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說的學校是原州區彭堡鎮撒門小學。馬生明是土生土長的撒門村人,撒門村是一個純回民村落,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認為是“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如今的撒門小學早有了新建的三層教學樓,還修建了一個很大的操場,操場上有籃球架、羽毛球網和排球網等體育設施,也有了儀器室、圖書室和電教室。撒門村所有適齡兒童全部入學。
撒門小學近30年來的發展,正是中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縮影。
1986年,中國頒布《義務教育法》,開展義務教育首次通過法律的形式予以確定,為后來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免費教育奠定了基礎。其中農村義務教育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而農村學校的校舍建設,也迎來了一個高潮。
撒門小學校長馬彥文告訴記者:“1999年,自治區婦聯為撒門小學爭取到了香港愛德基金會的一個資助項目。該基金會出資20萬元,地方政府配套41.2萬元,學校基礎設施開始得到徹底的改變。”2001年,撒門小學告別多年的土坯房,搬進了新建的三層教學樓。
過去,由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和當地的一些習慣,撒門村的村民不太愿意送孩子上學,尤其是女孩,很難得到受教育的機會,村里女童的入學率一度不足30%。
馬彥文1997年開始擔任撒門小學校長。他說,為了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學校從提高女童入學率入手,和原州區婦聯聯合搞“女童教育”試點,開設了“女子班”。“然而,由于一些原因,那幾年村里的兒童入學率,尤其是女童入學率提升得還不是很快。”馬彥文說。
為了讓更多的貧窮地區兒童入學接受教育,國家加大了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
2003年,國務院決定實施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攻堅計劃,國家財政投入數百億元資金,建設了7000多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免書本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解決他們的上學問題。同時,為了讓更多的農村學生能夠共享優質教育資源,2003-2007年,中央和地方共投入100多億元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了覆蓋36萬所農村中小學的遠程教育網絡。
2006年,修訂后施行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這一年,西部農村首先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2007年秋季,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在免交學雜費的同時,還免收教科書費,1.5億學生因此受益。免費義務教育,在中國開始成為現實。
“現在,村里女童入學率已經達到100%,適齡兒童都已入學。”馬彥文說,“初中升學率也能夠達到90%以上,30%左右能進入高中,還有一部分孩子進入職業技術學校學習。”
“從撒門小學走出的大學生也越來越多。”馬彥文說,“還有兩個去了國外留學呢,一個在吉隆坡,一個在英國。”
跟山區很多小學一樣,如今的撒門小學也實現了“現代遠程教育”的覆蓋,每間教室都有一臺電視機、一臺DVD,老師會在需要的時候給孩子們放光碟,讓他們更容易理解他們沒見過的東西。
2007年,寧夏回族女童入學率達98.8%。同時,西部地區“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8%。民族自治地區699個縣中,已經有614個縣實現了“兩基”,占民族自治地區總縣數的87.8%。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99.3%。
與此同時,學校老師的待遇不斷提高,師資力量得到增強。馬彥文說:“以前,學校的教師多是民辦教師,工資很低,因此,學校師資很緊缺。” “2001年-2002年,寧夏開展民辦教師轉正工作,學校老師基本上都轉了。現在老師每個月工資能夠達到2000多元。”
為了增強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2004年開始,共招收4000多名優秀本科生到中西部農村學校任教,覆蓋了22個省份300多個貧困縣農村學校。2006-2007年,中央財政補助6億多元,共招聘3萬多名特崗教師,覆蓋西部地區400多個縣4000多所農村學校。此外,還通過實地和遠程教育等方式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
“現在,撒門小學20多名老師中8個上過大學,其余也是從中師畢業。”馬彥文說。而且,撒門小學的老師已參加過多次國家和地方組織的各種形式的培訓。
親歷了撒門小學幾十年的馬彥文說:“學校的成長,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教育不斷發展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