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曾經是上班族的最顯著的行頭,“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曾被稱為中國家庭的“三大件”,自行車伴著中國人的記憶一路走來。歲月的年輪劃過一圈又一圈。寫滿經歷的紙片,隨著走過的路延伸而一頁一頁增添。記憶,總經不起變遷。然而,偶然回首間,總有感動縈繞在心頭。腳踏車,是我們那兒對自行車的另一種稱呼。我的童年,是在父親的腳踏車上度過的。而現在,我記憶里的童年也只有父親的腳踏車。父親的腳踏車特高,不比現在的那么矮,那么小巧易騎。那時我的頭個兒才剛到車中間的坐墊。車的響鈴特別的響,每次父親外出回來,在遠遠的村口時我們就可聽到熟悉的鈴聲了。
一、風塵刻畫你的樣子——我父親的腳踏車情結
若不是去車庫找些舊書,我已經忘記了父親還有那么一輛腳踏車。好多年不用了,車把、車鈴、坐墊、書包架已沾滿了灰塵。我隨手拿起一本書,撣了撣車上的灰塵,隨意地按了按車鈴。可能是長久不用的原因吧,鈴聲音色低沉、沙啞,但就是那久違的鈴聲勾起了我對父親那輛腳踏車的回憶……
聽父親說,1978年,父親和母親還在戀愛中。那時,父親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擁有一輛腳踏車,那樣就可以帶著母親去兜風。要知道,在當時能擁有一輛腳踏車是件奢侈的事情,一般都是單位才有幾輛。可當時父親每月三十幾元的工資,離買一輛腳踏車的價錢還有很大一段距離。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父親和母親婚后勤儉持家,略有積蓄,于是,父親想買一輛腳踏車的想法再次萌生。可腳踏車在當時還屬于緊俏品,父親不得不四處托人幫忙購買。終于花了170多元買到了心愛的“永久”牌腳踏車,那一年是1985年。這一騎就騎了10年,直到1995年才“光榮退休”。
二、悄然消逝——自行車族的等待之旅
20世紀90年代初,腳踏車進入了普通人家,連中學生都騎著腳踏車去上學了。那時,家里的住房條件也得到了改善,我也騎上了自己的“飛鴿”腳踏車,腳踏車也能每天入車庫,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那輛車依然閃亮如新。那時摩托車已經悄然興起,道路上的機動車也越來越多。我家里的經濟狀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觀。由于工作需要,我花6000多元買了一輛摩托車,驕傲地開著馳來奔去,許多人投來羨慕的眼光,我感到特別滿足和自豪,回鄉的路仿佛近了許多。從90年代末期開始,如洪水般的自行車流已經不容易看到了。改革開放進入21世紀后,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我又換車了,這次我不是再換摩托車,而是買了一輛普通的POLO小轎車,有房又有車,小康生活有奔頭。現在不僅我有車,我的兒子、女兒一家一輛轎車。今年我還得要換車,得換一輛高檔小轎車,開著它風風光光去北京看奧運,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好年景,讓我夢想成真我的車。
三、王者歸來——健康生活時代的呼喚
進入21世紀,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迅速加快,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現如今,在節能環保的新形勢下,自行車又漸漸回歸到人們的視野。有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自行車總產量已達8500萬輛,出口5600萬輛,占世界貿易量的70%,國內自行車年消費量穩定在2200萬輛左右,預計到2015年會達到2300萬輛。當我們東方“自行車王國”的汽車文化方興未艾之時,我們又看到了自行車這種環保、實用、節約能源而又有益于鍛煉騎行者身體的交通工具的回歸,現代汽車社會污染和對能源的消耗,使我又重新把腳踏車從車庫里請了出來,開始回歸單車,從“駕駛小車”變為“駕駛自行車”;既避免了道路擁堵又緩解了停車難,我的做法得到了父親的肯定。我相信:自行車將繼續改變我們人類的交通史,向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方向前進。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環境意識和節能意識的增強,兩個輪子將在城市交通中重新占有重要的席位,在健康與環保意義上,自行車的回歸將會成為新的時尚。
1978年至2008年,一部腳踏車史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發展。而人類前行的步伐,往往走過的是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