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回族詞曲作家逯貴的藝術人生
2007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正在為成立六十周年準備著各項慶祝活動,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人民政府率先在體育場組織演出了大型文藝焰火晚會“七月青城踏歌行”,著名笑星趙本山和他的老師逯貴受特邀在青城舞臺同時亮相。趙本山在臺上深情地說:“逯貴是我的老師,是我們鐵嶺藝術團的團長,他給我寫了不少好作品!”情感聚焦于逯貴,他用濃重的呼和浩特鄉音向觀眾致意。全場沸騰了,觀眾議論著這位遠離家鄉的游子竟然是大腕笑星的老師,一時間回民區的街頭巷尾談論著。
逯貴1940年出生在歸綏市(今呼和浩特市)后沙灘一個貧苦的回族家庭。小時候,聲聲不息的駝鈴聲、清真寺傳來的邦克聲常常撥動著這個回族孩子的心弦。逯貴少年時在歸綏市小學讀書,他最喜歡上音樂課,有時聽著老師的琴聲手舞足蹈,樂得同學們前仰后合,老師也打心眼兒里喜歡這個對音樂有悟性的孩子。離他家不遠有一座民眾劇場,每晚都演出“二人臺”、“山西梆子”。逯貴想看戲、聽音樂,可窮人家的孩子哪有錢買票,于是他經常放學不回家,蹲在劇場門外等候中途退場的人,拿著討來的門票去看半截子戲。就這樣,他學會了《打金錢》《掛紅燈》《走西口》《打金枝》等許多唱腔唱段。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塞外青城的舞臺上,二人臺、山西梆子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擁有大量的觀眾。這些樸實的、貼近群眾的地方曲藝,為少年的逯貴奠定了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的基礎。
逯貴在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學讀書時,常常到同學白俊(后來成為內蒙古歌舞團回族演員)家聽收音機里播放的國內外音樂名曲,如貝多芬的《命運》、莫扎特的《小奏鳴曲》、舒伯特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愴》。在這博大精深的音樂世界里,他們展開稚嫩的藝術想象的翅膀,吃力地飛翔。逯貴比較規范的音樂學習,是從和白俊學習手風琴開始的。逯貴的藝術天賦漸漸凸顯,吹拉彈唱樣樣都行,經常參加學校和市里舉辦的各種文藝演出、比賽活動,是學校知名的文藝骨干。
1959年對于逯貴來說是個難忘的年份,這一年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年夏天,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在他們那里招生,逯貴報考了音樂專業。在考場里,他唱了二人臺《打櫻桃》。他那地道淳樸的演唱征服了所有在場的老師,老師們情不自禁地為他鼓起掌來。接著逯貴用彈奏風琴的方法在鋼琴上彈奏了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你沒有練習過鋼琴?”老師問道。“沒有,我家里沒有條件學習鋼琴。”老師們沉默了。幾天后,逯貴接到中央民族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父母親欣慰地對他說:“家里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去北京上學!”是啊,在一個塞外貧困的回回家庭,多少代才能培養出一個大學生。
逯貴在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學習期間,學習了規范的音樂理論和藝術技藝。他是個多面手,主科學習聲樂,課余學習作曲、指揮、合唱,喜歡戲劇表演,扮演過冼星海和大型話劇《年輕一代》的主角蕭繼業,轟動了學校。在多民族的學府里,他特別注重向各兄弟民族同學虛心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正是由于他吸收了豐富多彩的民族藝術元素,才使他日后能在民族藝術天地里展翅翱翔。
1965年,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歌舞團工作。離開了首都大城市的學習生活,突然進入艱辛的烏蘭牧騎游牧式的演出日月,這對他無疑是一次人生價值取向的挑戰與考驗。鄂爾多斯是片充滿神奇的土地,這歌的海洋、舞的故鄉向他展開了另一個廣闊的藝術天地。鄂爾多斯民歌在蒙古族歌曲中具有鮮明的個性,旋律音程的跳進使音樂富有輕松活潑的律動,充分表現著蒙古民族樂觀向上的情懷。一段時間里,逯貴為學習鄂爾多斯民歌而著迷。他傾注了全部的感情采集整理的一本鄂爾多斯民歌至今仍然珍藏著,在那本厚重的民歌圣典中,深深地埋藏著他的追求、他的情思,這是他音樂創作的豐厚素材。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逯貴為遼寧人民廣播電臺創作了十七集廣播劇音樂《奔向太陽升起的地方》。這部廣播劇描寫了飄落異域的土爾扈特蒙古人,歷經萬千艱險之后在十八世紀回到祖國的光輝壯舉,歌頌了蒙古族人民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懷與中華民族不可動搖的凝聚力、向心力。逯貴正是采用了鄂爾多斯民間音樂作為元素,構成全劇鮮明的音樂風格。其中他運用蒙古族說唱“好力寶”創作的四部合唱曲《回歸》別有新意,《寬寬的牧場》旋律優美、雋永動人。
1973年,逯貴調到遼寧鐵嶺地區歌舞隊工作。走進黑土地,一輛馬車拉著軍事化的歌舞隊,奔走在廣袤的東北平原。火辣辣的東北鄉音,充滿了率直和幽默,黑土、冰雪造就的另一方水土使他漸漸領略到黑土文化的特殊韻味。他開始癡情于黑土地,幾次調往北京等大城市的機遇都因工作的需要和情感的依戀而被擱置。在鐵嶺的三十余年間,他擔任過專業教師、樂隊指揮、編創、團長,直至鐵嶺市文化局主管藝術的副局長,但職務的升遷從沒改變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在東北,逯貴與“二人轉”藝術的不解情緣在他的藝術生涯中漸漸凸顯并生根發芽。二人轉是東北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老百姓有“硬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之說,可見二人轉有著多么深厚的群眾基礎。逯貴雖在北京學習多年,可內蒙古鄉音難改,因此在學習二人轉唱腔時,語音常常是他的障礙。他為李靜、李海創作的《看春花》是他的二人轉處女作,譜曲時內蒙古語音給他找了不少麻煩。《看春花》在全國播出后受到聽眾歡迎,可誰能知道這是一個內蒙古漢子譜寫的東北二人轉。
“重在創新,變在深處。”這是逯貴的藝術追求和理念,他當時先后創作了《摔三弦》《鬧漁塘》《雙叩門》三部二人轉作品,為鐵嶺二人轉藝術的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4年逯貴帶著《摔三弦》《鬧漁塘》《雙叩門》和二人轉歌舞《遼北山花點點紅》率團來到北京,三個二人轉小戲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幽默的演出風格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引起首都有關專家的興趣,趙本山在表演中初露頭角。這些作品被中國唱片公司錄制發行,鐵嶺二人轉沖出遼寧,走向全國。
1987年東北三省舉辦以“探索改革創新二人轉”為主題的大賽,逯貴摘取音樂創作唯一一塊金牌。逯貴突破二人轉音樂傳統的曲牌套用方式,變被動套用為主動創新,從結構布局到藝術技巧的把握上都大膽探索。
從1990年至1998年,逯貴曾先后為鐵嶺電視臺大型春節晚會“春節大快車”、“春節大拜年”、“春節大團圓”、“春節大戲臺”等晚會創作過全場音樂。音樂表現形式多樣,東北音樂風格濃郁。“春節大快車”由趙本山、潘長江、李靜、黃曉娟表演,在全國“星光杯”電視大賽中獲得二等獎。
逯貴作曲的歌舞小品《麻將·豆腐》(趙本山、黃曉娟演唱)曾流傳全國,膾炙人口,在藝術圈里頗有影響。逯貴作曲的電視戲曲片《原野上的馬車》曾獲得全國電視劇“飛天”一等獎。他對《原野上的馬車》的音樂創作極為上心,用二人轉曲牌在民族音樂劇里進行實踐。全劇音樂表現風格把握比較準確,恰如其分。
逯貴在不斷學習創作二人轉音樂的實踐中,轉移傳統審美重心,從說唱性向歌唱性探索邁進。他說:“音樂是以聲表情的藝術,抒情性是音樂最為重要的特點。無論什么樣的音樂形式,作品都應該讓人心動。二人轉民間藝術家由于歷史的原因,唱腔中以說代唱敘述故事,這是必然的,但新的審美需求,是我們應當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二人轉音樂的時代風格。”逯貴不少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實現著藝術家創作的理念。
代 林(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