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除了節尾類音詞收到合轍押韻的藝術效果之外,還有
在字里行間起伏跳動的節奏,在篇章結構中奔騰閃耀的旋律,
在遣詞造句中耐人咀嚼的文采,在鏗鏘吟誦中抑揚頓挫的音
符。換句話說,就是對《古蘭經》音律、韻律、格律和旋律都要注
意研究。。
韻律之和諧,可以收到悅耳動聽的作用;而旋律之節奏,
則可產生心曠神怡的奇效。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琢磨、領會它
的節奏、旋律。但要對它的文風原貌有所了解,不能只憑借譯
文,因為任何高明的譯家都不可能如實表達其原有的色彩光
輝。因此,要舉實例說明,最好見到原文,多少才會得到直接的
觀感或印象。例如第81章《昏暗(太克威爾)》前14節為:
第81章《昏暗》
1.當太陽徐輝昏暗之際,
2.當群星稀疏寥落之際
3.當山岳搖蕩移動之際,
4.當孕駝卸重賦閑之際,
5.當野獸嗷嗷齊集之際,
6.當海洋奔騰澎湃之際,
7.當靈魂歸附軀體之際,
8.當慘遭活埋的女嬰被問起:
9.“你因什么罪被弄死”之際,
10.當功過簿冊被攤開之際,
11.當蒼天被剝蝕脫落之際,
12.當火獄熊熊燃燒之際,
13.當樂園映入眼簾之際,
14.每個人對自己的表現都會知悉。
本章共29節,所選這14節,是一個緊密連貫的長句子,前13
節都是說時間,即“當……之際”,第14節才是這長句的主旨
所在。其主旨是預告與描述末日屆臨的情景,那時,人人都會
對自己生前的表現、作為一清二楚,至于前13節,則是將末日
的種種跡象逐一羅列,以排比句的形式層層推移,直至引出話
題主旨。
即便不懂阿拉伯文的讀者,也不妨看一下所附的原文。阿
文是從右到左橫行書寫、印刷的,所引14節都按節分行排列,
節尾有編號。在前13節中,除第9節(與第8節相連成一個分
句)外,你會看到每一節的結構均“如出一轍”。例如開頭都是
“”(以咱Iza),意思是“當……之際”。從第2節至13節,這
詞匯的前面還多一個“ ’(洼五,Wawa,拼讀音近于“瓦”或
“臥,’),是個連接詞,即“和”、“與”,相當于英語中的"and".每
節中間的詞匯,都是名詞,如:太陽、群星、山岳……全處于主
格位置,所以其詞尾的發音都協調一致;位于左部的最后一個
詞匯全是陰性動詞(譯文中有時譯為形容詞,原文都是動詞),
各自描述該節中涉及的名詞,從而列舉出種種末日景象,從節
尾動詞的最后一個字母,讀者也很容易辯識出全是“。”,拼讀
出來全是相當于“特”的輕聲“to”,如前3節節尾動詞讀若“困
威賴特"(kuwwrat), "因凱達賴特"(Inkadrat)和,’算以賴特”
(Suyyirat) ......只有第14節句式改變了,動詞在前,中心名
詞居中,作為賓格的動詞結構在后,但節尾最后一個字母,依
然與前13節保持一致。
這14節組成的大長句,句句連鎖,一氣呵成,語勢急促;
無論措詞、構句、謀篇,都嚴密整齊。節奏感之鮮明和諧,韻味
感之鏗然有聲,朗誦者、傾聽者都會有所感受。說它是詩,卻不
象詩那樣受到束縛、拘泥,說它是散文,可它并不零碎松散;而
是靈活自然,凝散相間,感情奔放,是一種獨特新奇的押韻散
文,更接近于我國韻文體“詩詞歌賦”中的賦,被文學理論家認
為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賦。[④]
再壓縮舉一個短例,即第88章《災禍(阿史耶))}第17-
21節:
17.難道他們沒有觀察留意——
駱駝究竟怎樣造成:
18.天宇究竟如何升起:
19.群山到底怎樣豎立?
20.大地如何鋪勻整齊?
這是一個啟發式反問句,由4個小分句構成,每個分句反
間一項內容,開頭有一個引領全句的總問,即“難道沒觀察”
句,所問4項從遣詞造句的順序看,首先是承接開頭的動詞
“觀察留意”之虛詞‘”(以倆Ilia,前承動詞后接名詞的連接
詞,相當于“到”,即“觀察到’‘、“看到”);其次就是觀察目標,即
分列的“駱駝、天宇、群山、大地”;再次是疑問詞“凱衣發”(
kayif ,“如何、怎樣”);最后是與之對應的4個動詞“造
成、升起、豎立、鋪勻”等。讀者請看原文編排,自會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