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新疆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19元,2007年達到3183元,增長了近27倍。自治區農業廳副廳長李洪運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新疆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快速增長,與國家和自治區大力實施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分不開。”
說起支農惠農政策,昌吉市二六工鎮軍戶村農民馬彪一感受深刻。2003年自治區實行減免農村稅費政策,農牧業稅稅率降低了一個百分點,2005年,新疆全面取消農牧業稅、屠宰稅和農業特產稅。馬彪一告訴記者:“全家7口人一下減輕了上千元的負擔,我成天高興得見人就想笑。”
不單是馬彪一,南北疆所有農牧民都高興。和田縣色格孜庫勒鄉65歲的農民吐爾遜江回憶說:“當時從電視里看到這個新聞,我高興得快要跳起來,掰起手指頭一算,全家10口人,這樣一來每人每年要少交150多元,一共要省一千多元呢!”
“皇糧國稅”不用交了,農民種糧國家和自治區還給補貼。2005年,國家和自治區開始在全疆16個縣市開展小麥良種補貼項目,補貼面積200萬畝,共補貼資金2000萬元。
奇臺縣就是當年16個縣市之一。該縣碧流河鄉農民賽買提告訴記者:“那年我種了20畝小麥,政府每畝給補貼了10元,一共補貼了200元錢。由于用的是良種,每畝小麥至少增產了10%。”今年,國家又新增我區優質小麥良種補貼面積400萬畝,我區小麥良種推廣補貼面積將達到600萬畝,補貼資金達到6000萬元,將有上百萬跟賽買提一樣的農民受益。
不只是小麥良種補貼,2005年,國家還同時在新疆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沙灣縣金溝河鎮農民韓波的一臺東方紅拖拉機就是當年買的。韓波告訴記者,當年一聽說農民自己買農機國家還給補錢,就立馬抓住時機買了一臺東方紅拖拉機,還沒開回家,縣里就送來了1萬元補貼款。
現在,韓波通過農機作業,每年有10多萬元的收入。
據了解,2005年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至今,我區已有4萬多農民享受了3億多元補貼款。
這幾年,國家和自治區還高度重視改善和提高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中央累計投入4億多元農村沼氣國債資金,自治區財政安排2130萬元配套資金幫助農民改水改廁。目前,全區81個縣(市、區)、1200多個村實施了沼氣項目,18.73萬戶農民受益。
現在,南北疆的農牧民享受到的國家和自治區各種支農政策越來越多: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棉花良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退牧還草補助以及沼氣項目等各種專項資金。短短幾年,我區財政支農投入就從2003年的23.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47.95億元。
這些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極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007年,全疆糧食棉花獲得大豐收,糧食總產量達867萬噸,棉花總產達290萬噸,連續十幾年棉花總產量、調出量居全國第一;啤酒花、紅花、番茄等特色農產品產量分別占到全國的70%、60%和80%以上。
自治區決定,從2007年起,全區財政支農投入增量要占到年度地方新增財力的15%以上,政府土地出讓金每年用于農村的比重要占到50%以上。今后,南北疆農牧民從國家和自治區得到的實惠將越來越多,無疑,生產積極性也會越來越高。
夏收剛過,庫車縣就及時為農民兌現了糧食直補款。圖為玉吾斯塘鄉農民領到小麥直補款時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