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里為西部孩子募捐1000多萬元,助學范圍覆蓋青海、西藏、甘肅、四川4個省市自治區的51個鄉鎮區,涉及到200多所學校,受益人數超過2萬……
西部的孩子們親切地叫他們“格桑花阿姨”“格桑花叔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格桑花”。格桑花,在藏語中代表著愛與吉祥。
昨天下午,“格桑花”助學網站發起人、“2006年感動中國”年度候選人洪波做客我校第三期“弘德講壇”,在研究生活動中心為在場的學子講述“格桑花”的故事。
“背包客”的目的地
“第一次遇到因貧困而上不了學的孩子,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在一次去甘南的途中,洪波遇到了兩個家里沒錢上學的小女孩,一個念頭突然從她心頭閃過,“我可以幫助她們”。
從此,洪波開始四處尋找貧困孩子,通過網站和口口相傳,將他們的信息發布出去,尋找能幫助這些孩子的人。她的每次旅游的目的也不再是為了欣賞風景名勝,而是為了找孩子。
“幫助這些孩子是一種責任。”青海玉樹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的發源地,曾是全國有名的富裕地區。但現在,為了保護環境,這里的農民退耕還林,將開墾的地還給了國家;三江源有金礦,他們也不能開采。“他們為全國人民做了很大的貢獻,守著金礦銀礦,卻過著貧困的生活,為他們做點事是義不容辭的。”
“只要把‘格桑花’愛心助學的鏈接發給朋友,就可以幫助很多人了。”雖然大學生沒有很多錢捐給這些孩子,但洪波表示,發一個鏈接,說不定看到鏈接的人就有能力幫助這些貧困的孩子。
不要試著改變什么,堅持做點實事
有些人認為,他們是來做好事的,免費做事,因此他們做事的效率就很低;也有些人,從大城市里來,盡管他們是來幫助這些貧困的孩子的,但是無形之中,他就有一種優越感,這樣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因此,有很多學生懷著很大的希望來到西部支教,希望改變點什么,最后卻傷心地離開了。
“他們的思考模式與我們不同。”洪波說,“我們吃一頓飯5分鐘,他們卻要2個小時。他們還會問‘為什么要趕時間,難道你們急著去搶錢嗎?’”“如果你支教一個學期,目標是讓他們的漢語拼音過關,你會過得很舒服,但是如果你想改變點什么,你會過得很痛苦。”
不要對他們指指點點,說這不好那不好,用實際行動來證明給他看。有一個志愿者看到村里很多垃圾,她每次出去就撿垃圾,撿了一個月后,小孩和大人開始跟著她撿垃圾,一年之后,村里就沒那么臟了。
“支教需要堅持,幫不了別人的事情不要承諾,愛心不是掛在嘴上的。”洪波表示,做志愿者每天的事都是很瑣碎繁雜的,做好志愿者需要堅持。
不求感恩 但求他們回報社會
“有的種子發芽早,有的種子發芽遲,我們幫助貧困孩子,就是在他們心中播下一顆種子,希望他們有能力的時候回報社會;我們沒要求他們要感激誰,感恩是一種表達,他們不善于表達。”面對很多人質疑貧苦大學生不懂感恩,洪波如此說。
“格桑花”“西部助學”網站資助的高三學生,90%都上了大學,但很少有大學生與資助他的人保持長久的聯系,而且這些不愿聯系的大學生主要是漢族的學生。因為藏族學生的性格豪放一點,而漢族學生的心思細膩一些。
“他們之所以不愿意聯系,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感恩,沒有任何人告訴他們如何感恩。”洪波曾和教師交流,要教師教這些孩子學會感恩,但是教師就將這個變成了任務、指標,而這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我相信他們有能力的時候一定會回報社會。5年、8年、100年……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這些‘種子發芽’”。
洪波簡介:洪波,女,39歲,“格桑花”西部助學網站的發起者,2006感動中國”年度候選人。中國第一批深入可可西里的志愿者。2008年奧運會圣火拉薩站火炬手。現任格桑花助學協會常務理事。(記者團 周徳洪 袁杰 孫嵐 魏濤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