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要依靠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因此,尊重知識,重視文化教育乃是穆斯林的天職。
天水的回族文化教育,歷史悠久,淵源流長,集伊斯蘭文化及儒文化之精華,融入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呈現出以學校教育為主,以阿拉伯語為特色的經堂教育并進的雙重教育模式,形成獨特的回族文化教育體系。
天水回族最早的文化教育除少數人進私塾學習外,主要是開展經堂教育,也稱寺院教育,寺院教育多以清真寺為單位,組織學齡兒童、青少年、及進寺禮拜者學習阿文拼音,《古蘭經》等宗教知識,招收的學生(稱滿拉)可進入經文小學,經文中學,經文大學學習,學習優秀者畢業后可派往各地清真寺開學,其余參加學習的絕大部分穆斯林群眾,則以學習、掌握伊斯蘭宗教文化知識,宗教法律法規為主。經堂教育是伊斯蘭文化傳播承前啟后、代代相傳、延讀不斷的重要場所。天水回族經堂教育歷史悠久,主要場所有秦州各大清真寺、張川宣化等。沿續到現在仍以舉辦各種學習班,阿訇帶滿拉等形式開展教育,傳播及弘揚伊斯蘭文化知識。
天水回族教育除繼承傳統的宗教知識外,更主要的是學習和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廣大的穆斯林群眾,特別是未來的一代代人,融入現代社會潮流,在科技飛速發展、信息高度集中、競爭曰趨激烈、社會不斷進步的今天,去豐富知識,提高技能,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服務大眾,對于民族教育、穆斯林中的知名人士、宗教上層人士以其超前意識和膽略,在興辦宗教教育的同時,重視文化知識教育。早在民國時期,天水就興辦了中和巷回漢聯合小學、張川的“阿陽小學”“南后街小學”丶“新民中學”等,為當地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材。解放以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少數民族教育,將公辦的自由路小學以招收回族學生為主。并為其免除了學雜費、書本費。后又興辦了伊民巷小學、親睦里小學,到一九八八年命名成立了天小市回民小學,天水的各個中學均招收回民學生入學。
民族學校的興辦,民族教育的振興,使天水的回族學生普遍進入正規學校學習,享受到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刈宕髮W生逐年增加,專業技術人員遍布各行各業,一批優秀人士當選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的進入高層參與管理,整個民族素質大大提高。
學習和求知喚醒了一個民族,虔誠的穆斯林只有勤奮好學,以科學知識為先導,行立功、立言、立法之事,愛國、愛教、創造美好。和其它民族一道,共同建設和諧、安寧幸福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