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確處理好各種內部和外部關系。
要發展,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處在多民族的環境之中,作為一種邊緣文化,中國穆斯林的歷史雖也有過短暫的輝煌,但更讓人注目的卻是滿目瘡痍、血淚斑斑。因此如何處理好與其它民族的關系,不發生民族沖突,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穆斯林在某種程度上依然被主體民族視為"外來僑民",是"非我族類"。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在一些回漢雜居的地區,漢民族對回族普遍有一種敵視和反感心理,近些年我們也常常聽到民族沖突事件的發生。這一方面和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一些回族在同其它民族交往中的好勝性有關。因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處理好與其它民族的關系,在發展自身利益的同時要兼顧其它民族的利益。
2、在已經有民族矛盾的地方應當尋求對話化解矛盾。
3、在發生民族利益沖突時應該以一種更為大度和寬容的方式對待對方。
4、不敵對和歧視其它民族。
5、對少數對穆斯林有深刻偏見和仇視的人,特別是某些有意挑起事端,以坐收漁翁之利的惡人應想辦法分化和孤立他們,必要時掌握他們的證據,將他們的陰謀公之于眾,或者不斷地上告、上訪,將這些人徹底搞臭、搞垮。
上面所提的這些都是迫不得已的應對措施,其實是消極、被動的,要發展關鍵還在于穆斯林經濟和政治地位的迅速提高,同時加快穆斯林的外部形象和道德素養建設。在此,我主張打破宗教民族化的籓籬,將伊斯蘭突顯出來,把它呈現給世人,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伊斯蘭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其它民族對伊斯蘭有所認識和了解后,會促使減少雙方的誤解和隔閡,對回族身上表現的優點和缺點也能客觀地對待。如果仍將普世性的伊斯蘭局限在回族內部,伊斯蘭可能會被有意無意地變成回族民族主義的強化劑,最終使回族與其它民族產生更大的距離。伊斯蘭也將成為回族的犧牲品。因此未來伊斯蘭的發展應該關注的是中國這個整體,而不應只是回族或者維族,應該基于中國的發展強調伊斯蘭的普世性和社會性。未來的穆斯林應該真正體現伊斯蘭的愛、和平、公正和對社會正義的強烈關注,重新樹立應有的道德形象。
上面所說的是外部的危機,對于內部,所謂禍起蕭墻,多少年來的教派紛爭和內訌已經把中國伊斯蘭的發展置于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中東穆斯林的苦難還不足以使我們警醒嗎?產生內耗的根源更多是"利益"的原因,當然也有源于"虔誠"的一面。其實如果我們放開視野,從更寬、更廣的角度去思考穆斯林的發展問題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已沒有時間和精力糾纏在某些教法的執行問題上,各教派一直陷于敵對的猜疑和致對方于異端邪說的審判上,最終也無法得出勝負,而不知不覺間已被其它民族遠遠地甩在后面。各教派內有影響的權威是否可以從思想深處樹立一種大局意識,求大同而存小異,盡量包容對方,而不是制對方于死地。我們是否可以把關注的視角作以下調整:
1、關注中國大社會的發展問題,以及時調整中國穆斯林的應對策略;
2、關注中國人的精神境遇和道德問題,尋找切入點向中國社會輸出信仰;
3、關注中國穆斯林的信仰問題和被漢化的問題,發展教義而淡化教法之爭;
4、關注中國穆斯林的道德建設和經濟文化發展。
二、世界格局給中國穆斯林所帶來的機遇。
事實上,中國穆斯林的發展已經遇到了一個空前的發展機遇。從中國的發展情況來看,中國和西方不可能完全走在一條路上,中國同西方國家在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地緣戰略方面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上存在著巨大差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在戰略上總是在扼制中國的發展,總是將中國的發展視為對自己的威脅和挑戰,認為中國一旦強勝就會挑戰西方價值和以西方為主導的游戲規則。據分析家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會促成同美國發生難以調和的資源爭奪。因此中國在策略上必然加強南南合作,希望和第三世界國家形成戰略伙伴。我們知道,阿拉伯穆斯林國家同西方的沖突、不信任在不斷升級,而中國和他們則會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我們不難看到,中國和穆斯林國家將會有更加全面的利益合作,這必然會給中國穆斯林帶來更多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機遇。鑒于這種情況,我們應建立一個能真正代表中國穆斯林整體利益的機構,統一協調,調動整體力量,并在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盡可能表現出中國穆斯林的獨特作用。
1、中國正在迅速掘起,成為世界強國只是時間問題,因此中國穆斯林應依附中國的大國地位和大國影響,在穆斯林國家中產生影響。
2、中國穆斯林應自覺成為中國與穆斯林國家的橋梁,發揮共同信仰的紐帶關系,為中國大陸引進投資和拓展外部市場做積極的努力,并以粘結劑的作用促使雙方最終成為利益和戰略上的伙伴關系。
3、中國穆斯林應積極開展伊斯蘭文化方面的交往活動,并盡可能地參加穆斯林國家之間的社會事務活動。
4、在穆斯林國家建立代表中國穆斯林的派出機構協調各種工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媒體在不斷地炒作和宣揚穆斯林國家出現的一些"恐怖活動"和"暴力事件"。這是中國目前和穆斯林國家保持一定的距離及限制中國穆斯林和中東穆斯林更廣泛的交往的原因。所以,中國穆斯林應該始終堅持非暴力的和平發展的途徑,應該表明反對和不支持暴力行為的立場,甚至成為一支宣揚和平的主力軍。
一旦中國與阿拉伯穆斯林國家形成相互信賴、長久的戰略伙伴關系,中國將是最大的受益國,并因此加快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提高綜合國力。而且,雙方力量相加就增強了國際上的影響力和主導作用,將打破美國主導的單邊世界格局,并促使國際機構調整原有的游戲規則,以使中國和國際機構的非主導國獲得更為公平的國際規則。
三、把握關鍵,形成共識,進行穆斯林的人才儲備。
剛才我說的是有利于穆斯林發展的一些外部因素,但我們能否很好地利用這些有利因素才是問題的關鍵。時代要求我們要有一批具有國際化思維和開拓意識的時代先驅去為中國穆斯林的整體發展不懈奮斗。目前中國制定了一系列的追趕發展計劃,事實上中國穆斯林的發展也是一個追趕發展的過程。
我們知道,目前世界上先進的國家早已進入了高科技的信息化社會。而中國穆斯林現在的整體趨勢只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過程,遠遠沒有進入科技信息社會。所以我們首先面臨一個知識儲備和人才培植的過程,需要進一步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實際上沒有任何一種信仰和宗教比伊斯蘭更注重知識和對人才的培養?,F在我們已經具備了潛在的優勢,比如民間自發的在清真寺內開辦宗教學校等。雖然這些教育形式還非常落后和低級,但是這種優良的傳統一旦有了正確的導向,一旦穆斯林的整體通過啟蒙,能達成一些共識,這些優良傳統就會爆發出巨大的作用。許多仁人志士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一直在嘗試著對這一優良傳統的進一步利用,比如對經堂教育進行改革的中阿學校。雖然中阿學校有其失敗的一面,但至少已開始對穆斯林子弟導入一種憂患意識和發展意識。事實上,我們的教育首先受到社會大教育的限制,因為中阿學校的生源幾乎都是經過社會一體化教育篩選后的,這些中阿學校往往是高投入、低回報(指教育成效)。學生進入這樣的學校除了交少量的生活費外,其它費用幾乎全免,但所學的知識一般只適合呆在清真寺里或同樣的學校。學生畢業之后,除了一少部分能夠留在清真寺或學校,大多數學生仍然面臨就業的壓力。而且,學校或者清真寺所受的教育比較單一,走出校門的學生難免感到茫然失措,伴隨著生活的壓力,他們還要面對社會上巨大的物質洪流的侵蝕。所以,中阿學校除了必要的信仰教育外,應投入更多的分門別類的職業技能教育,而且應開放型地把信仰教育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思考、關注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問題以及人在社會中生存的狀況。這將有助于增強信仰在現實生活的指導作用。
我想,如果把全國清真寺辦學以及開辦中阿學校所用的資金集中起來,應該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中國穆斯林如果能夠統一思路,集中力量,辦一兩所綜合性的高等院校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它可以融信仰、知識、技能教育為一體,使學生能夠接受更為全面、系統的教育,更廣泛地與社會接軌,以使伊斯蘭思想更好地在社會實踐中突顯出來。
而在加強技能化教育的同時,需要強調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正確的信仰不僅不應該被拋棄,反而更應該被強化?,F在整個社會因為沒有信仰而出現的道德危機和精神危機已逐步彰顯了出來。我們應該開放型地去學習和借鑒好的東西,卻也不能放棄我們最優秀的東西。正確的信仰可以使我們更有道德、更有愛心。迄今為止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有道德和愛心的人會走投無路和被社會拋棄,也沒有看到一個有道德、有愛和正義的民族會被完全毀滅。真正的信仰會使我們更能經受失敗和成功的考驗,伊斯蘭的拜功、齋戒這些造物主基于人性所命令我們的修持方式會培養我們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頑強的自我約束能力和對待事物的專注精神,這些都是一個人、一個群體在社會上最大的立身之本。
四、發揮清真寺的職能。
伊斯蘭是一個入世的宗教,它反對遠離塵世的修行,因此,清真寺總是修在人群集居區。它應該是一個崇拜真主、教化人心、傳播知識、信息交流的地方,應該是穆斯林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作為穆斯林的"心臟",它應該更貼近穆斯林的生活。
1、清真寺應該有一套民主的管理機制,清真寺管委會應該實行民主選舉,實行換屆制,管委會成員應該能代表穆斯林群眾的利益。
2、清真寺對本坊的穆斯林應建立檔案管理。應該清楚地統計本坊的人口數、禮拜人數、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并根據檔案建立目標管理。
3、作為單一的清真寺,不一定要招收全日制的學生在寺內進行脫產學習,而更重要的是根據穆斯林群眾的不同層次組建學習班,包括一些技術和技能培訓,以及為中小學生在假期開辦學習輔導班,進行一些初級的信仰教育。
4、建立助學和獎學基金,對本坊的優秀學生和貧困學生實行獎勵和幫助。
5、清真寺的阿訇應該有比較開闊的視野,他應該是本坊群眾道德品行的楷模,并負責本坊群眾的道德教化和信仰普及。
五、加強伊斯蘭的理論建設和學術研究。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但它始終處于一種邊緣狀態,沒有像歷史上的佛教和當今的基督教那樣有過活躍的學術活動。伊斯蘭作為一種完整的信仰體系、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在這一千多年中沒有真正地同中國主流文化有過交鋒,而只是殘缺地保留在父傳子受的傳承中,在失去話語權的尷尬境地中,蒼白地維系著信仰。伊斯蘭教沒有主動地回應過中國文化的挑戰,而總是回避和消極地內斂。其實這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信仰缺乏自信的表現。回避事實上是被動、痛苦和不得已的一種選擇。但是,這種選擇并非能夠相安無事,因為中國信仰伊斯蘭的群體時時都在受到主流文化的沖擊。
近兩個世紀以來,中國經歷了一次次的巨變和陣痛,時至今日,西方文化更以不可阻擋的勢頭沖擊著中國文化。中國為了求得發展,不惜犧牲傳統價值和具有約束力的道德倫理。西方價值雖為中國帶來了一定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普遍的犯罪、吸毒、家庭的破裂和危機等。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伊斯蘭這種信仰和價值體系,對于中國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不可少和迫在眉睫的。關鍵是我們還有沒有那種源于信仰的使命感,同時我們需要有系統的理論指導以尋求合適的方式進行建設。
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可以一遍一遍地把清真寺拆掉重修,為此我們可以一次性投資兩三千萬,卻很少有人對理論學術的發展給予一定的扶持。更為可悲的是,要使伊斯蘭從理論上介入中國文化的嘗試還未開始,就遭到了打擊。因為現在似乎有另外一種"理論",而且很受支持,即認為伊斯蘭的發展不需要什么學術理論,因為古蘭和圣訓就足夠了,除此之外只要遵循就夠了。我不知道這種說法是不是也算對古蘭和圣訓的一種理解,這種說法看上去無懈可擊,而事實上是非常有害的。因為古蘭經是全方位的社會實踐,它要求穆斯林成為大地的代治者,并在古蘭的原則下建立一整套的社會運作機制,包括政治、經濟、科技以及人與人之間所有互動關系中所涉及到的全部內容,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古蘭和圣訓中找到相關的原則性指導,但具體的操作和技術層面的事就必須很好地運用造物主所賜予我們的理智和智慧來進行工作。難道我們不可以對中國伊斯蘭的發展作一個宏觀的理論構想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對來自其它文化對伊斯蘭置疑的問題進行回應嗎?難道我們不可以就種種社會弊端提出伊斯蘭的解決方式嗎?回答應是肯定的。我認為現在在教育和宣教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重視和投入,但是在理論建設和學術研究方面也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甚至可以說沒有成熟的理論建設和學術研究作為先鋒,中國的伊斯蘭就很難有實質性發展。伊斯蘭首先應該在主流文化中引起爭議抑或是引起非議也罷,這是回避了一千多年的中國伊斯蘭發展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當然,伊斯蘭不是泛泛的空談,也不是那種玩弄概念、不著實際的論述,我們不贊成甚至反對那種為學術而學術的賣弄或者是投機,但是我們更應該反對那種排斥理論建設和學術研究的做法。否則我們的思辨會被窒息,我們的智商將會萎縮,我們的智慧將會枯竭。
在進行學術研究和交流方面,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要有兼容并蓄的精神,睜開自己的雙眼去學習和研究中西文化。
2、要有足夠的寬容精神,對不同的見解應鼓勵論辯,但要反對以正統自居的審判。
總之,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我們需要集中力量,尋求伊斯蘭真正的發展,以改變伊斯蘭在中國的邊緣狀態,并使伊斯蘭成為精神迷茫的人們的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