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官員7月18日在接受人民網在線訪談時表示,自中組部、國務院國資委日前啟動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16名中央企業高級經營管理者的工作以來,報名非常踴躍。到7月19日,報名人數已近1900人。
央企高管報名者趨之若鶩,與國企高管享受畸形高薪這個內幕逐步揭開幾乎同步,這顯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就業價值取向的必然結果。
然而,畸形高薪問題絕非“存在即為合理”。歷數當下所有被看好的“好職業”、“好崗位”,幾乎沒有一個不被公眾質疑或詬議,而這些質疑和詬議說到最后,都落到了“監管不力”上:任何職業、崗位都應是責、權、利三位一體,如果監管的法律法規健全并執行到位,怎么可能成百上千人爭搶一個崗位?某大公司董事長年薪6000多萬元,他作了什么貢獻居然自稱“對得起這份薪酬”?上海浦東首批聘任制公務員上崗,但最高可領40萬元年薪的浦東發改委金融規劃和金融戰略研究崗位卻無人問津,那是因為要直觀、顯現地創造與40萬元年薪相稱的貢獻。
專業機構民意調查發現,中國人“仇富”心理比較嚴重,個中原因很多,但處于核心位置的一條就是很多“富人”收入不正當、不合法。當一個人的收入拿得讓人心服口服時,即使拿得再多也沒人心理失衡。如身價百億美元的比爾?蓋茨,可能有人想搶奪他,但絕對沒人仇視他。所以,消除公眾“仇富”情緒,還要從規范收入著手:跟隨趨之若鶩的就業者,對一些高薪崗位實施嚴格監管,理順其責、權、利三者關系,如此一來,這樣的崗位就不會很熱門,居位者拿得的薪水也就無人指戳。
無數求職者的腳印形成了對畸形高薪的“舉報信”,哪個行業、哪個崗位趨之若鶩,哪個行業、哪個崗位就亟須嚴管。(作者:成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