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在農村購物極不方便,偌大的一個鄉鎮只有一家國營的供銷社,不僅貨物品種非常單一,而且離鄉親家路程很遠。鄉親們需要購買食品、煙酒、糖茶、百貨之類的東西都只能去供銷社買。遠處村子的鄉親們購物更不方便,只能集中一次性去供銷社采購,盡量去一趟買全所需的東西。那種購物不方便的感覺,我是深有體會。
于是在1985年,我自籌資金1000元在村子里率先開辦了一間小賣部。一開張,生意是一天比一天紅火。不久,經營范圍日益擴大,從起初簡單銷售食品、百貨到后來經營五金、農資和煙酒;經營規模逐步變大,從起初零售貨物到批發供貨給其他小賣部;經營鋪面也由起初的一間發展到三間,還專門修了倉庫。尤其是到了春耕時節和新春佳節,生意格外紅火。鄉親們拉著架子車排隊來買化肥、籽種。你買一袋尿素,他買三袋磷肥,不過一周,好幾噸化肥就被鄉親們搶購一空,發生脫銷了。沒買到化肥的鄉親們一再叮嚀:“兄弟,貨來了一定給我留兩袋呀!我先把錢付給你。”
還有,一到春節,鄉親們要置辦上乘的禮物(其實當時就是糖水罐頭和“天生園”糕點,再稍微好點就是麥乳精、全脂奶粉。)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一過臘八節,我就要早早地備好年貨,找個車專程去蘭州天生園食品廠拉一車各種糕點,有水晶餅、酥皮點心、桃酥、蛋糕等。當然,各種水果罐頭也少不了,浙江黃巖的蜜桔、楊梅,安徽碭山的黃桃、山楂,廣東惠州的菠蘿、香蕉。(當時運輸業尚不發達,新鮮水果運到西北的極少,故一般制作成罐頭。)同時,要及早發動全家老小貼商標。(當時商標裝在包裝箱里面,需要自己貼在罐頭瓶上。每箱罐頭24瓶,幾十箱下來就有上千瓶,所以得提前貼好商標。不然,過年顧客多得都招呼不過來,根本沒有時間干其他事。在大年初二這天,按照我們當地的習俗,嫁出去的姑娘要帶上女婿回娘家給父母拜年。)這天是一年當中小賣部顧客最多的一天,也是營業額全年最高的一天(可達上千元以上),更是全家人最開心、笑得合不攏嘴的一天。
沒過兩年,家里就有了一定的存款。我決定蓋主房。(蘭州當地農村講究在院子北面蓋上三間氣派的出檐大堂屋。)那年,我才剛剛30歲,能夠在同齡人中靠自己率先蓋上堂屋,我感到無比自豪。
1992年,攢夠了2萬塊錢,我又翻建院子西面六七十年代父輩們蓋的土坯房,蓋了七間一磚到頂的大瓦房。房屋的檔次一下子提升了:屋頂吊上了時興的石膏天花板,地面上是光滑平坦的水磨石,外墻貼了彩色的方格瓷磚。看著嶄新的房屋,七十二歲的老母親心里高興得流出了激動的淚水。從舊社會過來的老人對改革開放后的變化體會最深,每當說起今天和以前的生活,他們一個勁地說“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就是好!趕上好時代的人們真幸福!”
1997年以后,建筑業飛速發展。我籌資購買了一輛農用運輸車,專門給工地運輸砂石料。三年工夫下來,投資的本錢全掙回來了。仔細一算,平均一年能掙到2萬元。全家人的生活水平又得到了一次顯著的提高。農民買輛車,這在三十年前連想都不敢想,簡直就是白日做夢。以前,一個生產隊里只有一臺“大鐵牛”拖拉機,而且要用也只有生產隊長說了才算。現在,農運車在鄉村公路上已經是司空見慣,十分平常了,一點都不稀奇。
到今年,我搞運輸也有十年時間了。家里不僅供出來了兩個大學生,而且他們也有了穩定的工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殷實和有滋有味。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里,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只要你夠勤勞有頭腦,日子就一定會芝麻開花節節高。(歐陽文生 蘭州市西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