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利雅得郊外哈尼發谷地的德爾伊葉城遺址,這里曾是沙特家族的都城和發跡的地方。
沙特阿拉伯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境內有伊斯蘭教的兩大圣地——麥加和麥地那。
伊斯蘭教在沙特的影響根深蒂固,并且伴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歷史的演進,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國,《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圣訓》是國家執法的依據,也是全體國民言行舉止的指南,國王亦稱“兩個圣地的仆人”。在沙特,古老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傳統及其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和發揮,以至于當人們談論阿拉伯伊斯蘭文明時,往往總是同沙特聯系在一起。
沙特居民幾乎都是虔誠的穆斯林。走進沙特每一座城鎮,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隨處可見,機場、車站、碼頭、商場、賓館等公共場所,都辟有專門的禮拜區。禮拜是穆斯林必做的宗教功課之一,每天五次。禮拜時間一到,清真寺宣禮塔傳出的召喚聲便會響徹大街小巷,政府機關的官員、工廠企業的職工、學校的學生等,都會自覺去做禮拜。有一天晚上,我們在歐拉的一家超市購物,正趕上“宵禮”時刻降臨,剛邁入店門,店員就催我們趕緊選貨付款。在沙特,所有商店在禮拜時間必須停止營業,違者要受到嚴厲懲罰。沙特電視臺開設有宗教頻道,由伊瑪目(教長)和夫克哈(法理學家)吟誦《古蘭經》,或闡釋教義。我們在沙特境內多次乘坐航班,飛機起飛前廣播里都要播放一段《古蘭經》,祈求真主保佑旅客平安。
沙特民俗最引起外部世界關注的莫過于男女有別。在沙特,盡管婦女獲得了同男人一樣享有接受教育等各種權利,但男女之間還是有著嚴格的界限。各類學校分有男區和女區,男教師可以為女生上課,但只能通過閉路電視進行。沙特婦女一般不接觸陌生男人,外出活動穿黑袍、蒙面紗。我們記者組中有一位女性成員,抵達沙特后陪同就領我們到利雅得舊城市場,特地為她購買了一襲黑袍和一塊頭巾。沙特婦女的處世之道,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伊斯蘭教的規范。可長期以來,西方一些媒體熱衷對此進行大量歪曲性宣傳,誤導人們認為:“伊斯蘭教的婦女觀是保守和落后的”。實際上,伊斯蘭教是主張男女平等的,而且在歷史上對婦女權利的保證曾經起過非常積極的作用,如革除阿拉伯半島上許多禁錮、歧視、蹂躪女性的惡習等。當然,在伊斯蘭世界,《古蘭經》關于改善婦女地位的論述和規定被忽視,或者被人為地曲解的現象也的確存在。沙特的一些官員和學者認為,伊斯蘭國家婦女面臨的問題,同世界其他國家婦女面臨的問題并無多大差別,解決起來需要時間、耐心和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
沙特人民勤勞勇敢、樂觀向上、寬容大度、熱情好客。早在游牧時代,面對異常艱苦的生存環境,沙特人就形成了相互幫助、慷慨待人的高尚操守。同時,扶弱濟貧也是伊斯蘭教對信徒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今天,富足的沙特并沒有獨享石油帶來的好處,每年都要向阿拉伯兄弟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援助,沙特還接納了來自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萬勞工,并且通過制定現代法規來保障他們的正當權益,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沙特的傳統文化也受到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沖擊。如沙特境內沒有影劇院,但衛星電視、錄像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庭,互聯網發展十分迅猛,這些都對保持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嚴峻挑戰。沙特文化新聞部設立了文化中心,專門負責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此外,沙特政府還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對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傳推介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
我們抵達利雅得的當晚,恰逢沙特第二十三屆民族文化遺產節隆重開幕。雖然我們沒有趕上開幕式,但沙特文化新聞部專門安排了半天時間,讓我們有機會采訪民族文化遺產節。一年一度的文化遺產節由沙特國民衛隊組織,在離利雅得市約30公里的賈納德麗亞民俗村舉行。舉辦該節的目的,是要凸顯伊斯蘭教的歷史作用和社會價值,挽救伊斯蘭教所創造與推崇的傳統習俗,將沙特民族文化遺產與現代化成就相結合,強化人們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了解、重視與保護。民俗村占地面積很大,內設沙特各地文化展示區,再現昔日社會的風貌。在手工作坊展示區,只見數十座低矮的泥坯平房連成一片,一些身著阿拉伯傳統服飾的老人在示范制作日常生活用品或工藝品,如編草席、造獵具、做拖鞋、焊錫壺……遺產節期間還有民間歌舞表演、民族樂器演奏、古代商旅行進表演、賽駱駝、書展、誦讀《古蘭經》比賽等,內容豐富多彩,觀眾摩肩接踵,其熱鬧場面堪比春節期間中國北京的廟會。據統計,僅開幕次日,民俗村接待的觀眾就超過10萬人。一位帶著女兒來觀看展覽的男子對我們說:“這項活動很有意義,現在的年輕人不太知道傳統文化了,這種生動有趣的活動能喚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并把它們繼承和發揚下去。”
沙特人深深懂得,只有依托歷史、立足現實,尊重過去、面向未來,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使民族的精神血脈得以延續。這是我們觀摩沙特民族文化遺產節后得出的一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