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斯米”是穆斯林稱頌真主尊名的專用語,是穆斯林日常生活中最熟悉、誦讀最多的一句話。“泰斯米”的內容是:“比斯敏倆習雷萊哈瑪尼雷萊黑米”意思是:“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尊名”,簡稱為“泰斯米”。阿拉伯語也稱“拜斯麥萊”,原意為“命名”、“定名”、“稱謂”,引申為“誦安拉之名”。
伊斯蘭教產生之前的阿拉伯半島,偶像崇拜、拜火、拜物等居于統治地位,迷信盛行,惡風陋俗泛濫。各部落在宰牲獻祭之前,首先恭誦其崇拜的偶像之名,如“奉拉特之名”、“奉烏扎之名”等,是當時蔓延最廣的陋習之一。穆圣接受了真主的啟示,傳播伊斯蘭,為逐步消除偶像在剛信教不久的穆斯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引導他們不斷增強認主獨一的信念。除要求他們時刻記念真主和嚴守拜功外,還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奉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恭誦安拉之名的改革主張,即是在這一歷史條件下提出的。
舒爾比傳述,穆圣曾讓人書寫:“哎主啊!奉你之名。”后來又命令改寫為:“奉安拉之名。”當降示《古蘭經》經文:“你說:你們可以稱他為真主,也可以稱他為普慈的主。”(17:110)這節經文后,又改寫為:“奉普慈的安拉之名。”當降示《古蘭經》經文:“這封信確是素萊曼寄來的,這封信的內容確是‘奉普慈特慈安拉之尊名’”(27:30)這節經文時,才把“泰斯米”寫成現在的樣子,從此便固定下來。
《古蘭經》明文禁止穆斯林食用未誦真主之名或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你們不要吃那未誦真主之名而宰的,那確是犯罪。”(6:121)“他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2:173)進一步說明了恭誦真主之名在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意義。穆圣宰牲時,首先恭誦“奉真主之名”和“真主至大”,他還明確規定飲水、用餐前應當恭誦真主之名,并說:“凡不以安拉的尊名而開始做的事情,其結果是不完美的。”他親自主持制定的歷史文獻《麥地那憲章》以及致各國君主書,均以“泰斯米”冠首。伊本•阿拔斯傳述,大天使哲卜利勒初見穆圣時說:“穆罕默德啊!你當祈求全聰、全知的真主保佑,免遭惡魔的蠱惑。”接著說:“你念‘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尊名’。”接著又說:“穆罕默德啊!你當站著,坐著紀念調養你的主宰。”《伊本•凱希雷經注》伊本•麥斯歐德傳述,穆圣說:“誰因為真主念‘泰斯米’,真主為他念的每一個字母記錄四千件善功、赦免四千件過失、升高四千個品級。”
穆斯林遵循《古蘭經》和圣訓的教誨,在履行“五功”、誦讀《古蘭經》、贊主贊圣以及進行各種宗教修持或善功之前,都自覺地首先恭讀稱頌真主尊名的專用語,即念“泰斯米”。除在宰牲、飲食之前必念“泰斯米”外,在其他諸如起床、洗漱、沐浴、就寢、外出等等一切行為之前,亦習慣地念“泰斯米”,以表示對獨一的崇高主宰真主的堅定信仰和虔敬,并祈求真主在萬事中恩賜吉利。做事之前首先恭誦真主之名的習俗,在穆斯林中廣為普及,“泰斯米”一詞及其所代表的專用語,已成為穆斯林的社會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組詞匯。穆斯林在書信、文章、作品之始也都以“泰斯米”冠首,可見“泰斯米”在穆斯林社會活動、宗教功修、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根據經訓的規定宰牲時念“泰斯米”是主命;誦讀《古蘭經》時,念“泰斯米”是當然;做事情前念“泰斯米”是圣行;飲酒、賭博等犯罪行為前誦“泰斯米”是“庫夫爾”;裸露羞體念“泰斯米”為非法;不潔之處念“泰斯米”是憎惡。
穆圣說:“當你們中的一人,在吃飯時忘記念真主之名,他應在記起時念:‘我在吃飯的始終都奉真主之名。’”
有一人和穆圣在一塊兒吃飯,他在吃飯時忘記念:“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尊名”,當他吃的只剩下一口飯時,他念到:“我在吃的開始和結尾都奉安拉之名。”穆圣笑了,有人問穆圣為何笑,穆圣回答:“惡魔——伊卜里斯一直和他一塊吃,當他念誦了真主之名后,伊卜里斯吐出了它吃的所有的飯。”
穆圣說:當一人準備進房間時,伊卜里斯就跟上了他,如果他進房時念:“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尊名”,伊卜里斯說:“我無法進去了”。當他吃飯時,他又念:“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尊名”。伊卜里斯說:“我吃不到這個食物了”。當他喝飲料時,他又念:“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尊名”。伊卜里斯說:“我喝不到這個飲料了”。當他睡覺時,他又念:“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尊名”。伊卜里斯說:“在這兒沒有我睡的位置了”。如果這一切他沒有念:“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尊名”。那么,伊卜里斯就是他的伙伴。正如真主說:“你可以用你的聲音去恫嚇他們中你所能恫嚇的人;你可以統率你的騎兵和步兵,去反對他們,你可以和他們同享他們的財產和兒女;你可以許給他們任何東西——惡魔只許給他們妄想——”。(17:64)所以,穆民不僅在吃、喝、進、出時念誦真主之名,就是在做任何事的開端都應念誦真主之名。因為“泰斯米”是真主命令仙筆所寫的第一句,是真主下降的經典的第一句,是尊貴的《古蘭經》的第一句,是每位圣人給他人寫信的第一句,也是天堂中四條河渠的源頭。《古蘭經》是所有天啟經典之精華,“開端章”是《古蘭經》之精華,“泰斯米”是“開端章”之精華,在《古蘭經》的114章中,除第9章(懺悔)外,每章的章首均為:“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尊名”。
學者們研究,“泰斯米”這句話有很多奧秘——“泰斯米”是由19個字母組成的,其中不重復的字母是5個:“巴吾”、“西尼”、“奴尼”、“海吾”、“雅矣”;重復的字母也是5個:“艾里夫”、“哈吾”、“拉吾”、“倆目”、“米目”。在“泰斯米”中重復最多的字母是3個:“艾里夫”、“倆目”、“米目”。與此相同的是,在“開端章”中重復最多的字母是“艾里夫”、“倆目”、“米目”;《古蘭經》中最長的一章“黃牛章”是以這三個字母開頭的;首次降示的《古蘭經》經文“血塊章”中的前五節,重復最多的也是這三個字母;最后降示的一節《古蘭經》經文:“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做你們的宗教。”(5:3)在這一節經文中,重復最多的仍然是這三個字母:“艾里夫”、“倆目”、“米目”……。
艾卜•賽爾德傳述,穆圣說,麥爾彥把他的兒子爾撒送到學堂接受教育,當老師對他說:你寫!爾撒說:我寫什么?老師說:你寫“奉真主之名”。爾撒問道:“奉真主之名”一詞是什么意思?老師耐心地解釋道:“巴吾”是真主的光輝;“西尼”是真主的崇高;“米目”是真主的王權;“安拉”是眾神之主宰;“萊哈瑪尼”是今世的普慈者;“萊黑米”是后世的特慈者。《伊本•凱希雷經注》
“泰斯米”由19個字母組成,負責火獄的天使是19個,《古蘭經》云:“你怎能知道火獄是什么?它不讓任何物存在,不許任何物留下,它燒灼肌膚。管理它的,共計十九名。”(74:27——30)伊本•麥斯歐德說:誰想從19位負責火獄的天使上得到真主的佑助,讓他時刻常念“泰斯米”。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古蘭經》中有許多處都和“19”有關。
《古蘭經》共114章,是19的6倍。
首次降示的“血塊章”,是《古蘭經》的倒數第19章。
首次降示的“血塊章”,是由19節經文組成的。
首次降示的“血塊章”中,共285個字母,是19的15倍。
首次降示的五節經文第96章第1——5節共76個字母,是19的4倍。
第二次降示的經文第68章第1——9節是38個詞,是19的兩倍。
第三次降示的經文第73章第10節是57個詞,是19的3倍。
……
“泰斯米”中的“伊斯目”一詞在《古蘭經》中出現過19次;“安拉”一詞在《古蘭經》中出現過2698次,是19的142倍;“萊哈瑪尼”一詞在《古蘭經》中出現過57次,是19的3倍;“萊黑米”一詞在《古蘭經》中出現過114次,是19的6倍。
“泰斯米”是由五個詞組成的:字母“巴吾”,是一個表示“憑借、奉”的虛詞,也可譯為“以”,意思是“以真主的尊名開始……(并求真主佑助)”也就是說,以真主的尊名開始做每一件合法的事情。而這個詞又代表了一句話:“現有的事物依我而存在,將有的事物依我而發生”。
部分學者是這樣說的,在誦讀《古蘭經》時,先從字母“巴吾”開始。因為《古蘭經》的每一章冠首都有“泰斯米”(第9章除外),第9章的冠首雖然沒有“泰斯米”,但字母“巴吾”卻位于章首。因此學者們說,《古蘭經》融會于“法諦海”之中,“法諦海”融會于“泰斯米”之中,“泰斯米”融會于字母“巴吾”上。
名詞“伊斯目”,學者們較確切的說法是,它是從“塞姆”(意為:崇高、高尚、高貴)一詞上派生出來的。
“安拉”一詞是對真主的專有稱謂。
“萊哈瑪尼”一詞是真主的美名之一,源自“萊哈麥”(意為:仁慈、憐慈)一詞,“萊哈瑪尼”是“普慈今世的”,是對眾生的。這個詞是專屬真主的,不能用來稱呼真主以外的。
“萊黑米”一詞也是真主的美名之一。
“泰斯米”,不僅體現了伊斯蘭教“認主獨一”、唯主獨尊的核心信仰,而且也反映了穆斯林群眾對安拉至高無上的堅定信念,已經置于壓倒一切的優先地位。在穆斯林當中,隨處就能聽到念“泰斯米”的聲音。比如每天的五次禮拜中,都要念“泰斯米”;齋月里開齋進食之始,朝覲禮儀中巡游天房之初,在麥加近郊區米那投石擊魔之際……都要首先念誦“泰斯米”;恭誦《古蘭經》、講話前,腳步跨進禮拜大殿的門檻……都會伴隨著“泰斯米”的聲音,虔誠的穆斯林根據經訓的教導形成了隨時隨地念“泰斯米”的習慣,把念“泰斯米”與自己的一言一行,緊密相連。穆斯林兄弟姐妹們!你是否會念“泰斯米”?你又是否把“泰斯米”教授給了你的家屬、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呢?讓我們每天從“泰斯米”開始我們的生活,伴隨著“泰斯米”的聲音而行動,讓“泰斯米”體現我們的信仰,伴隨著我們渡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