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雄,清陜西固原(今屬寧夏)人,歷任總兵、提督。一生有三階事:一、攻打南明政權,二、叛應吳、三徒,三、柳州伊斯蘭的建基。
攻打南明政權
馬雄為廣西提督馬姣麟族子,蚊磷撫為子。順治八年 (1651 年)襲一等輕車都尉世職。九年五月,充定南王孔有德左翼總兵官。孔有德于順治六年五月“征廣西,設隨征總兵官一、左右翼總兵官各一,以授馬姣麟、線國安、曹得先”。①八年春正月,“移藩屬駐桂林,遣蚊麟、國安取梧州、柳州,路旁近諸州縣”。九年五月,“有德率輕兵出河池,向貴州,留師柳州為后援。…。時國安擢廣西提督。馬雄為左翼總兵,全節為右翼總兵。分守南寧、慶遠、梧州”。①明將李定國破桂林,“同安與總兵馬雄、全節力戰,復桂林,走定國”。②順治十年,敘隨征湖南、廣西軍功加都督同知。十一年九月,授二等男爵,鎮守廣西。當時桂王朱由榔駐安隆,派李定國攻南寧。次年,馬雄擊敗李定國部將于藤縣。順治十三年二月,靖南王耿繼茂抵南寧,李定國奔南安,馬雄追擊。斬其將、停其眾。四月,加右都督。順治十五年(1658)年人李定國部閻維龍、趙延生等陷橫州,防守都司趙連城退守貴縣,馬雄率兵馳援,閻維龍等棄城逃走,遂復橫州,十六年加云騎尉世職。馬雄的這 些軍事行動,從宏觀來看,對清統一中國有積極意義。
———————————————————————————————
①《清史稿》列傳二一《孔有德傳》,
———————————————————————————————
順治十七年 (1660)。廣東巡按御使彈劾馬雄庇護商人,抗課欠鹽餉,降二級,照舊管事。十八年授廣西提督,③時已是順治末年。
叛應吳玉桂
康熙十二年 (1673年),吳三桂叛亂。馬雄和孫延齡、線國安等奉命抵御。十三年二月,孫延齡亦叛,殺所部都統王永年、副都統孟一茂、參領胡同春、李一第。但誣為馬雄等謀害。馬雄當時駐柳州,軍事地位重要,康熙帝衡量全局,于同年五月諭馬雄,說這是敵方離間君臣的巧計,力圖穩住馬雄,鞏固粵西。六月,馬雄上疏,說孫延齡部眾不下一萬五六隊,堅守柳州,寡不敵眾,乞發兵應援。康熙帝命平南王尚可喜、總督金光祖酌發廣東兵赴援。但到了九月,馬雄也叛清降吳三桂,廣西形勢發生變化。金光祖奏報,“提督馬雄、總兵部義降賊,廣西全省變動”。①康熙十四年 (1675 年)十一月,“馬雄等犯高州,雷、廉、潮俱失守。”②馬鶴足輕重,他的叛清不止使清失去整個廣西。亦使廣東受極大威脅。
———————————————————————————————
①《清史稿》列傳二一《孔有德傳》。
②《清史稿》列傳二六一《吳三桂傳》。
③《清史列傳》卷八十《馬雄傳》。
———————————————————————————————
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康熙派人招降馬雄。馬雄投吳三桂后,其母及族人俱在固原。“先是撫遠大將軍圍海疏言:‘馬雄陷賊,其母及族人俱在固原,今雄母欲令其孫承先持書赴廣西招降。’詔給肛先游擊銜,邀赴廣西”。廷諭馬雄曰:“爾世受國恩,鎮守西粵,勤勞素著。自吳三桂、孫延齡相繼背叛,整兵防御,力保孤城,邀執偽差,矢心報國之忠貞,朕久洞悉。后緣賊氛逼近,援絕勢卑(單),當力難持守之時,為暫爾自全之計。茲各路大兵剿撫并用,每念粵西變叛各官陷賊,自拔無由,以爾擄忠有素,追念前勞,尤深較側。今特頒專敕宣諭,爾等果幡然悔悟,棄逆效順,將爾已往之罪并所屬官兵,悉行赦免。若能剿寇立功,仍加恩優敘,爾其無懷疑懼,以負朕篤念舊勛至意“①這表示了康熙帝對馬雄投吳三桂的恕諒,和盼他歸順朝廷的希望。但諭者還沒到達馬雄處,“十七年正月,將軍莽依圖疏言:雄病死錐容”。②
———————————————————————————————
①蔣良騏撰《東華錄》卷十。
②蔣良騏撰《東華錄》卷十一。
———————————————————————————————
馬雄病逝世后,其子馬承前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6月率部投清。八月,詔授伯爵,佩將軍印從征。十九年正月,馬承前要求增兵,“以舊設五營兵少,請增援剿二營,營各千人”。康熙帝不準,說“將軍標下無設七營例,馬承蔭仍立五營,兵五千,參將、守備各官聽其選擇”。③二月,康熙帝派大兵規取云貴,命簡親王帥師屯柳州,莽依圖、馬承前、金光祖等分道進取。馬承蔭再次叛清。金光祖、莽依圖等奉命合擊馬承蔭,暫停進取云貴。五月,金光祖敗馬承蔭于武宣,莽依圖再敗之于隆安。六月,簡親王至雄容,進攻柳州。馬承蔭勢窮,再次降清。康熙以其“背恩復叛,致誤征討大事”,處死。馬蚊麟、馬雄及雄子承蔭三代在廣西的軍①蔣良騏撰《東華錄》卷十一《清實錄·圣祖實錄》卷六三。②《史列傳》卷八十《馬雄傳》。③《清史列傳》卷八十《馬雄傳》附“子承前”。事活動結束。
柳州伊斯蘭的建基
馬雄逝世于雛容。遺體運回柳州,安屠于清真寺內。他和柳州伊斯蘭的關系,甚為密切。
伊斯蘭教傳入柳州,大概在明末,但缺乏可信證據主要根據傳說。準確記載伊斯蘭在柳州有了穩固基礎,是在清康熙年間。奠定這個基礎的是馬雄。
伊斯蘭立足柳州的主要標志是清真寺的建修。柳州清真寺向有城外專、城內寺之分。城外寺相傳建于明,但沒留下任何遺跡。城內寺相傳也建于明,但可信證據是建于清。城內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碑文說:“清真寺者,系原欽爺(命)馬大老爺駐鎮龍城(柳州)率吾教人捐資創建,闡揚正道,朝夕禮祝之所也。”“馬大老爺”即馬雄,馬雄當時提督柳州。此碑之立距馬雄逝世僅十七年,其言自屬可信。馬雄創建的這個寺規模相當大。康熙十九年(16 8 0年)清兵定柳州時毀于戰火,三十四年重修未能達到以前規模。以后又幾經重修,一直存在到現在。
馬雄建基柳州伊斯蘭的第二件事,是創建墓地。柳州伊斯蘭人公共墓地有幾處,其中規模最大、創建時間最久的,是城東柳江西岸窯埠村的“回教墳山”。據作者三十年代末親臨觀察。這塊名為“回教墳山”的墓地面積甚大,墓地西南角有經亭一座,下層以青石砌成,有拱形門洞,洞內有石階可至上層。上層原有木質建筑,久已傾塌。東北角也有經亭一座,形制和西南角的相同。墓地周圍大致有小徑環繞,西南至東北間亦有一小徑。墓地內所葬約萬家左右。墓碑存者約二他右。據墓碑文字推證,這塊墓地康熙年間已有。康熙十六年大具規模。幾塊墓碑上刻有惆四年,“昭武元年”。是吳三桂年號;還有的刻有“大明昭武”、“明故某某”,是吳三桂初以恢復明室相號召。不是墓地建于明。當時馬雄正叛清應吳三桂,經常作戰,他手下的伊斯蘭人當有相當數量之死亡。馬雄創建墓地正是出于當時需要,且他也有能力經營這個墓地。盡管我們沒找到這個墓地是馬雄創建的直接證據。但根據各方面情況。推測是馬雄所創建,是合乎情理的,至少馬雄和這個墓地有過密切關系。
馬雄建基柳州伊斯蘭的又一件事,是延聘著名經師,宏揚柳州伊斯蘭事業。馬承蔭序《清真指南》說。“予先大人以提督西粵。戎務之暇;輒與一二師學咨論教典,追研精義。是時。予雖齡稚而習聞焉。”據馬承蔭記述,馬雄延聘的經師有:馬明龍,常志美,李延齡,馬君實,馬之駐,皇甫經,舍起云,馬化故等。人才濟濟,可以想見當年柳州伊斯蘭講學風之盛。常志美、合起云,本書別有傳。
馬雄從幾個方面提倡伊斯蘭,這對柳州伊斯蘭的建基是有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