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教門心 濃濃桑梓情
◆馬壽慈
今年7月7日,濟南市伊協來了一位風塵樸樸的遠方客人,她是來自新疆昌吉咱們濟南的老鄉崔靜娥老人。法圖麥·崔靜娥,今年七十八歲了。1956年為充實新疆昌吉州回族干部隊伍,響應國家號召,隨赴新工作隊到昌吉州工作,直至65歲退休。為邊疆的社會主義建設奮斗了半個世紀。當年風華正茂的青年,今已成年近八秩的老者,但精神矍鑠,仍十分剛毅。
崔靜娥與當年赴新工作隊的濟南老鄉和省市伊協是老相識、老朋友。2001年省市伊協組團赴新疆參觀學習,曾拜訪過這些鄉親教親。此前他們也曾組團回鄉探親訪問并到市伊協做客。崔靜娥更是教門的熱心人,她是《濟南穆斯林》雜志的助刊員,多年來組織郵寄乜帖,分發刊物。經常打來電話,關心濟南的教門事業和各方面的發展變化,傳遞她教門之心,思鄉之情。
今天崔靜娥老人又一次訪問伊協,給我們帶來了特大驚喜、送來了無價之寶——展示了她花費三年時間用鋼筆抄寫的全部《古蘭經》原文和譯文。為此市伊協中止了正在召開的各清真寺管委會主任、教長會議,向這位教門上當之無愧的典范表示學習和敬重。
當一本本手抄《古蘭經》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在場者無不為之震撼,無不為之感動,無不為之折服,那工工整整、一筆一劃的字里行間浸透著老人家三年多的心血。那端莊、雋永、瀟酒、清秀的高貴經文,精美的裝幀,竟出自一位古稀老人。萬贊歸于真主,我們看到了崔靜娥老人一顆對真主虔誠的心靈,進一步理解了信仰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崔靜娥退休后,老伴又因病去世,未來的生活怎樣度過,是面對的現實問題。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內容,為了給孩子們樹立良好榜樣,使人生更有意義。憑著她自幼教門家庭的熏陶,憑著她對伊斯蘭教深厚的感情。她虔誠舉意,學習伊斯蘭教知識和阿拉伯文書法。在有生之年,能夠學習、理解、領悟《古蘭經》。
真主在《古蘭經》中說:“你應當奉你的創造主的名義而宣讀,他曾用血塊創造人,你應當宣讀,你的主是尊嚴的,他曾經教人用筆寫字,他曾教人們所不知道的知識。”(96:1-5)為了兌現自己虔心乜帖,老人拜著名阿拉伯文書法家,山東老鄉努倫丁·米廣江先生為師,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經過不懈努力,不僅學會讀念《古蘭經》和理解其中的含義,還掌握了書寫阿拉伯文書法技巧。
2003年尊貴的萊曼丹月,崔靜娥老人開始用鋼筆抄寫《古蘭經》的原文和譯文。三易寒暑,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古稀老人克服了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她的眼睛因白內障視力不好,為了抄寫工作,一再推遲手術時間。在真主的襄助下,在米廣江老師的指導下和本地清真寺寇金發阿訇及諸多男女哈吉、多斯梯的協助下,完成了這一圣事,實現了她神圣的舉意。
《古蘭經》說:“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黑暗和光明也不相等。”(35:19)尊貴的穆圣告訴人們:“知識那怕遠在中國也當求之”。“學習從搖籃直至墳墓”。教導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崔靜娥老人之舉,遵從了真主圣人的教誨,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但這樣功德之事,并不是人皆能為之,對照老人,我們為濟南有這樣的鄉親教親而驕傲,更為我們自己相形見拙而感到慚愧。千里迢迢崔靜娥老人給家鄉送來的一種精神,一種激勵,一種力量。殷殷教門心,濃濃故鄉情,感人肺腑,催人奮進。
“真主一定不使行善者徒勞無酬。”(9:20)祈求真主賜熱心教門,關心故鄉的崔靜娥老人兩世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