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回族沙氏譜牒考析
◆趙 潛
沙氏為青州望族,是元初由外域遷入中國的回族姓氏之一。沙氏入居青州較早,歷代名人輩出。青州沙氏對周邊地區有較大影響,臨沂、沂水、金嶺鎮、后溝等地沙姓,皆由青州支派遷徙而去。遺憾的是,前幾年本人在調研青州回族淵源時,盡管費了不少功夫,卻獨未見到沙氏譜諜。
時間是解決問題最好的鑰匙。2005年,本人在城里老家修房時,見到金嶺鎮與青州的沙氏族人續修族譜,方才得知我的老鄰居沙作貞先生家中,就存有《沙氏族譜世系圖》。自己多年不在老家居住,因而沒能盡早有此發現。而《沙氏族譜》,本人只聽沙氏族人傳說,而且有人在十幾年前親眼見過,卻始終沒能拜讀。時間又過了三年,2008年6月,在沙氏族人沙鴻吉先生的幫助下,本人有幸見到了青州《沙氏族譜》。拜讀之后收獲頗大,本人現將《沙氏族譜世系圖》與《沙氏族譜》,向讀者作一概略介紹,對沙氏淵源略作考析,使其為回族文化再添新枝。
《沙氏族譜世系圖》繪制于“清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子秋之月”,由“十三世孫福昌、福祥、福萬、福恒和十四世孫清正、明仝續”,由本人曾祖父“姻晚趙克成沐手拜題”。《沙氏族譜世系圖》與《沙氏族譜》在同一年即1906年編制?!妒老祱D》長1.8米,寬1米,綿紙,手抄,“葡萄序”格式?!妒老祱D》詳細記載了沙氏始祖榮、謹二公至十六世族人名單。彌補了《沙氏族譜》中缺少“謹”公一支的不足?!妒老祱D》中,對沙氏淵源沒有文字記載,只是在族人名諱之下多有小注,小注內容之一是某世某人遷往何地。如九世維貴遷沂水,更榮居菜園,維辛居沈陽孟家臺,有和去后溝。十世夢坤居蔣家溝,釗去江南。十一世克儀居天津紅橋,克順居周村,克松居東里店。十二世鳳池居沂州府店頭,等等。由此,足見青州沙氏一族影響之大。
《沙氏族譜世系圖》前五世:
世英 世雄 思仁 思義 思禮
三世 月
汝明 汝立 汝秀 文舉 文炳 汝能 汝全 汝孝 汝忠 汝智 汝服 汝卿 汝弼 汝信 汝誠
五世
《沙氏族譜》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續修本,馬象乾手抄,大16開,共86頁。每頁文字8行,每滿行20字。其前半部分有序言9篇,33頁?!独m修族譜凡例》1篇3頁?!渡呈夏贡怼?/span>1篇4頁。世系表40頁,其中插有續修者九世孫維城所寫文字說明4段,計6頁。
該譜9篇序言,按次序先后分別是:
1、雍正歲次乙巳(1725)臘月上浣
同里徐璉撰《沙氏族譜序》
2、序后未記時間,據內容確認與上序同時
同里畢日湜頓首拜撰《沙氏族譜序》
3、康熙乙酉(1705)嘉平月既望
關之巍靜嵐氏撰《敘》
4、雍正六年(1728)孟夏既望日
益都唐世大謹序《沙氏族譜序》
5、雍正三年(1725)孟夏上浣
畢亦大序并書《金嶺鎮沙氏族譜序》
6、雍正三年(1725)歲次乙巳暮春
九世孫維城謹識《族譜自序》
7、無時間落款,署名“仍之”
《族譜論》
8、清光緒丙午(1906)中秋月既望
同里后學徐江棻撰并書《沙氏重修族譜序》
9、光緒丙午(1906)中秋之月眷晚
馬象乾撰并書《沙氏續修族譜序》
從族譜序言內容和作序時間上看出,該譜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續修本,續修者為沙氏十四世孫沙清正、沙明。之前,清雍正三年至六年(1725-1728),由九世孫沙維城重修。該譜始修當在康熙乙酉年(1705),因為譜中有康熙乙酉年序言1篇。
從《沙氏族譜》9篇序言的作者看,有8篇為同里外姓所作,只有第六篇為沙氏九世孫維城所作。另外,族譜中之《沙氏墓表》也為外姓所作。可見,當時沙氏一族在社會上與鄰里關系極好,大家樂于贊助。但是,正因為外姓人士受沙氏囑托作序,譜序內容客套話較多,多是對修譜者及其前輩德行的恭維贊譽之辭?;蚨嗍切拮V大論,甚至從“乾父坤母大生廣生”,到姓氏產生,家族形成;從族譜為何到修譜大義、修譜規范等等。你云我亦云,重來重去。而在序中真正切實探究沙氏淵源,沙氏來自何地,何時入居青州,對后人有歷史價值的文字不多。如果多由沙氏族中有識之士作序,內容或更實在一些,對沙氏淵源的探究會更深刻一些。
對于沙氏淵源,序言第七篇《族譜論》,雖通篇5行不足100字,卻極有價值的寫道:“卜居青州者始于兄弟二人,長諱榮,次諱謹,其由來無譜可稽,即以二公為青之始祖也。”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馬象乾所撰的《沙氏墓表》中也寫道:“沙氏自元世祖入中華,其先無可考,而隸于青者有榮公、謹公昆仲二人。相傳榮公為益之廣文,因家焉,固望族也。墓在郡城之西北,厥后子孫昌盛,或宦游于他鄉,或貿遷于異地。若官縣濟寧、臨清、平原以及青、登、萊、沂等地方,星羅棋布,實有繁人。”這對沙氏確是一段極有價值的文字。
除了《沙氏墓表》中提到“榮公為益之廣文”,在族譜世系表開始,榮公名諱之下也有文字作注:“相傳作邑都廣文,即占籍青州”。廣文即廣文館。唐玄宗時設廣文館,置博士、助教等職,時人視為清苦閑散之職。明清兩代的儒學教官,處境與廣文館博士相似,因而亦被用作別稱。“邑都”即縣城。沙氏始祖榮公,是因為在青州作儒學教官,而在縣城定居下來。
族譜中之《沙氏墓表》記載,“沙氏自元世祖入中華”。公元1219年至1225年,元世祖忽必烈西征,并征服了阿拉伯及中亞諸國,此時大批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進入中國。沙氏先祖在元世祖時入中華,應當在這個時期?!痘鼗匦帐峡肌分姓f,“沙姓族源多半來自波斯”(今伊朗),“沙”在波斯語義為王,正如突厥語稱王為汗。
榮、謹二公遷居青州的具體時間,族譜中九篇序言均未提到。清雍正九年,張永盛鄉老所立青州《真教寺新建二門碑記》中記載:“嘉靖辛卯,長公汝繼同沙思仁等大為創建”。現從《沙氏族譜》中,查知沙思仁為三世,為始祖榮公之孫。由三世推及一世,應當較為準確。明嘉靖辛卯即1531年。沙思仁能與劉瓚之子汝繼大修真教寺,年令當在50歲左右,若其祖父健在,亦當在百歲上下。能做儒學教官,年齡在三十歲左右。由此推斷,沙氏一世祖入居青州,應是明景泰年間,即公元1450-1456年,相差不會太大。而沙氏具體由何地徙居青州,譜諜中只字未提,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沙氏族譜》世系表中,只有“榮公第一分支”,由一世至十五世。按理說應當還有第二冊,記載謹公第二分支,可惜沒有。而沙作貞先生所存《沙氏族譜世系圖》中兩大分支都有,彌補了族譜之不足。族譜中所記,榮公生二子:長海、次清。海生二子:世英、世雄。清生三子:思仁、思義、思禮。世英生二子長崑,次崙。世雄生二子:長崗,次舉,遷居金嶺鎮。思仁生一子:珂。思義生二子:長珮,次琳。思禮生二子:長珍,次璉。
族譜中之《沙氏族譜續修凡例》,由十四世沙明、沙清正創訂。主要內容有四條:一是續譜時名諱之下將生辰年月、所配何氏、生幾子幾女、女適何門務必確切寫明。二是舊譜祖諱之下添注所生幾子,長某次某,分派后再添注某祖之長子次子。三是自榮祖為一世,遞次注明世次。四是為避犯祖諱,擬定十六個字“心作良田,孝為家傳,景賢慕仁,以昭祖德”,自十六世起作輩份用字立名,秩然不紊。今青州與金嶺鎮沙氏子孫,多能謹守族規,按此取名,已至十八世“良”字輩和十九世“田”字輩。
族譜中的《沙氏墓表》,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眷晚馬象乾撰”。《墓表》在開始介紹了沙氏淵源之后,還講了沙氏墓地,原在青州郡城之西北(今劉家莊),四世崗、舉二公遷金嶺鎮,“舉公葬于鎮之西阡曰壇,崗公因晨起見雉兔相斗,知為佳城,百歲后遂葬于此。”《墓表》的撰寫,是“十四世孫直菴公、清正鏡湖公明,毅然有報本追遠之思,添續族譜”,“族譜既竣,復各立碑碣,用以垂諸永久”。譜中《沙氏墓表》與今金嶺鎮《沙氏四世祖崗公墓碑》文字基本相同,只是崗公墓碑在碑文后又“附記”世系輩份所用之十六個字。
青州清光緒本《沙氏族譜》與《沙氏族譜世系圖》今重光于世,是沙氏族人的一大幸事,也為研究青州回族淵源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譜諜的保存者可謂遠見卓識,不忘根本,為沙氏續修族譜有承先啟后、傳信補遺之功,貢獻之大,難以言表??上驳氖?,青州與金嶺鎮的沙氏族人,皆有報本追遠之思,敦宗睦族之意,團結合作,不辭辛勞,于二〇〇五年又續修《沙氏族譜》。當時光緒本族譜尚未發現,續譜者只是從十三世后續修。這或許確是真主智慧的安排。若沙氏族人再將清光緒本《沙氏族譜》另冊添修于新譜之前,則《沙氏族譜》可謂珠聯璧合,臻于完美。
《沙氏族譜》該譜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續修本,手抄,大16開,共86頁。其中有序言9篇,續修族譜凡例1篇,沙氏墓表1篇,后有世系表40頁。該譜由沙氏十四世孫直菴公,清正鏡湖公明續修。譜中記載:沙氏“自元世祖入中華,其先無可考”,“卜居青州者始于兄弟二人,長諱榮,次諱謹,其由來無譜可稽,即以二公為青之始祖也”,“相傳榮公為益之廣文,因家焉”。據有關資料推斷,沙氏入居青州當于明成化年間,即公元1465——1487年。具體由何地遷入青州,譜中沒有記載。該譜只有榮公一支一世至十五世名諱,而謹公一支,并無記載。譜中續修凡例,擬定了沙氏自十六世起的輩份用字:“心作良田,孝為家傳,景賢慕仁,以昭祖德”。
《沙氏族譜世系圖》繪制于“清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子秋之月”,由“十三世孫福昌、福祥、福萬、福恒和十四孫清正、明仝續”,由本人曾祖父“姻晚趙克成沐手拜題”?!妒老祱D》長1.8米,寬1米,綿紙,手抄。楷體墨書,“葡萄序”格式。此《世系圖》詳細記載了沙氏始祖榮、謹二公一世至十六世族人名諱,正彌補了光緒本《沙氏族譜》世系表中無謹公支派的不足?!妒老祱D》中對沙氏淵源沒有記載,只是在族人名諱之下多有小注,內容側重于某人遷往何地,如沂州府、沂水、后溝、周村、天津等等,可見青州沙氏對周邊地區影響頗大。
《沙氏族譜》與《沙氏族譜世系圖》為研究青州回族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二〇〇六年,沙氏族人已將《沙氏族譜世系圖》重新裝裱,并續修了《沙氏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