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運動員,一個在過去十來年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里不容忽視的角色。他們曾經動輒一擲萬金,他們曾經人人香車豪宅,他們也在逐漸規范和沒落的市場面前,一夜之間身價爆跌無所適從。
從前衛寰島進入重慶,到現在重慶力帆重新回到職業足球頂級聯賽的行列,重慶足球超過十年的起跌軌跡,也許可以通過這幫職業球員身上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得到佐證,在他們的“錢途”中,伴隨著無數的神話,也有諸多心酸與尷尬不為人所知。
收入篇
從張揚的明星球員高峰到低調的父親球員胡偉(右圖),10年間,力帆球員乃至中國球員,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百元吃碗小面
關于前衛寰島老總王福生的“100元小面”,一直是重慶足球圈內的一個美談,當然更多折射出的,還是那個職業球員備感驕傲的年代。
關于這個故事的版本有很多,不過大致故事細節就是:在昔日袁家崗華渝花園的前衛寰島基地樓下,一家麻辣小面深得王老總喜愛。某次王老總吃完二兩小面,身上全是百元大鈔,單單找不出兩塊零錢,小本經營的老板也一時湊不出找補的零錢。于是王老總豪氣干云:不補了。然后闊步離去。
一百元,在上世紀90年代末也不算是個小數字。但在那時候的前衛寰島球員眼中,還真是個小數字。
主力年入三百萬
“那個時候真是好日子,每場比賽,感覺老板就是把一堆錢往你懷里塞,有時候連自己都不敢相信”。
前衛寰島,錢喂寰島。對于擁有彭偉國、高峰、符賓、姜峰、韓金銘等一幫國腳級人物的前衛寰島來說,那真的是一個“錢途光明”的時代。
坊間傳言,高峰、彭偉國那個時候經常開著紅色跑車四處游玩,幾名球員晚上外出“小坐”一下就消費上萬是常事,甚至在球隊中還有幾個著名的“冤大頭”,經常被隊員三言兩語就激得搶著買單,一擲萬金也是等閑事。而一位還不算球隊內收入最高的球員,也曾經戲言自己一年的“零花錢”至少在70萬以上。
那個時候的球員究竟可以掙多少?一般情況下幾個大牌球員的年薪都是在80萬左右,但這只是他們收入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錢來自比賽的贏球獎金,保底贏球獎至少是60萬,老板一高興經常可以提高到80萬甚至100萬。所以一般一年下來,只要能進入18人名單,間或可以踢上比賽的隊員,收入都在80萬左右,而大牌球員們的收入一般都在百萬以上,幾位頂尖球員的收入更是可以達到300萬以上。
李章洙天價年薪
李章洙堪稱是迄今重慶足球歷史上最成功的教練,不過,這位耿直熱情的韓國人,價格的確也不便宜。
在李章洙到重慶執教的第一個賽季,他的年薪是35萬美金左右,但隨著老李在重慶的威望日漸鼎盛,隨著力帆接手俱樂部,老李的年薪開始大幅增加,而因此負責和李章洙談判新合同的俱樂部官員,還因此被尹明善怒批,而此時李章洙的年薪折合人民幣已經接近500萬,在當時燒錢還算厲害的中國足壇,也算是一個天文數字。
收入暴跌至幾千
2003年是個分水嶺,到了2005年,沒有升降級的那一年,力帆球員正式告別了好日子,大部分球員的月薪被限制在4位數,甚至有了聯賽結束回家需要借錢買機票的尷尬。
隨著2003年全國各地甲A俱樂部的大幅度降薪,中國球員的收入終于從瘋狂開始轉為理性。而此時在全國范圍內早已不算有錢人的力帆球員,也不得不接受收入爆跌的現實。此時年收入能達到40萬的球員已經寥寥無幾,更多年輕球員的月薪甚至只有幾千塊錢,最低的甚至只有2000多元,如果踢不上球,對這些一向“高收入高消費”的球員來說,窘迫可想而知。
2005年聯賽結束,當時的主力球員魏新不得不頻繁自掏腰包,不少外地的年輕球員都需要跟這位“有錢人”借錢買機票回家,魏新為此付出了上萬元。而這一年,這位俱樂部里的有錢人,月薪也不過15000元。
馬六就算好車了
“我們俱樂部的停車場是著名的經濟型轎車集散地,一堆力帆520中間,都是雨燕、嘉年華,偶爾看到個馬自達六,都算是豪華轎車了”。
2006年降入中甲的那個年頭,也是力帆球員最寒酸的時候,一年只贏了3場球,再算上一點可憐的平球獎金,即便是隊中的主力球員,一年能拿到手中的收入也不過十來萬。
那時的力帆俱樂部停車場,因為力帆汽車銷售公司也搬到俱樂部內,所以停車場內有大把剛下線的力帆520,而在其中,主力球員吳慶的福特嘉年華、黃希揚的雨燕,已經算是“有錢人”的身份象征。助理教練曾斌前些年當球員時攢下點錢,也不過是一輛現代途勝越野車。倒是收入不高的年輕球員李思源,停了一輛馬自達六,不過全靠家里人贊助,“我自己掙的錢,養車也就差不多了。”
王鍇棄車買房子
兩年的中甲經歷,其實算是力帆球員的幸福時光。
按照老總陳宏的說法,現在的力帆球員,月薪幾千元是大多數,少數幾名主力球員能過萬。當然如果一直能踢上主力,一個賽季下來能分到的比賽獎金還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當然這個“可觀”,也只是相對過去幾年而言,“如果和以前前衛寰島比,他們一個個都是窮得叮當響……”
貴為球隊隊長,同時也是球隊中收入最高之一的王鍇,竟然是“無車一族”。去年王鍇曾經想買一輛本田CRV,但最終還是放棄了。雖然王鍇解釋,他絕大部分時間在俱樂部里,放假也要和朋友出去吃飯喝酒,開車不安全,所以才沒買車。但試想如果是經濟條件足夠寬裕,對這些愛潮流愛時尚,甚至有點愛顯擺的年輕人來說,一切都不是理由。
王隊長的買車預算,最后換成了一套房子。房子并不大,80多平方,王隊長說:“一個人住,要那么大做啥子。”但他隨即又憧憬,“其實還是大房子舒服,過幾年,再存點錢吧。”
中超未必收入高
中超了,但并不意味著“錢途”就此光明了。對更多的力帆球員來說,細算經濟賬,中超未必是好事,錢可能越掙越少了,甚至有些人可能要面臨下崗。
以前的職業球員,天南海北到處飛,放假時最差也要帶上女朋友去趟香港“掃貨”。現在的力帆球員,但凡遇到假期,更多的選擇是結伴去趟重慶周邊的風景點,吃點烤全羊,已經是不錯的消遣。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過的也就是個小白領的生活。
對于即將到來的中超聯賽,很多隊員心中都在“打鼓”,盤算著自己還能不能踢上主力,或者還能不能進入18人名單每場比賽分到一點出場費。雖然重返中超,很多球員的月薪會有所提高,一些主力球員可能會享受中超標準的年薪,但對以年輕本土球員為主的力帆隊員來說,這絕對不可能是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