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圣人在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城吹響了復興伊斯蘭的第一聲號角,時至今日還不足一千五百年,伊斯蘭就傳遍了世界各地,信教人數已逾十億,是繼基督教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宗教。這一源自沙漠的宗教能如此適應不同的社會;吸引生活在高山大川、綠洲平原的人們,它的務實性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而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務實性不僅體現在穆斯林的世俗生活中,就是在一般人看來,純屬穆斯林宗教范疇的信仰和功修也不無務實精神。
一、信仰的務實性
1、信主獨一、杜絕神化任何凡人
伊斯蘭教的信仰基礎是除安拉外再無任何神明,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清真言。伊斯蘭要求每一個要皈依的信士在邁進伊斯蘭的大門之前必須要做出上述口頭上的承認。即念清真言一遍。在這句清真言里,伊斯蘭就非常明確地告訴給每一位穆斯林,神只有一個,他就是超時空的、獨一創造的安拉。穆罕默德只是真主安拉在復興伊斯蘭的進程中向人類派遣的他們同類的一個使者。為了更進一步地確立真主獨一、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的這一信仰,伊斯蘭再次命令穆斯林在口頭承認之后,再加念一遍作證言,即我作證除安拉之外,再無任何神明,安拉獨一無二;我又作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仆人和使者。我作證,就是用我自身的存在來證明造物主的獨一存在。正如古蘭經所述:
"在你們自身中也有許多跡象,你們沒有看見嗎?"(51:21)穆圣也曾說:認識自身者確已認識造物主了。因此,我作證就是用自身的存在來求證造物主存在的一個理性推證方法。以防信仰的因襲和盲從。我又作證,則是又證明了:像我們這樣的血肉之軀和世界上的其它物質一樣統屬安拉的被造物,只不過我們是有理智的人,但作為人,即便是貴為先知圣人的穆圣也和我們常人一樣都是實實在在的凡人,無任何神性。但作為安拉的使者、仆人,他最大的榮耀是接受了來自安拉的啟示------古蘭天經,并向人類傳達了真主的啟示。因此,人們對他的最大的尊敬就是遵循他的遺訓,接受古蘭的全面教導。
在人類的歷史中,偶像崇拜,包括對一些偉人的崇拜幾乎布滿了人類的整個歷史。至今仍有一些人被神化,被崇拜。如孔子、老子、釋加牟尼……。偉大的真主知道人類在認識造物主方面存在的這種弱點,如果不加以強調,不久的將來,穆斯林也有可能要重復前人們的錯誤,把先知穆圣誤以為神明來崇拜。因此伊斯蘭再三強調了真主的獨一、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的這一信仰。在古蘭的許多章節里真主告訴給穆斯林:"你說:'我是和你們一樣的凡人。'"(41:6)
"我不對你們說我具有安拉的一切寶藏,我也不對你們說我能知未來的奧秘,我也不對你們說我是一個天神,我只遵從我所受的啟示"。(6:50)上述經文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作為先知穆圣--真主的使者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凡人的這一事實。因此,在伊斯蘭看來凡是神化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被堅決制止的。因為神化了人就等于褻瀆了安拉。安拉在古蘭經里告誡那些神化凡人的多神教徒說:
"除獨一的主宰外,絕無應受崇拜的。 如果他們不停止妄言,那么,他們中不信道者,必遭痛苦的刑罰。"(5:73)
2、信末日復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公元七世紀初,穆圣奉命復興伊斯蘭,他在麥加城決然地提出了伊斯蘭的兩個基本信仰--信主、信后世的復生。一談起末日信仰給人的印象大多是消極和悲觀的,就是對某些信士來說也同樣懷著對末日的恐懼心理。甚至,有些人舉出了末日來臨的種種跡象,仿佛末日就要降臨似的。究其原由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對末日信仰持如此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們對古蘭經文里末日啟示的字面理解。經云:
"在那日天地和山巒都要震動,而山戀將要變成一堆散沙。"(73:14)
"當蒼穹破裂的時候,當眾星飄墮的時候,當海洋混合的時候。"(82:1-3)
"那一天,你們將看見每一個乳母都忘記了她所哺養的嬰兒,每一個孕婦都會流產,你看到人們好像是醉的,其實他們不是醉的,而是因為安拉的懲罰是嚴厲的。"(22:2)
誠然,古蘭經啟示里確有許多這樣對末日降臨時、復生審判時其恐懼場面的描述。作為信士不論這一天的到來是遠還是近,其必然性是無可置疑的。但作為指導人類的古蘭啟示對末日的有關描繪絕不僅僅是告知它的必然來臨和親臨時的震動和恐怖。而更重要的是末日啟示對指導人類生活的現實意義。
末日啟示至少在讓人們熱愛生活、堂堂正正地做人方面給了我們一次深刻的啟迪。
在社會上,當我們看到一個貪污受賄者、一個偷盜行騙者、一個殺人放火者、嫖娼賣淫者、肇事逃逸者…… 他們的丑惡事實被揭露、被繩之以法、并接受法律的應有判決時, 所表現出來的種種丑態正是末日啟示中警示人們要時刻提防的。古蘭是這樣描述那些罪人的:
"在那日,許多心將忐忑不安;許多眼睛不敢仰視。"(79:8-9)
"同時,他們身遭凌辱,不敢仰視。那是他們被警告的日子。"(70:44)
"在那日,朋友對朋友毫無裨益,他們也不蒙援助。"(44:41)
正是因為末日的恐懼和審判的嚴厲才使得穆斯林清醒地認識到,人生是短暫的,人性是孱弱的,要想獲得兩世的吉慶,必須要腳踏實地地工作,老老實實地做人,同時,應當每日三省吾身,檢查自己。如果犯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要幡然悔悟、及時改正、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切忌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以免鑄成大錯。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時才醒悟,那就是事情的末日來臨的時刻了。
如果每一個穆斯林都能按照有關末日啟示的真精神去每日檢查自身,防微杜漸,在他的一生中就不會發生決定事情末日的大錯。也就能保證他在最短的時間里,最高質量地使用生命,因此也更高效地為人類產出。對于這樣做的穆斯林會來說即便是末日即將來臨也不會感到任何的恐怖。因為真主說:
"信仰并作好事的人,將沒有任何恐懼,也不會憂愁。"(6:48)這與國人常說的"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叫門心不驚"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對末日的信仰絕不是那種消極的悲觀主義論調,相反,它恰恰在指導人們生活方面給予了非常積極的指導。
3、信仰無強迫,我有我的選擇,你有你的選擇。
真主說:
"宗教沒有強迫,因為正道與迷誤確已分明了。"(2:256)由此看來,信和不信原本屬于安拉的常道,強迫信仰是有悖安拉常道的。古蘭八章廿九節:"信者就信,不信者就不信"一節經文更是對信仰自由的高度概括。
為什么伊斯蘭這樣高度的提倡信仰自由呢?因為在伊斯蘭看來,真主創造了人類,同時他也賦予了人類認識造物主的工具--思維;讓人類自己到大自然中去體認造物主的存在。
真主說:"天上地上,在信道者看來確有許多跡象。真主創造你們,并散布各種動物,在堅信者看來,其中確有許多跡象。晝夜的輪流,真主從云中降下雨水,借它而使已死的大地復活,以及改變風向,在能了解的人看來,其中有許多跡象。"(45:3--5)這就說明了對于信仰的選擇上,真主把充分的自由交給了人類自己。
不僅如此,在信仰者的數量上,古蘭也指出信的少,不信的多的這一規律。這樣說絕非聳人聽聞。古蘭經云:
"他們每逢締結一項盟約,不是就有一部分人拋棄它嗎?不然,他們大半是不信道的。"(2:100)
"他們說:我們的心是受蒙蔽的,不然,真主為他們的不信道而封閉了他們的心,故他們除少數人外,都不信道。"(2:88)如果有人說我們引用的經文還不足以完全證明的話,那么,當前穆斯林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5的這個事實,也就再有說服力不過了。
現在,在教門當中有一些人始終懷著人人都成為穆斯林,世界伊斯蘭大同的美好幻想。因而,給自己帶來了不必要的煩惱。外人不信教憂愁;家人不信教苦惱;甚至因此而家庭關系緊張。其實,不應該有這樣的煩惱,因為真主沒有責成我們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信士,事實上這也是不可能的。在伊斯蘭的歷史上,奴海圣人的兒子不信教;伊卜拉欣圣人的父親不信教;穆圣的伯父也不信教。對于信與不信所有的人都得遵循安拉對這一問題的統一規則:
"如果他們拒絕,那么,我沒有派你做他們的監護者,你只負通知的責任。"(42:48)作為一名信士如果和人共同分享信仰的恩惠確是一件高興的事,如果有誰能成為一名信士當然我們應當為他而慶幸,如果他拒絕,這也是安拉的常道,因此,在信仰上我們遵循"宗教無強迫;我有我的選擇,你有你的選擇"才是真正務實的信仰。
二、功修的務實性
1、修功求實,以實現它的社會價值。
信真主、信末日屬于穆斯林的宗教信仰,而禮拜封齋等宗教功修則是一個穆斯林在鞏固信仰上的宗教實踐。而信仰的目的則是當好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通過實踐信仰來指導生活,最終獲得兩世吉慶。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宗教功修就是為當好代治者服務的。也可以說宗教實踐的好壞能直接判斷一個信士是否當好了代治者。然而衡量宗教實踐好壞的關鍵正是通過宗教功修看一個搭配是否實現了它的真精神,產出了它應有的社會價值來。因為當好代治者就是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
在伊斯蘭看來,高質量的功修是實現它的社會價值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兩個方面,虔誠的功修和履行后應產生的效果。而且兩者的關系上成因果,即虔誠求實的功修必然會產生出良好的社會效果來。
在當前穆斯林群體中,還有為數不少的穆斯林由于對功修良莠的評判上只著眼其數量的多寡而沒有同時注重它的質量的優劣。因而沒有產生它應有的社會效果來。這樣做得穆斯林一方面不可能達到真主指出的"你們是為世人培育出來的最優秀的民族"的境界;另外,也不可能完成好代治者的任務。甚至,有些這樣做的穆斯林很不情愿地扮演了被人指責的角色,他們苦苦報怨,我怎么一心向主,堅持功修還不受人們的稱贊和歡迎呢?原因就在于他們對功修的認識上還存有誤差。沒有把功修所包含的真精神反映出來,因此遭到指責也是在預料之中的。但是,伊斯蘭的崇高的宗教功修絕不是、也不可能是那種自認為是真主喜歡而不受人歡迎的清規戒律。事實上,就功修而言,真主喜歡的就一定受眾人的歡迎。
有關恪守功修及恪守后所產生的效果方面,真主在命令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課的同時就一并指出了。真主在命令人禮拜時說:
"你禮拜吧!禮拜確實能禁止丑惡和不義。"(29:45)在敘述天課時說:
"你們要從他們的財產中征收賑款,你要借賑款使他們干凈,并使他們純潔。"(9:103)對齋戒是這樣宣布的:
"齋戒已成為你們的定制,猶如它曾為前人的定制一樣,以便你們戒除精神和道德上的弱點。"(2:183)對朝覲是如此解說的:
"朝覲的月份是幾個可知的月份。凡在這幾個月內決定朝覲的人,在朝覲中應戒除淫亂、惡言和爭辯,凡你們所做的善功真主都知道,你們當以敬畏做旅費,因為最好的旅費是敬畏!有理智的人們啊!你們當敬畏我。"(2:197)
在上述經文中,真主把命令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課和履行后在穆斯林生活中應產生的社會效果作為雙重天命同時提出來,就是強調真主所要求達到的,所喜歡的功修就是行與果兼備的功課。宗教功修就其目的而言是為了印證信仰、滋潤信仰;就作用來看則是從不同層面來錘煉人性,提高修養以利于當好代治者。因此,禮拜決不是叩幾個頭;封齋也不是挨上幾十天餓;天課不只是拿出一部分錢;朝覲也更不是到天房周圍轉上幾圈。就算按要求完滿了功課,而是其目的、作用合二為一產出它的社會效果來。
假如一個穆斯林禮了拜但并沒有禁止丑惡和不義;封了齋還沒做到戒除精神和道德上的弱點;納了天課也沒達到凈化心靈的境界;朝過覲還在惡言和爭辯,就說明他的功修質量的第一個環節--虔誠履行上出現了問題,應當及時調整。
在禮拜方面真主對那些漫不經心者指出:
"當他們站起來去禮拜的時候,他們懶洋洋地站起來,他們沽名釣譽。"(4:142)又說:
"那些禮拜的人也將遭受懲罰,他們疏忽了自己的拜功。"(107:4--5)當然以這種狀態禮拜的人就不可能產生出好的社會效果來,因為,皮子不存毛將焉附啊!
再比如天課,有些人雖然如數交納了,但從所交物的質量和交的方式方法上欠佳,則也不會起到它應有的社會作用來。
為了讓人真正做好天課一功,達到凈化心靈的作用,在交納天課的質量上真主教導說:
"你們當分舍自己所獲的美品,和我為你們從地下出產的物品;不要擇取那些除非閉著眼睛,連你們自己也不愿收受的劣質物品,用以施舍。(2:267)又說:
"你們絕不能獲得全善,直到你們分舍自己所愛的東西。"(3:92)
如果有人把劣質的天課像甩舊貨那樣"施舍"出去,即不痛也不癢當然也就和沒交一樣。但是也有些人確實交出心愛的美品,但他的態度不是很好,這也會使天課失效。真主說:
"你們不要責備受施者和損害他,而使你們的施舍變為無效。"(2:264)
與其在施舍之后損害受施者,還不如的婉言謝絕他,并赦宥他的煩擾。"(2:263)
又如齋戒。真主命令每一個穆斯林都要在每年的教歷九月封一個月的齋,以紀念偉大的古蘭的垂降。穆斯林們在齋月里誦讀古蘭,領悟其哲理,以達到戒除道德弱點的社會效果。可是,習慣了平日隨心所欲地吃喝玩樂的人們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投入到學習古蘭,領悟其哲理的行動中來呢?齋戒正是通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訓練方法,全面調整人的學習狀態。在封齋的形式上不僅要不吃不喝,而且從內容上還得:手封齋,不傷人;腳封齋,不為壞事奔走;口封齋,不說污言、背談;心封齋,不存任何邪念。如果把齋戒只理解成是忍饑挨餓,而沒有利用這種最佳的調試方略去學習研究古蘭的哲理的話,就不會達到齋戒的預期目的。正如穆圣所言,有許多所謂齋戒者,除了饑渴以外,對他來說并無齋可言。當然,社會效果也就無從談起了。
在朝覲方面真主指出:
"你們當準備路費,的確最好的路費是虔誠。"(2:197)虔誠是什么?虔誠就是建立在以念、禮、齋、課為錘煉項目的高尚的人品所產生出來的深厚的社會效果的積淀。因此,在朝覲之前,必須把念、禮、齋、課四項功修做的完整,做的徹底,做的有效果。之后,再帶上這些高質量的,有深厚教門積淀的虔誠功修作為朝覲的精神旅費,去真主的天房朝拜,定會在信仰上得到一次高度的升華,不虛一生期盼的精神旅行。所以說,與其匆忙地朝覲一次還不如靜下心來實實在在的把其它功修做好,否則只是準備好充足的錢,做一次機械的旅行是不會完滿的。
一言以蔽之,功修只有求真求實,才能有效地錘煉人品,成為一名優秀的穆斯林,一名合格的代治者。因此,履行功修和在功修之中去實踐生活是穆斯林應做的雙重天命,否則,顧此失彼,不是導致信仰的殘缺,就是完成不好代治者的神圣的天職。
在這里假如我們要用一個比喻來總結"務功求實,以實現其社會價值"這句話的內含,我們可以把穆斯林的信仰比做一棵果樹,那么,宗教功修則是這棵樹所必需的適宜的水分和養料,但提供水和養料的作用是催化信仰結出體現代治者社會價值的各種"善果"來。如果結不出善果來,這就說明被提供的水分和養料出了問題,要么不對型號,要么有雜質,需及時調整,否則信仰的大樹就會變成一棵不會結果的無用之樹,甚至會枯萎、凋零。正如先賢們一致認為的信仰是有增有減的。增是因為不斷有善事產生,減是由于行和果嚴重脫軌。以致于導致信仰羸弱、殘缺,但是每一個穆斯林都能以信仰為導向,以高質量的功修為依靠,腳踏實地地去深入實踐并發掘出它的真精神,修功務實,就一定會結出信仰的善果來,就一定會主喜人也愛。
2、以人為本,重內容勝于重形式
在世界性宗教中,如果說某些宗教的宗教功課是為某些人制定的話,那么,伊斯蘭教的宗教功課則是為所有的穆斯林制定的。因此,每一個穆斯林必須完成每日五次的拜功;每年一次的戒齋、天課;一生一次的朝覲。并且每一項功課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規則。這種宗教功課的普遍性、嚴謹性甚至使不信教者聽起來都覺得煩難。但是,一千多年來,自穆圣時代開創的宗教習俗非但沒有引起人們的畏難,而且被完好無損地流傳至今,在現代化的今天仍煥發出蓬勃生機。追根溯源,伊斯蘭制定其宗教功課規則的合情合理性是它的重要原因。
我們先以禮拜為例。在禮拜前按要求必須要用水做小凈,但對于有病者、旅行者或找不到水或不宜用水者,在凈的方式上可采取土凈。古蘭云:
"信仰的人們啊!當起身禮拜時,要洗面部,洗兩手至肘,以濕手擦摩頭部,洗兩腳至踝。如果你們不潔,就要沐浴全身。如果你們生病、旅行、解手、同房而又得不到水時,可以凈土代水,以手拍凈土摸你們的面部和小胳膊。安拉不愿給你們任何困難。"(5:6)在禮拜的場所要求上,雖然鼓勵去清真寺去做集體禮拜,但在任何一個地方禮了同樣有效,真主說:
"東方和西方都是安拉的,不管你們轉向哪個方向,那都是安拉的方向。"(2:115)在拜數的要求上應按全數禮齊。但在出外時可縮短禮拜。真主說:
"當你們在大地上旅行時,減短拜功是對你們無罪的。"(4:101)在禮拜的姿式上更是方便有余,不能站禮的可坐禮;不能坐禮的可躺禮;再無能者可意念禮。大有一種心誠則靈的寬容。古蘭云:
"如果你們在恐懼狀態中,那么,可以步行著或騎乘著履行拜功,當你們平安時,要照安拉所教給你們的原不知道的儀式紀念他。"(2:239)
齋戒也是每個穆斯林都要做的功課之一。但是,也不是采取不分老幼病弱或意外特殊情況的"一刀切"。伊斯蘭教法規定:兒童、神經病患者、理智不健全者可以不封齋。病人、孕婦、哺乳期的婦女、在經期的婦女、旅行者、重體力勞動者也可以不封齋,不過一旦上述情況過去了就要還補;年齡過大者可用每日供一位貧民兩餐來替代。在這些情況當中,伊斯蘭充分考慮到了病人的康復,孕婦的健康,胎兒和嬰兒的營養。經期婦女和旅行者的方便,重體力勞動者、老邁者的體力。充分體現了伊斯蘭以人為本的精神。
對于天課來說,名為全體穆斯林的功課,實際上主要是針對那些先富起來的穆斯林。而且,對應納天課的起點也有法定的界線。但無能力出天課的人,施濟同樣可得真主的回賜。這絕對是一種信仰上的平衡。真主說:
"你們為主道施舍的任何一物,主將完全回賜你們,并不受任何虧待"(8:60)不僅如此,伊斯蘭還特別強調施濟也并不單是施舍錢物,而更是以言語行動去助人。比如:關心鄰居,探望病人,參加殯禮,安慰喪失親友者。甚至于給處于逆境中的人帶去一絲真誠的微笑--這全是施濟。因此,穆圣說:一切善行均有施舍的回賜。這種廣義的施舍在很多圣訓中反應出來,例如:"當你對人們和藹可親或勸人行善,或制止人作惡或指引迷路的人,或幫助視力有障礙的人或把你自己的食水分給他人,你已實施了施舍。"又說:"如果有人在兩 個人之間主持公道屬于施濟,幫人騎乘或運貸屬于施舍;一句善言屬于施舍;為禮拜而走的每一步屬于施舍;清除道路上的障礙屬于施舍。總之,這種廣義的施舍,為那些無力交納天課但能得到同樣回賜的人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行善機會。
對于朝覲來說,更是要求人們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雖然,朝覲是每個穆斯林的天命,但是,只有在符合以下條件時才被允許:1、成年且身體健康。2、有足夠的路費,且在臨走前備足一年全家的生活費用。3、路途安全。4、婦女須有丈夫或親人陪同。
總之,伊斯蘭的這些宗教功課對于正常的人,在正常的情況下,正常的遵守是正常的要求。而對特殊的人,在非常的情況下,變通的執行,同樣也屬切實地履行了功課。因此,在一些非穆斯林看來讓人望而生畏的清規戒律,在以人為本的大原則之下的靈活性中,變得合情合理、體貼入微了。這一做法也正是古蘭指出的: "真主要你們容易,不要你們困難。"(2:185)的精神所在了。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把穆斯林在信仰和功修這兩方面的務實性歸納為:信仰方面的理性、積極性和現實性。宗教功修方面的社會效果性、以及以人為本的靈活性。伊斯蘭正是憑著它的這種務實性吸引了居住在高山大川、平原綠洲的人們,使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們很快地融入到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作為中國穆斯林,從公元651年踏上中國這塊東方文明古國的土地已經整整一千三百伍拾年了,他也從原來一個操波斯語、阿拉伯語而寄居外國的藩客,一變成為華夏五十六個民族中的一份子,已完全融入了這個社會之中,并且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積極地投入到了國家的建設之中。這種完全的融合,同樣,伊斯蘭教的務實精神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緣由。
一切贊頌全歸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