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古巷里,有座古樸的清真寺,寺院里高聳入云的圓形塔,是喚禮塔也是光塔。21世紀初,這座塔發生傾斜時引起了海內外穆斯林的廣泛關注;今天,也正是這座塔引領著人們,揭開廣州回族的悠悠歲月——
懷圣寺,
我國的第一座清真寺
廣東省廣州市光塔路上的懷圣寺,是我國4大古代清真寺之一,現在被一群現代化的高樓懷擁著,光塔路古巷里茂密的梧桐樹向高空擴展著,以至于寺里高達36.3米的喚禮塔不容易被人發現。走近時,才突然發現眼前繁茂樹葉縫隙間阿拉伯風情的光塔正在向我微笑。
其實,在我沒有看見光塔時,小巷沿街兩邊的各式各樣的回族店鋪已經告訴我,這里是屬于穆斯林的。
推開清真寺厚重的鐵門,寺院的青草綠樹就進入視野。牌匾“教崇西域”就懸掛在第2道門楣上,一說是慈禧,一說是光緒皇帝親賜的。
我的到訪,讓兩鬢斑白的保延忠多少有點驚訝,他是廣州市回族研究學會的會長。保延忠是已故大阿訇楊棠的女婿,同樣也是一個博學而儒雅的人。“懷圣寺是我國的第一座清真寺,始建于唐朝初年,有實物光塔為證。”
仔細看那第3道門,這是望月樓的大門。望月樓連著木結構的回廊,圍出一個古樸的小庭院。庭院里,居中的是禮拜大殿。大殿是3間歇山重檐綠色琉璃瓦,帶有斗拱的古典式建筑。和我見過的許多清真寺大殿所不同的是,懷圣寺禮拜大殿邊上的石階護欄上還有宋元時期的石雕,有葫蘆、扇子、傘蓋等,有各種花草造型的圖案,盡管這些圖案歷經歲月的侵蝕,但至今依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3000多平方米的懷圣寺內,集中了唐以來各個歷史朝代的遺跡。石碑、石刻、建筑,或者牌匾上都留下了中阿文化交流兼容并蓄的力證。
“這是蕃客來到我國后修建的第一座清真寺。公元622年至628年,穆罕默德派出自己的弟子艾比·宛葛素來到我國傳教,并在昔日珠江的邊上修建了這座懷圣清真寺。”保延忠的話語里流露著身為廣州回族的自豪。“蕃客”這個字眼,衍生于漢唐時期,時至今日,廣州人仍然用蕃客稱呼異國來的商人。
唐朝初期,廣州是我國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阿拉伯商賈云集,這種極其熱烈的貿易場面一直持續到了宋朝末年。而懷圣寺就是在唐朝初年修建起來的,而那些“蕃客”所居住的地方被稱之為“蕃坊”。
登光塔,
回眸千年前的驚濤駭浪
懷圣寺的一角是光塔。遠看光塔的時候,它是那樣的高大雄健,真正走近時,它又是無比的樸素。塔體主要由磚石修砌而成,內外墁灰。
征得寺管會的同意,我小心翼翼地沿著光塔內壁磴道盤旋而上,借助燈光,我上到了光塔的最高層。這是一個殊榮,也是一個特例。因為已經很久沒有人這樣登上過維修之后的光塔。光塔在幾年前發生了傾斜,維修后沒有大礙,但近乎完全謝客。
置身光塔,保延忠拿出一幅手繪的畫卷。畫面色澤鮮明:一座清真寺有高高的喚禮塔,寺院的周圍是一大群波斯、阿拉伯商販在和有著唐朝著裝的人們交易,幾位官員穿梭其中。邊上,珠江的海浪拍打著沙灘,幾艘波斯的船只由遠及近,向著清真寺高聳的喚禮塔方向緩緩靠岸。
畫面上珠江邊上的清真寺就是懷圣寺,而喚禮塔就是我此刻所在的光塔,珠江的河道就是今日的惠福西路。這張圖畫是保延忠通過歷史資料考證后,加以合理想象繪制出來的??粗@幅畫,我似乎一下子感覺到,一個民族生成前,乘風破浪而來的壯舉,就在這畫面中變得清晰起來,那場面使人頓感驚心動魄。
走出光塔,我看到了廣州一部分老照片,我看到了當年珠江邊上低矮的民居蟄伏在大地上,只有光塔一枝獨秀。
光塔的實際用途是為昔日海上的船只導航。“光塔上白天打著旗幟,晚上懸掛著燈籠。珠江里的波斯、阿拉伯船只要看到這些以后,就會??窟^來。依靠光塔來辨別方向。”茫茫大海里航行的人們,看見光塔猶如找見了回家的路。最終,他們停泊在廣州港。
我仰望著高高的光塔,雖經千年風雨,但依舊色澤明亮,通身散發著銀光。
據有關專家論證,光塔是我國現存的唐代至今唯一屹立不倒的高層建筑,也是世界上現存不多的阿拉伯風情的古老喚禮塔之一。于是,光塔連同清真寺也就成了珍貴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修建光塔時,工匠從珠江就地取材,蚌殼灰田螺殼,再加上糯米,就成了原料。”
流線型的圓形塔身高36.3米,地基厚達3.6米,兩者比例10比1,恰恰吻合現代力學原理,再大的風也奈何它不得;高入云端的光塔雖然沒有避雷針的設備,但千余年來安然無恙。
傳奇的清真寺,傳奇的光塔吸引著無數海外穆斯林心馳神往。公元750年,《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原型——阿曼航海家阿布·奧爾達,從現在的阿曼蘇哈爾港起航,當他在航船上遙望著懷圣寺的光塔時,最終,他的船只停泊在了廣州港。
1980年,20多名阿曼的現代航海家,為了紀念《一千零一夜》里那位乘風破浪的勇士,乘坐仿古雙桅木船,航程7000海里來到廣州懷圣寺。
友誼蕩漾在煙波浩渺的大海上,感動留在我們的心里。清真寺千年前的輝煌并不曾遠去,并不寂寞的光塔在向我們講述著這里曾經發生的故事。
光塔路上的穆斯林商人
大食巷是阿拉伯商人曾經進行貿易交換的街巷,也就是今天懷圣寺坐落的光塔路。
300來米長的街道上,兩排參天的梧桐樹,并不寬敞的馬路卻很整潔,當街有3家清真的羊肉鋪子,其中有一家是寧夏西吉人開的。
這西吉羊肉鋪子“掌柜”名叫蘇正軍,一間不大的店鋪里滿是清真牛羊肉、“香辣雞米花”之類的清真食品。1998年,蘇正軍和妻子來到廣州開飯館,有了一點積蓄以后,就在懷圣寺的斜對面,開了這家70來平米的清真肉類食品店。
“店面是小了一點,可并不影響生意的好壞,最主要的是廣州缺少回族的清真肉類食品。”30來歲的蘇正軍扶正頭頂的白帽,和我聊著自己的設想。
伙計在一邊忙碌著,不時有顧客走進店鋪選購新鮮的牛羊肉。“在廣州的國內外穆斯林都知道這個店,因為來到懷圣寺,必然要來這里選購商品。再說了,這家人的羊肉不注水!”一個少婦夸獎著蘇正軍,莞爾一笑。
對于自己的店鋪,蘇正軍很有信心,因為他之前是“第八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唯一指定清真肉類食品供應商”。“現在每個月都要售出冷凍牛羊肉各5噸,寧夏老家空運不方便,我們只好經新疆轉運廣州。”
寧夏回族鄉親蘇正軍津津樂道,談論著自己的生意,他儼然就是這大食巷內最精彩的人。
“蕃客”的時代已經走遠,“蕃客土著”后人早已不離不棄這塊熱土;而當年“蕃客”活動最為集中的大食巷成為今日的光塔路,今天光塔路上最活躍的穆斯林商人竟成了寧夏人蘇正軍。
盡管來懷圣寺的那天不是主麻日,但我還是見到了許多前來上寺禮拜的穆斯林。黃色、黑色、白色皮膚的他們,來自印度、伊朗、土耳其以及中東阿拉伯國家和東南亞各國……
走在他們身后,凝視他們的背影,千年前的“淘金”蕃客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眼前——
光塔與一望無際的珠江靜靜地對視著,無數來自阿拉伯和波斯的“蕃客”,帶著璀璨奪目的珠寶,帶著香氣四溢的香料,飄洋過海,追逐著光塔,追逐著這個獨特的航向標。他們的言語囈囈呀呀,皮膚各色各樣,穿寬袍盤著高帽,在光塔下逗留,貿易……
得益于唐朝,這個金子般閃亮的王朝敞開了自己的胸懷,阿拉伯和波斯人在中國有了自己的“家”,開始和當地女子結合,繁衍生息。再后來,廣州對于他們來說也不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