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國家、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保持國家、民族生機與活力的強大精神內核,是經濟發展的深層推動力。回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近千年的生存和發展中,民族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培育和豐富,對回族的生存與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散居回族,雖然散居在祖國各地,但是共同的民族文化卻使他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生活習慣代代相傳,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回族傳統文化對散居回族經濟的發展具有導引和制約作用,影響并支配著散居回族經濟發展的方向、發展方式和競爭能力。
一、回族傳統文化對散居回族經濟的導引
我國回族經過元、明、清三個朝代漫長的歷史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經濟體系,逐步發展成為我國整體經濟文化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散居回族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有著極大的導引作用。在散居回族的經濟行為中,傳統的經濟文化思想和伊斯蘭教的價值觀,有著深刻的影響。它使我國回族群眾在其經濟活動中,在追求世俗的物質利益的同時,還嚴格遵循傳統文化中規定的經濟原則,受其規范,在誠實勞動中既為國家民族創造物質精神財富,也為自己謀求“兩世幸福”,同時又體現出我國傳統文化和伊斯蘭文化與散居回族經濟之間合璧并存、共同發展的顯著特征。
(一)傳統文化支撐共同心理素質,導引經濟發展方向。
共同心理素質,也稱心理狀態或民族性格,是指一個民族在精神和氣質上的特點,是一個民族的人們所共有的思想、意識、感情和性格、氣質,是民族諸特征中最活躍、最富有表現力和最具有穩定性的因素,是維系和鞏固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回族之形成,與中國本土上自遠古發展變化而來的諸多民族大不相同,即一是喪失了自己的母語,二是沒有鮮明的共同地域,三是缺乏統一的共同經濟生活,唯獨突出表現出來的是共同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意識生生不息地維系著回族這一共同體。從這一點上來說,回族在中國的情形同猶太人在全世界的情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民族學嚴格意義上的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方面的特征不大明顯甚至消失,但是,頑強的共同心理素質以民族意識的表現方式發揮著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伊斯蘭文化對回族發展起著關鍵作用,使其形成族教一體的獨特形態。從理論上講,民族和宗教是不同的范疇,但就回族來說,民族共同體和伊斯蘭文化意識形態一開始就水乳交融,難以分離,這一點突出表現為回族廣泛分散于漢族汪洋大海,但其強烈的民族心理感情,是包括其他信仰伊斯蘭教而有相對聚居區的民族難以相比的。就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民族而言,唯獨回族在全國范圍內與漢族雜居,每日每時的接觸增強了民族間的友好交往。雖然民族差別的客觀存在,使散居區的回族最容易感受到民族隔閡、民族偏見的存在,但散居回族并沒有因此停止經濟發展,反而在與各民族的交往中尋找到了發展自己民族經濟的方向。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質。
(二)散居回族傳統文化導引經營觀念,影響經濟行為。
散居回族文化對散居回族經濟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如散居回族具有經商的良好習慣和歷史傳統,其經商范圍、經商內容、經商形式以及經商理念,無不表現出鮮明的散居回族傳統文化。《古蘭經》里明確了經商的重要地位,引導和鼓勵人們走出大膽開拓財源之路,要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甘愿吃苦。由于伊斯蘭教文化賦予商人應有的地位和意義,再加上穆罕默德本人曾親自從事經商活動,這種價值觀念和生活經歷,對散居回族經濟發展行為方式、經營理念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用,形成了優良的經營傳統和經營理念。比如,非義不敢的理財理念;諸業并舉的產業理念;公平交易的有序運營理念;合理分配理念;適度消費理念;和諧群體理念;共存共生的生態保護理念等等。
二、回族傳統文化對散居回族經濟發展的制約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散居回族文化在導引經濟發展的同時,其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一致的地方,則制約著散居回族經濟的發展。
(一)內陸區域意識影響散居回族經濟發展。
內陸區域意識是相對于沿海開放意識而言的。內陸區域意識是一種相對保守的意識,而沿海意識則代表一種開放理念,散居回族主要生活在西部邊遠地區和中部地帶。西部地區高山僻壤,人口稀少,自然環境惡劣,散居回族主要以農牧業為生,經濟發展緩慢,生產技術落后,交通運輸業和信息業也不發達;而中原地帶雖經濟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好于西部,但由于長期受回族傳統文化的熏陶,加之傳統計劃經濟運行體制的束縛,使這里的散居回族人很難走出去,形成開放的經濟發展機制,從而影響自身優勢的發揮。
(二)小商小販意識阻礙散居回族經濟發展。
伊斯蘭文化認為人間的一切財富都是暫時的,而后世才是永恒的。這種觀念使一些回族穆斯林在經營過程中滿足于“小富即安”,稍有成效便不再增加投入,使原有的經營優勢形不成規模經濟,部分回民在思想上只想解決溫飽,只求安于現狀,不圖有所作為,貧困山區回族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此外,小商販式的意識,只顧眼前利益,忽視民族的長遠發展,商業經營的范圍也比較狹小,主要集中于回族清真風味與小吃、牛羊肉屠宰加工與銷售等。回族人的眼光主要集中在商品的流通,而忽視商品的生產,不從事現代加工業和高附加值的行業,所得收入相對較少。
(三)文化教育事業滯后阻礙散居回族經濟發展。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持。教育質量好壞、文化程度高低與散居回族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一般說來,文化程度高的地區,其經濟發展較好,其人均純收入也高。散居回族是比較重視發展教育事業的,但總體上來說,散居回族的教育事業還并不發達。據筆者對孟村回族自治縣人口文化程度調查,2005年,全縣總人口185653人,回族人口占24.5%。其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人員91850人,初高中文化程度88396人,中專文化程度3103人,大專文化程度1935人,本科生363人,研究生6人。文化程度構成與該地區其他非散居回族居住區相比明顯偏低。文化教育滯后和文化程度不高影響了勞動力資源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影響對黨和國家有關經濟發展政策的理解和執行,從而制約經濟的發展。
三、散居回族在經濟發展中弘揚優良文化創新民族文化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乏。只有具有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能成為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一個民族文化落后或有文化缺陷,經濟發展水平很難提高,即使獲得一時的增長,也難以為繼。散居回族經濟與文化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散居回族應該在先進文化的導引下不斷發展壯大民族經濟,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弘揚散居回族優良傳統文化,創新民族文化。
(一)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支撐散居回族經濟快速發展。
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支撐散居回族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基石,是散居回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導引和精神支撐。市場經濟的發展給散居回族群眾精神狀態、思想觀念帶來各種各樣的影響,迫切需要我們在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的同時,堅持并吸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培育民族精神。這樣可以深化散居回族人民群眾對人生的理解,鼓勵他們對人生的創造性追求,培養他們對人生事業的崇高感及奮發進取的意志,使整個民族在經濟上獲得快速發展的同時,精神上也獲得提升。因此,散居回族必須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良美德和散居回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創新民族文化。
回族優秀傳統文化包含可持續發展理念,它要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共榮共生,可持續發展。當今社會,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高新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速度越來越快,文化要素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經濟活動之中,使經濟發展獲得了新的發展形態,經濟活動、文化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科技、信息和人才等文化因素,正在豐富和擴充著原有的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本,成為決定經濟發展潛力和后勁的重要因素。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科技創新和人才素質的提高,經濟競爭越來越依賴于文化資源要素的競爭,社會財富越來越向擁有文化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聚集。現代社會,物質消費與文化消費日益融為一體,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個性的產品,不僅可以滿足人的基本物質需要,而且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散居回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散居回族經濟發展和競爭的重要資源。民族文化成分越多,品位越高,經濟的競爭力就越強。
(二)創新民族文化,促進散居回族經濟跨越式發展。
經濟全球化并不意味著人類文化發展也要“趨同化”和“一體化”,相反,在日益變小的世界里,人類更需要葆有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價值取向的自主性,產生富有時代內涵的現代民族文化。這是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基礎,也是保持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培植歷史文化記憶的沃土。這需要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鑒各民族文化優長的基礎上善于從偉大實踐中吸取養分,創新民族文化,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
1.在經濟發展實踐中整合文化資源,創新民族文化。
首先,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改革開放30年來,生活在廣大農村的散居回族,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耕作方式、栽培技術不斷變革,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的發展,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習俗、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其次,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交通和通訊手段整合和創新了民族文化。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交通和通訊手段使任何一種文化想獨立封閉地生存與發展都已不可能,文化間的交流、沖突與融合,將進一步豐富文化內涵,提升文化素養,并逐步整合為新的民族文化。
2.創新散居回族文化,提升散居回族勞動者素質。
散居回族勞動者是發展散居回族經濟、傳承和創新散居回族文化的主體,創新散居回族傳統文化,發展散居回族經濟關鍵是提升散居回族勞動者素質。
(1)散居回族勞動者經濟觀念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市場意識已上升為第一的意識。散居回族勞動者的創業,從經商到辦企業,開始首要考慮市場,樹立了強烈的市場觀念,以及與市場觀念相適應的競爭觀、開放觀、人才觀、效益觀,開始學會配置和利用不同的市場資源。其次,散居回族勞動者的理財觀念也發生了質的飛躍。勞動者在吸收傳統的理財精華的基礎上,樹立了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觀念。再次,樹立了現代化大生產意識,科技創新意識和品牌意識日漸強烈。
(2)利用“打工”改變散居回族勞動者素質。“打工”,即農民到城市或鄉鎮企業從事非傳統農業的各種工作。是當代中國農村最普遍、最重要的社會現象之一,散居回族農村勞動者“打工”,是這一社會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這些散居回族勞動者一種全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打工”影響和改變了當地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
首先,“打工”生產方式,改善了散居回族群眾的生活條件,促進了兩個文明的建設。農民外出打工,經濟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其次,“打工”生產方式,改變了散居回族勞動者的價值觀念,提高了人員素質。散居回族勞動者通過“打工”,開闊眼界、更新觀念、積累資金、掌握技術、學習經驗、結識朋友、開拓市場(門路),從而脫貧致富,這是“打工”之所以長盛不衰的動力和生命力所在。一些散居回族勞動者在打工過程中學習到了現代管理和經營的知識,了解了市場,接受了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則,提高了自身素質。通過打工經歷的磨煉和積累,有些人自己創辦了企業,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