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大經①
烏大經,陜西長安(今西安)回民,生年不詳,卒于嘉慶九年 (1804年)。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武舉,第二年獲武進士,殿試授予三等侍衛。乾隆三十三年(17 68年)任山東武定營游擊,三十七年升德州營參將。烏大經胡須環腮豎立,莊嚴肅穆,望之組生畏。
———————————————————————————————————————
①本文取材,見于《清史稿》卷三五八,《國朝耆獻類征》卷二九九,《滿漢大臣列傳》卷六八,《傈僳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編)
————————————————————————————————————————
鎮壓王倫起義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九月,王倫在山東壽張(今屬陽谷)發動起義,從者如歸,聲勢大振。起義軍乘勝北上,占據臨清州舊城,猛攻臨清新城。臨清地處運河咽喉,形勢沖要,往來漕運船只已經受阻。此時烏大經奉命來臨清協防、任臨清新城守城之責。他督率軍民在各城堞立烽隧,造火器,城上堆放擊木、石頭等,并在城內嚴厲監察,讓居民分地而守。起義軍屢次攻城,城上火器驟發,使起義軍無法進至城下。起義軍用牛車拉稱楷縱火焚燒城門,烏大經督率兵弁將拉車的義軍殺死。起義軍攻城受挫、損失頗巨。王俊在城下張黃蓋,奏鼓樂,親自督戰,被烏大經派敢死兵丁突出攻擊,在義軍護衛下王倫撤走。經過七、八天的戰斗,臨清解圍,這給清軍的諸路會剿以機會。烏大經在臨清解圍后又負責辦理善后諸事,據說也“頗能詳審”。乾隆皇帝讓大學士舒赫德秉公比較烏大經與另一名武將的才具和心地,優者可補臨清協副將。舒赫德保薦烏大經守衛臨清和抗御王倫義軍的戰功。烏大經得以升補臨清協副將。乾隆四十年 (1775年)四月,皇帝召見烏大經,詢問上年臨清作戰情形,并稱贊烏大經的相貌說:“真將種也”不久,乾隆皇帝巡幸山東,過臨清舊城,表彰了烏大經晝夜拒守、殺敵保城之功,并擢升他為江西南贛鎮總兵* 清防守之役是烏大經為清朝統治者效力的一次大功。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曾因上年蘇四十三事件而興起了一次迫害回民的文字獄,皇帝上諭還提到當年鎮壓王倫之役,有回民首先奮勇打仗者,指的就是烏大經。
出師安南
烏大經到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由總兵升至廣西提督,三年后調補云南提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月,安南(今越南)國阮氏與黎氏爭奪壬位,清廷應黎氏之請決定由廣西、云南分道出師進軍安南。烏大經由云南帶兵八千取道開化府之馬白關進入安南。第二年由兩廣總督孫士毅、廣西提督許世亨所率清軍在占據黎氏都城后放松防守,被阮氏突襲而潰敗。烏大經所部因有黎氏大臣黃文通為響導全師而還。乾隆五十六年 (1791年),烏大經母親病故,丁憂在家,照例去職。第二年烏大經即被起用為署理甘肅提督,五十八年實授甘肅提督。
在滇西用兵
嘉慶三年(1798年) 烏大經又被調任云南提督。第二年十月,烏大經奉云貴總督富綱之命,查辦已延續近四年之久的順寧(今風慶)府屬拉鈷及瓦族人民反抗傣族土司的斗爭。烏大經主張必須掃穴擒渠方可肅清邊境,會同總兵蘇爾相督率官兵,采取步步為營,分頭堵截,遇村寨柵卡即行燒光的手段,攻占了猛猛(今雙江)境內的起義軍重要營壘。烏大經受到嘉慶皇帝的賞賜和接見。
嘉慶七年 (1802年)二月,烏大經又奉命趕到滇西北麗江府維西廳,協同總督瑯環鎮壓以恒乍繃為首領的傈僳族人民起義。烏大經所率清軍在進剿中遭到傈僳族人民的頑強抵抗,起義軍隱匿在深林密箐之中施放藥箭,在各山隘多設滾木、巨石,給清軍以沉重打擊。烏大經又厚集兵力,分路出擊,起義軍寡不敵眾,退守瀾滄江西岸。秉承嘉慶皇帝的旨意,烏大經采取恩威并用的手段,他以“管領官兵署云南省軍門”的名義發出布告,安撫已投誠者,“一概免究前非,仍令各歸本寨,安心耕業,共作盛世良民”,“自應各發天良,永不得再滋事端分。布告并指出,恒乍繃雖已逃往江外山箐藏匿,受懲處的時候不會太久。清軍經過長時間的搜剿,起義軍不斷受挫,嘉慶八年 (1803年)九月,恒乍繃不幸被俘犧牲。
嘉慶九年 (1804年)三月,為清朝統治者效命疆場數十年的烏大經逝世于他云南提督的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