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工作已經50年,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給我國穆斯林帶來的美好幸福的生活,從內心里感謝黨、感謝政府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偉大的改革開放。30年來,穆斯林群眾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充分享受著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
從1979年恢復朝覲,我國穆斯林朝覲人數逐年增加,從原來的幾人到幾十人,現今達到一萬余人。朝覲是伊斯蘭教的五功(念、禮、齋、課、朝)之一,凡有經濟能力和身體健康的成年穆斯林,以畢生去朝覲一次為主命。經濟條件就是指要有往返路費和在圣地的食宿交通費用,而且要留足家中全年的費用。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可以不去。一萬多名去朝覲的穆斯林,就是已經具備這樣的經濟條件才去的,而且這些朝覲者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區。由此可見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已惠及全國人民,數以千計乃至上萬穆斯林能夠到圣地麥加履行自己的功課,他們從精神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并以完成自己神圣的功課而欣慰。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特別是1989年我國哈吉乘坐中國民航的包機直飛吉達,此舉在沙特和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有的說:“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還能用飛機運送朝覲者來麥加圣地朝覲不可思議。”有的說:“原以為中國很窮,現在能用自己的飛機運送哈吉來朝覲,說明(中國)不像有人說的那樣貧困。”
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課的重要場所是清真寺,“文革”中清真寺幾乎都被關閉,有的寺被毀。改革開放后,這些寺逐步得到恢復,被毀的寺也得到修復,在一些穆斯林聚居而無寺的地區還蓋起了新的清真寺。如今,全國的清真寺已達到3.5萬座。穆斯林群眾都知道,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
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落實,穆斯林們可以自由地封齋,不受任何干涉,真正體現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也十分活躍,各地均在自由地進行,而且開齋節和古爾邦節還被國家列為了民族節日,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穆斯林信仰的尊重。
宗教事業要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文革”前,我國只有一座經學院——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在烏魯木齊、蘭州、銀川、昆明、鄭州、沈陽、石家莊、北京辦起了8座經學院。另外,1982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第一批穆斯林青年(10人)赴埃及愛資哈爾大學學習,由于是首批,在埃及和伊斯蘭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埃及的電臺、電視臺和蘇丹電臺及倫敦出版的一家《穆斯林》雜志都進行了采訪報導,《穆斯林》報導的標題是:《中國穆斯林青年到愛大學習<古蘭經>》。從1993年始,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根據中埃文化協定執行項目,每年均派20到30名不等的穆斯林青年赴埃及愛資哈爾大學學習,同時每年派5位伊瑪目前往愛資哈爾大學進修3個月。這對于培養我國伊斯蘭事業接班人,提高我國穆斯林的素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有這些,歸結起來都是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豐碩成果,改革開放給我國伊斯蘭教帶來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