名、國際影響的旅游勝地,使井岡山成為新時期農村吸引城市的“根據地”,成為全國的旅游名城。力爭到2010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達20億元,財政收入達2.3億元,上山游客達550萬人次,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600元。
井岡山的建設和發展任重道遠。我們將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一如既往的關心、支持下,弘揚井岡山精神,實踐“三個代表”,抓住機遇,開拓進取,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加速井岡山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的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