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濟南清真北大寺為例的實踐報告
◆楊松楊
前記: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使中華民族文化具有了巨大的融合性、包容性,歷史上很多極具獨立性的民族、宗教在融入中國社會后都逐漸融合、同化甚至消失,而伊斯蘭文化千余年來在中國生生不息,并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特色,體現出了中華文明多元發展的和諧。這一文化現象引發了我的濃厚興趣,并嘗試從分析清真寺這一重要載體的文化職能角度開展實踐研究,以管窺當代中國伊斯蘭文化乃至中國宗教發展狀況。在實踐的過程中,我有幸對濟南清真北大寺進行了實踐訪問并受到了北大寺副教長劉洪軍阿訇和楊兆利阿訇的熱情接待和幫助,受益匪淺。
一、清真寺——重要的載體
清真寺是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傳播發展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大雜居,小聚居”的環境中穆斯林群眾保持聯系的重要紐帶,在信息交流,資源分享,宗教生活等各個方面與穆斯林的一生都發生著緊密聯系。作為一系列的建筑實體,她不僅是文化特征的現實反映,更有利于形成明確的網絡體系,以進行宏觀的系統管理。因此,研究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和諧發展與建設,從“清真寺做起,可以說找到了一個好的抓手和載體。”①
濟南清真北大寺坐落在濟南西關永長街北首,現處回民小區中心,全寺占地八畝一分多,建筑面積2252.23平方米,坐西朝東,由低到高拾級而上,主體建筑大門、二門、禮拜大殿、望月樓、配殿等,排列在一條東西中軸線上;有二進院落,南北講堂對稱,其建筑風格均為中國古典建筑形式。該寺始建于清初,歷史悠久,被列為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寺內仍存有由清光緒直隸總督李鴻章手書的“清真古教”匾額、“成達師范”著名創始人之一穆公華庭懿行紀念碑等文物。該寺的建筑形式典型地體現了中國清真寺伊斯蘭教文化與傳統中華文化相融合的建筑特色,既有與傳統的統一又保留著自身鮮明的宗教特性,整體布局和諧完整又獨具特色。寺內的歷史古跡反映了伊斯蘭文化逐漸轉化為本土文化并與本土原有文化和諧共生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及其中深刻的相互影響、相互交流。
二、北大寺在現實生活中的文化職能體現
北大寺是濟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幾座清真寺之一,據楊兆利阿訇介紹,該寺轄內現有穆斯林教眾約兩萬余人,日常活動主要有一日五次的禮拜,每周一次的聚禮,及齋月封齋等。其中聚禮平均參與人數每周都達二百余人,而開齋節等盛大節日期間更是人流如潮。這證明了清真寺在穆民中擁有深厚穩固的群眾基礎。我通過寺內海報欄中的“構建和諧清真寺活動掠影”了解到,除了按時行拜功舉行宗教儀式外,該寺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舉辦“青年穆斯林與構建和諧青年論壇”,自編伊斯蘭文化教材,舉行書畫展、濟貧捐贈,接待國內外來訪學者,開辦暑期補習班等等,一方面緊跟時代政策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又將宗教文化充分的結合到了穆斯林群眾的現實生活中,從而發揮出系統豐富的文化職能。
1、對中國伊斯蘭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經堂教育是中國回族的一道重要文化景觀,緣起于回民族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應對母語改變等一系列現實問題的挑戰,并成為回族“在對中國大眾學校教育的接受和學習中,在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一套體系完備特色鮮明的民族教育形式”②,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清真北大寺位于回族聚居區,本身就是進行經堂教育的主要場所,發揮著其在穆斯林中的教育職能,并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斷完善。其學習內容為宗教知識和基礎文化知識。這種公益性的學習班有助于穆斯林青少年在假期中既接受文化學習又得到思想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同時,也使得民族宗教知識以合理的方式在下一代實現普及和繼承。
2、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及對大政方針政策的普及和宣傳
“中國的宗教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相適應’最重要、最基本的涵義,就是宗教必須遵守社會主義社會現階段國家的法律、法規及方針政策。”③為響應建設和諧宗教,“各清真寺利用壁報欄、黑板報和講‘臥爾茲’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使廣大穆斯林不斷提高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覺悟,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④。
北大寺開辟了“臥爾茲演講園地”,將阿訇們撰寫的“臥爾茲”制成展板,讓穆斯林不僅在大殿上聽到,還能在展板上看到。為了進一步聯系年輕知識分子階層,該寺在網上建立了青年論壇,并在寺內舉辦“青年穆斯林與構建和諧社會”青年論壇的主題活動。此外,在與該寺劉洪軍等阿訇的交流和相關資料的收集過程中,我發現“和諧社會中的清真寺建設與功用”已成為一個穆斯林知識階層強烈關注的課題,特別是阿訇等教職人員,他們關注時事動態,并有很多從學術角度進行了探討與研究,形成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這使得我在獲取資料得到巨大便利外,也著實感到了吃驚。從清真寺的管理及教職人員素質的巨大提升上,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宗教文化取得的長足發展。
近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西北各省區的各族穆斯林來我市經商的人數達數千人之多,另在濟留學的巴基斯坦等國穆斯林也多達百余人,為了使他們順利融入當地社會,2007年7月北大寺全國首創性的舉辦了建設和諧清真寺穆斯林知識培訓班,由寺內教長阿訇授課,組織來濟穆斯林學習有關民族宗教法規、穆斯林經商道德、穆斯林知識及學習《外地穆斯林守則》等。這一系列的普及宣傳使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清真寺的活動在穆斯林群眾中開展得有聲有色,深入細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3、內外部的溝通交流
民族關系與宗教關系關系到國家穩定和社會團結,清真寺既是聯系穆斯林之間、穆斯林與伊斯蘭文化之間的紐帶,同時也是聯系穆斯林社會與其他社會關系、溝通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橋梁。
(1)穆斯林內部的交流
清真寺間通過各種形式保持著密切聯系,如北大寺組織青年阿訇參觀其他清真寺進行訪問交流等,這使各清真寺在響應伊協開展具體活動工作時能夠步調一致、分工協作,也促進了不同坊區穆斯林群眾之間的聯系。
在與穆斯林的聯系上,除了宗教生活外,北大寺還開展婚介、濟貧捐贈等活動,從各方面為穆斯林提供實際生活幫助。許多來濟穆斯林經常到清真寺做禮拜,也向寺管會反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和與當地群眾出現的矛盾等,他們以寺為家,把清真寺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遠不僅僅是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清真寺因而在解決有關民族的突發事件、維護民族團結上發揮了非常重大作用。為了聯系來濟穆斯林,北大寺按不同省、區分別成立了聯絡組,各組都選出了組長,定期(周五)組織他們學習有關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規,聽取他們的意見和要求,發現苗頭問題,在及時上報有關領導部門的同時,由寺里的阿訇親自出面,依靠他們中的骨干力量,做群眾的工作,使問題得到及時解決,防止事態的擴大。
(2)與其他民族的溝通
由于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異,穆斯林與當地漢族群眾在現實的共同生活中往往會產生誤解和分歧,特別是剛剛融入漢族社會的外來穆斯林,生活背景的巨大差異使他們成為民族矛盾沖突的敏感人群。實際上,由于牽扯到民族宗教等問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在直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會遇到諸多不便,而清真寺具有既接受政府民族宗教事務的管理又具有良好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的特殊背景,使其成為溝通當事人與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要樞紐。
現在濟南的清真拉面館遍布大街小巷,其背后的外來人口管理工作卻十分復雜和繁重。2007年夏,在濟南甸柳莊開拉面館的一名穆斯林在居住的居民樓下鋪了塊白布做禮拜,樓內的居民因為不懂得伊斯蘭教生活習俗而對其產生誤會并大打出手,造成該穆斯林重傷。事情發生后,經北大寺寺管會積極協助政府調查協調,打人居民賠禮道歉并進行了賠償,最終化解了民族沖突,制止了事態的進一步擴大。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北大寺在協助政府處理民族問題、保護穆斯林合法權益、溝通回漢群眾、增進相互理解、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都做出了積極顯著的貢獻。由此可見,清真寺等寺廟觀堂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和諧相處共生的重要調節載體,是社會有機體的和諧運行中進行上傳下達的重要神經系統。
(3)國際文化的溝通與交流
本著我國自力更生、自主辦教的宗教政策,近幾年來中國伊斯蘭文化與國際宗教文化的往來交流不斷朝著良性的方向健康發展。北大寺作為山東地區伊斯蘭文化的重要前沿,在對外交流方面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一方面,伊斯蘭國家或組織的經濟幫助使清真寺獲得了部分建設資金,如1992年由沙特駐華大使館捐資重修了沐浴室,可供近百人洗大、小凈;另一方面,隨著學術往來的發展,由伊協組織的對外訪問也逐漸增多。此外,濟南穆斯林留學生的增多使留學生與清真寺之間建立起的緊密聯系也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在北大寺,除了參與宗教活動外,穆斯林留學生在很多方面也相當活躍,與阿訇們交流經文誦讀和阿拉伯語等。通過他們,清真寺在伊斯蘭宗教文化上得到交流進步,而留學生們通過清真寺也得以更為深入的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這實在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結合我國當前在國際社會和平崛起的發展形勢,可以相信,清真寺將在文化交流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清真寺在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中的發展前景
清真寺的和諧發展建設有助于吸引廣大穆斯林積極參與,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投身和諧社會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還有助于發揮伊斯蘭教在促進穆斯林心理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疏導穆斯林的心理情緒,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些都是適應社會發展的現實趨勢和要求的,因此具有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貢獻力量的巨大潛力。
就山東地區而言,由于長期的相互雜居,山東穆斯林在生活習俗和宗教文化上亦形成了濃郁的地域特色,與漢族“共同開發和創造了當地的歷史、文化,促進了團結、積極向上的人文景觀”及“和諧社會的建設群體效應”⑤。因此,隨著清真寺的不斷發展建設,我們有理由確信,這一相互影響的文化互動發展過程也將不斷深入、持續下去。□
參考文獻:
①《中國宗教的時代使命》,《中國宗教》2007年2月總第十八期,P.14.
②楊文筆.《文脈相傳,人文不衰——回族經堂教育的百年歷史》,《濟南穆斯林》2007年第四期,P.19.
③葉小文.《要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作用》,《求是》2007年第11期.
④《濟南市伊斯蘭教協會二OO七年工作總結》
⑤劉洪軍.《穆斯林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應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