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主把人創造在社會之中,使每個人都具有社會性,人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人首先應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負責即從根本上對社會負責。穆斯林作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在歷史的長河中,穆斯林的先人們為了人類的進步事業、社會的文明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并載入了光輝的史冊,是對歷史社會負責的。當今我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結構和文化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作為四化建設中有生力量的中國穆斯林,如何提高個人素質,更新觀念,融入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大潮中,發揮自身優勢,能夠立足于中華民族之林,融入和諧社會,對當今中國社會負責,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此,我根據《古蘭經》、圣訓精神,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個人素質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和諧”一詞的意義非常廣泛,其中有和平與合作、團結與協調等意。構建"和諧社會"的含意更為深刻,如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社會各團體、各民族和各宗教之間的和平與合作、團結與協調等。人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處理好同自然界的關系,保護好自己所處的環境,使自然生態環境不失去平衡,自己能生活在一個美好和諧的氛圍中,積極的完成所從事的事業,實現自己的意志,這是人在享受真主的恩惠的同時,應該盡到的義務。生態平衡是真主的創造,不容人為的進行破壞。正如《古蘭經》所示:"你當贊頌你至尊主的大名超絕萬物,他創造萬物,并使各物勻衡"。(87:1-3)這充分說明人和大自然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為地破壞自然環境,違背真主的常道,是自召災難。故此可以說人與大自然的和平共處是必要的。
人作為真主所委托的代治者,肩負著時代的使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本身在生活中、在生產上存在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是萬能的,就是說人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只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員,個人所追求的僅僅是社會上的若干事物,一生所能追求到的和所能完成的都是非常有限的,然而每完成一種事情都需要周圍人們的相互協調和幫助。穆斯林把人與人之間的幫助視為真主襄助的體現,故把今世稱之謂"因緣世界"。無論人們從事什么行業,如工業、農業、商業等都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所需和對社會的奉獻,所奉獻的成果大家分享。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們具有不同的民族成份和不同的宗教信仰,盡管如此,他們為了生計所進行的交往和相互之間的利益是共同的。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的文化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各民族又有自己的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民族風俗習慣,各民族的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中大放異彩。這是各民族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所享受到的民主權利。但是,在各民族平等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發展過程中,加強民族團結、處好民族關系、各宗教之間和平共處是社會和諧的主要組成部分。民族和宗教都是一個社會團體,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團體由個人所組成。個人素質好,品格優良,所組成的就是一個優良的團體,多個優良團體所組合起來的就是優良社會。所以說一切都要從自己做起。因此伊斯蘭教認為:人生歷程中長期性的斗爭對象就是個人的私欲。有一次穆圣帶領圣門弟子從"塔卜克"戰場上歸來,快到麥地納時說:"我們已從小的戰斗結束,現已進入大的戰斗"。圣門弟子們不解其意非常驚訝,要求解釋。穆圣說:"大的戰斗是同自己的私欲斗爭"。圣訓說明與敵人戰斗是有時間、空間和次數的限制的,與個人的私欲斗是長期性的,時刻也不能懈怠。不斷努力提高個人素質,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二、認識自己是提高個人素質的前提
“自己”一詞,是阿拉伯語“耐夫斯”(?????)的意譯,該詞在《古蘭經》中以泛指、確指、單數、復數和連接代詞組合等形式出現,共出現了283次。分別譯為“個人”、“人”、“靈魂”“個性”、“心靈”、“本質”、“本然”、“本族”和“性靈”等。除“本然”是指真主外,其它都是與“人”有關的。
人最關心的事物,莫過于自己。然而絕大多數人對自己根本就不了解,也不愿意去認真的了解一下自己。只知道按自己的私欲、愿望去滿足所求。故社會上出現自私自利、自以為是、損人利己等不光彩的行為。古人評論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對不了解自己者的批評,也是對認識自己者的高度評價。人在自己的生活歷程中,通過理性同私欲之間的較量,有從善的,也有向惡的。有的被歷史上評為民族英雄,有的成為民族的敗類。正如《古蘭經》指出“以靈魂及使它均衡,并啟示他善惡者發誓,凡培養自己的性靈(潔已自重)者,必定成功;凡戕害自己的性靈(污已自欺)者,必定失敗”。(91:7-10)這幾節經文指出如下幾項內容:
1、認識本源。人首先要認識自己來源于真主的創造,真主給人賦予生命(靈魂),同時給人類創造內在的本能和受本能指揮的外部肢體。它們各盡所能,按部就班完成各自的義務,從不間斷。
2、認識自己。真主給人類創造了內在的本能,這種本能既能向善也能趨惡,也能辯別正道和迷路。同時真主給人類創造了理性和個性,善于發揮理性作用者,會激發自己本能的向善作用,選擇正道;追隨私欲縱容個性者,就會激發自己本能的趨惡傾向,選擇并堅持迷誤的道路。這兩點認識就是經文“以靈魂和使其均衡,并啟示他善惡者發誓“的大意。
3、個人自由。人是有意志自由的,人可以任意以自己的意志,發揮主動的作用。但是由于個人的選擇是不同的,其行為的結果也就不同。培養性靈,潔己自重,使自己達到理性健全、行為完美程度的,是成功者的表現。這種表現將為個人和社會上的人群創造出豐碩成果。戕害性靈,污己自欺,使自己淪為私欲的俘虜,五毒俱全作惡成性、從不向善的,是失敗者的表現。這種表現會使行為變態,將給個人和社會上的人群帶來重大的損失,甚至災難性的后果。
三、個人修養要與社會制約相統一
個人修養主要是指如何管理自己,怎樣對待自己,把自己放到社會上什么樣的位置,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當然這就涉及到個人自由和社會制約的關系。伊斯蘭教的教規教法就是穆斯林的生活準則,它指導著穆斯林的思想、言論和行為,使他們通過遵守教規教法鍛煉自己,使自己的言論和行為規范有序,從而達到社會制約的效果,實現兩世吉慶的目的。中國穆斯林肩負著雙重的義務:愛國和愛教。在社會生活的現實中應該考慮接受國法的制約,把自己的言行限度于法律的范圍之內,使自己的一切受法律的保護,充分享受到自己的民主合法權益。這就關系到怎樣修養自己的問題。在此我講一下《古蘭經》對個人修養的指導。
盡管“自己”(耐夫斯)一詞在《古蘭經》中出現多次,但是,用定語形容有專指意義的有三個位置。由此可以理解“自己”(耐夫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級別,即:1、“人性的確是慫恿人作惡的”。(12:53)2、“自責的靈魂”。(75:2)3、“安定的靈魂”。(89:27)。因為“耐夫斯”(?????)是真主的奇妙造化,并且用它來發誓。如他說:“以靈魂及使它均衡者發誓”。(91:7)。這三節經文指出了個人修養進步和道德升華的次序和標準,并且指出人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素養中,逐步接受社會制約的規范和效果。并指出了逐步深入的三個階段。
1、克制私欲
個人修養的第一階段,是闖過私欲關。即不受“慫恿人作惡”的人性(私欲)的慫恿。其原因是:由于“人性”中所含有的物質愿望和心理喜好的需求,由于自身本能的需求,人欲通過追求人生的樂趣,去滿足本能和肢體器官上的欲望,加上社會上的物質繁華,又有惡魔的唆使和誘惑,在物質生活和物質享受面前,人們很難自拔。因此先知把克制私欲稱為大的戰斗。因為克制私欲需要整個一生的長期奮斗。社會上出現的個人與個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和各不同宗教以及宗教的派系之間所發生的矛盾和對抗甚至毆斗,無一不是少數人的私欲在作祟。如政壇上的勾心斗角,不外是權欲(爭權);企業界的壟斷,無情的競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子,不外是利欲(奪利);商業個體戶爭攤點,農民爭宅基土地,是欲望發展(占有欲);兩戶不同民族的公民之間因小事發生點小的矛盾糾紛,于是就各聚本民族之眾,為其搖旗吶喊,大動干戈,從不考慮后果,這是私欲升級(泄私憤);宗教與宗教以及宗教的派系之間不斷發生的摩擦,甚至流血毆斗,不怨自己宣傳無方,只怨別人當道,不反省自己偏離教規教法,只認為別人新生異端,這都是受魔鬼的唆使,叫私欲大暴露。如果各階層各界人士都能以長期與私欲作斗爭,顧大局識大體,克己奉公服務于社會,為自己為人民多謀福利,少生禍患,體現和平與合作團結與協調,那么,受益者不只是自己,而且是社會。當然,要突破這一關,就要受法律的制約。
伊斯蘭教的教規教法涉及到人生在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穆斯林的一生需要全面遵循伊斯蘭教的教規教法,模范的遵守教法是闖過私欲關的主要途徑。穆斯林的個人利益與教法之間的關系是教法先于個人利益大于個人利益。猶如公民的個人利益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是國法先于個人利益大于個人利益一樣。使個人的行為受法律的制約,不以身試法,闖過私欲關,走上人生價值升華的軌道。
2、樹立道德觀念
個人修養的第二階段是向道德觀念升華。古蘭經“以自責的靈魂發誓”足以證實“自責”的價值定位。遵守法律克制私欲,所約束的是言論和行為,使個人的行為走上規范。這時,如果做了錯事,知道責備自己,悔恨不已,這就是進入道德規范的表現。道德涉及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要想為人民群眾和社會多做好事,就必須樹立道德觀念。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商業道德和醫德等。這也是我們國家提出以人為本、以德治國的主要內容。伊斯蘭教的第三項教義就是:倫理道德,并且把正信、孝敬、和睦鄰里、扶貧濟危、擬惡揚善、仁慈和寬容等視為"人類的美德",具備美德者將獲得真主的優厚回賜。樹立道德觀念是穆圣所受的使命,如圣訓指出:"我的使命就是完善一切道德"。當有人問使者:"哪種人的信仰最完美"?使者回答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當然,有高尚道德的人,一旦有了過失是會慚愧和自責的。這是人應該具備的"榮辱意識"。
按《穆拉俄經注》注釋:責己的靈魂愿望升華到自責的境界,做錯事時知道責備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好事做完還怨自己為什么不多干?盡管它全力以赴服從主道,但它仍然為主道、為民族事業奮斗不息,并提醒自己:“你們必將在死后被復活,你們的所作所為必將受到清算”。正是:罪惡一件只恨多,善功千百仍嫌少。經注學家范拉伍說:“人性沒有善惡,但自責者除外。如果它做了好事,怨自己為什么不多干,如果做了壞事,恨自己不干該多好。這就是在向善,是受稱贊的”。從以上的注釋可以說明,自責是人的內在的道德素養,從而走向逐步上進的道路。
3、升華至精神境界
個人修養的第三階段,是進入精神境界。如經文所示:“安定的靈魂啊!你應當喜悅地,被喜悅地歸于你的主”。(90:27-28)“安定的靈魂”指確信真理、毫無懷疑、對執行真主的命令和禁止一絲不茍、言論和行為從不超越法律的界限,私欲膨脹時不動搖,誘惑面前不動心。無論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不分順境和逆境,都能堅定不移地表現出一個真正的信士風貌,言行中體現出正信的燦爛光輝,始終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民族和社會作出無私的奉獻。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在人生的歷程中做出無私的付出,古蘭經中每提到‘‘有正信的人們’’!緊接著就是‘‘順從真主、敬畏真主和行施善功’’等連接詞句。還有多處命令公正、誠懇、和平、仁慈、原諒和寬容。這些內容號召穆斯林要具備嚴于律已寬厚待人的大公無私精神,與社會上的各民族各階層和平共處,為真主代治,傳播正義,廣施仁慈于眾生,原諒和寬容他們的無知行為和無意之中的過失,使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精神在穆斯林的生活中表現出來,使其進入克己奉公大無畏的精神境界。
四、體現和諧,兩世吉慶
伊斯蘭教倡導兩世吉慶,后世吉慶是今世吉慶的最終目的,今世吉慶是后世吉慶的基礎。社會安定環境優美,人民和睦相處安居樂業又是今世吉慶的基礎。人在今世生活在自然環境中,能和大自然和平合作,保護生態環境,在生活的社區里,能和各民族的鄰居和睦相處,在社會上能和各階層團結互助,協作奮斗和諧并進,與現實社會相適應,共建美好的家園,處理好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平等互助,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這才是今世吉慶的體現。至此唯一所期待的,就是后世的吉慶了。
能歷練并完成了個人修養和升華的過程,這樣的靈魂將獲得美好的結果。如經文所許諾的:“你應當喜悅地,被喜悅地歸于你的主”。即歸于高貴的住所,與真主為鄰。對自己在今生的所作所為非常高興,又取得了真主的喜悅。因為你無論是在富有的時候和貧窮時候從沒有牢騷不滿,在應享受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上沒有超越教法的范圍,“你應當入在我的眾仆里,你應當入在我的樂園里”。(90:29-30)這節經文中的“眾仆”是指高貴的人,意思是:潔已自重者的靈魂當進入高貴者的行列,是他們的組成部分。因為圣潔的靈魂之間的關系像一面鏡子,相互對照,他們好象在這個今世的生活中同甘共苦地成長,得到正確的認識和有益的知識,直到靈魂離開肉體,轉移到相互接近的位置,他們之間存在著愉快和情意,保持著美好的關系和友愛。在樂園里可任意的享受到“眼睛沒有看見過的、耳朵沒有.聽到過的、心靈沒有想到過”的恩惠。
綜上所述,當前,中國穆斯林面臨著社會快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展開,以及構建和諧社會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局面。身為愛國愛教的穆斯林,應積極面對新的挑戰并接受重大任務。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發揮伊斯蘭教的優勢,為祖國的各項建設、搞好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多做貢獻是重中之重的。穆斯林提高個人修養過程,是人在這段現世生活中逐步提高自己,接受社會制約的漫長過程和人生道路。這條道路是坎坷曲折的,是艱險難行的。但是穆斯林在今世就是接受真主的考驗和艱苦奮斗的一段過程。所以只要遵循經訓“培養性靈,潔已自重“的精神,團結互助、遵紀守法、和諧并進,為社會默默奉獻,就能達到理想的目標。真主是助人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