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必須鼓勵金融創新
記者:這些年來,亞洲的新興市場國家一直在努力納入全球金融市場。這次危機的發生,是不是使得“金融開放”再次成為一個值得懷疑的命題?
陳志武:我不這么認為。首先,為什么亞洲國家都只能夠以制造業為主并且都靠出口市場,而不是靠本國的內需發展?這和金融行業不發達關系非常大。到目前為止,雖然日本、韓國的制造業非常出色,但在制造業帶動經濟增長之后,都沒能實現從生產帶動型到消費帶動型經濟模式的轉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的金融體系都是以相對傳統的銀行業為主體,而不是更廣泛地涉及到個人消費借貸、個人住房借貸、企業借貸的債券市場,融資能力和金融交易的深度都沒有上升到足夠高的層面。
其結果之一是亞洲國家普遍儲蓄率很高。個人和企業無法通過不同的金融交易把未來的不確定性、把未來的風險規避好,因此,個人、家庭和企業無法放心大膽地消費,而是更加注重儲蓄。
在金融市場、各種債券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都是依賴非常高的儲蓄率從事制造業,為西方發達國家提供大量便宜的制造品和消費品,而自己本國的消費難以上去,這種靠出口、靠制造、靠生產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是亞洲最普遍的模式。
如果要降低對出口的依賴度,就必須鼓勵金融創新,包括金融開放。
重新調整外匯資產組合
記者:目前的“全球救市”會對中國近一兩年的經濟有多大的直接益處?
陳志武:最直接的好處是,使這些國家接下來的經濟不會變成大蕭條。所以,盡管下面兩年,我國的出口增長肯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是,因為各個國家政府聯合起來救市,就使得中國出口市場的增長速度不至于出現急剎車,這當然為中國經濟提供了支持。
記者:中國該充當怎樣一個角色呢?有人認為,我們和美國是拴在一起的螞蚱,如果美國國債大跌,對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中國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我們要伸出援手,譬如買入更多美國國債。
陳志武:很多人對這個問題存在誤解。在中國的2萬億左右外匯儲備中,6000億美元為美國政府的各種國債,4000億美元左右為“兩房”的住房按揭貸款債券。在美國政府接手“兩房”后,實際上,這些住房按揭貸款債券中相當多的都已經變成了跟政府公債信用度同樣高的債券。在這一段時間,美國政府的公債和那些有政府直接擔保的按揭貸款債券普遍都在升值。因為在股市以及其他證券市場出現危機后,投資者都把政府公債看作避風港,把錢從股市等轉投政府公債市場,結果,美國政府公債價格不斷往上升,以至于三個月到期的、五六個月到期的公債利息幾乎等于零。
所以說,到目前為止,很多媒體擔憂的問題并不存在,中國投入美國政府公債的外匯儲備總體上沒有受到損失,反而還升值了不少。相比之下,如果外匯管理局從今年初把外匯儲備放到黃金(164,7.32,4.67%,)、石油或者其他金屬和資源上面,那么,這幾個月就虧慘了,損失會很多,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都跌了一半以上。
當然,美國政府接下來財政赤字肯定會增加很多,要增發很多新的公債,這些債券的價格幾乎很難避免往下跌的趨勢。在這個時候,中國應該做一些外匯資產組合,從美國政府公債里面撤出一些錢,去買些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股權,現在很多公司的股票價格跌得很慘,有巨大的長久投資價值。另一方面,可以去買些石油等大宗商品資源和礦產資源,這個時候價格非常合算,機會難得。
可以用外匯儲備做很多事
記者:可是中國的金融機構現在謹慎多了。中國的主權投資基金在海外做的投資很失敗,中投就虧了不少。如果要“抄底”,我們需要特別警惕什么?
陳志武:我們看看巴菲特,他現在趁這個機會去買高盛、GE的股份,不僅價格低,而且還能提這個條件、那個條件。他的技巧就是——等你最需要錢的危急時刻去找他時,他能很快給你錢,但是給你的條件也非常苛刻,必須按他的要求來簽約。
在這個時候,中國可以用外匯儲備做很多事,包括到歐美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如亞非和拉美,去購置很多戰略性資源。特別是對這次受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打擊比較大的國家,中國政府可以向他們提供援助,去買資產或者證券,同時,要像巴菲特那樣跟這些國家的政府進行巧妙的談判,要求它們對中國的商品、對中國的企業進一步開放。
中國金融行業的朋友抱怨了好多年,說美國沒有給中國的銀行和金融企業同等待遇。但是,現在美國需要中國的外匯儲備支持。在這個時候,應該進行談判,提出新的條件,至少要求美國的能源行業和金融行業對中國企業進一步做實質性的開放。中國在這個時候不應該把外匯儲備只做簡單意義上的財務投資,而應該同時要求美國和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資本、資源有更多的讓步。
從長遠看中國會是最大贏家
記者:依您的分析,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而言,其實是個絕好的機會?
陳志武:我覺得,如果中國政府處理得好、做出非常有遠見的決策的話,從長遠看,中國會是這次金融危機中的最大贏家。今年上半年以及前幾年,大家都抓破腦袋擔憂——中國以后的能源需求怎么辦?進一步發展的資源需求怎么辦?這次金融危機把各種大宗商品和資源的價格都往下拉了很多,跌了一多半,這就等于給中國下一波發展送了一份大禮,如果沒有這次金融危機的話,這些大宗商品的價格怎么會降得這么快、幅度這么大?
所以說,盡管中國的出口行業接下來的兩年里可能受到非常大的沖擊,整個經濟也會因此受打擊,但是,總體上,第一,大宗商品和資源性商品價格下降,把中國接下來的經濟增長成本砍掉了很多;第二,從長遠來說,因為全球經濟的衰退,使得中國在經濟增長模式上必須從出口依賴型轉為內需驅動型,由國內消費來帶動未來的經濟增長。這次全球的經濟衰退在未來兩年肯定會給中國的改革帶來新的壓力。
從長遠看,這種迫使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壓力不是壞事,如果沒有壓力,就可能沒有根本的變革。如果政府能做出一系列關鍵性改革,兩三年后,中國經濟的內在結構可以得到一些良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