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又名“少年”,是回族人民所喜愛的一種民歌,是祖國藝術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奇葩,具有高亢、豪放、優美、悠揚的特點,有著強烈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回族特色。
“花兒”發源于回民聚集的臨夏回族自治州,這里素有“花兒”的“故鄉”和“圣地”之美稱,不僅回民是“花兒”的主要唱家,居住在這一帶的漢、保安、東鄉、撤拉、土等民族人民也喜愛這種山歌。最后“花兒”由甘肅發展到青海、新疆一帶,而且也大都在回民當中演唱,例如寧夏的山花(又叫干花兒),多在回族群眾中傳唱,所以,現在人們提起“花兒”,習慣稱做“回族花兒”。“花兒”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演變,現在已形成河州“花兒”、蓮花山“花兒”、寧夏“花兒”、青海“花兒”等不同的流派和風格。寧夏“花兒”是兩句一節,例如《來了是無處兒站了》:
牛拉的車子是車轱轆轉,
寧叫嘛人死路不要斷。
這一回回去是不來了,
來了是無處兒站了。
河州回族“花兒”則是四句一節:
左手里端的茶缸子,
右手里拿的是碗予,
心想連尕妹子鋤田去,
尕手里沒拿上鏟子。
而蓮花山“花兒”,也叫洮岷“花兒”,則是三句一節:
合心了,碴對碴,
唱“花兒”你把茶倒下,
唱得不好甭笑話。
各個不同地區的回族“花兒”有不同的曲調,有《河州令》、《尕馬兒令》等一百余種。
回族“花兒”的節奏豐富,旋律性很強,音樂形象及藝術個性生動鮮明,絢麗多姿。形式有四句“花兒”、六句“花兒”(折斷腰)和三句“花兒”。每一種形式的“花兒”都有一定的格律,非常講究節奏。
房檐上蹲的是白鴿兒,
鴿洞里臥的是皂兒(黑鴿兒);
你給我做個頂帽兒(禮拜帽),
我給你買個鏡兒。
這首四句式的“花兒”,第一句是三三三,第二句是三三二,三句與一句,四句與二句在音節上對稱。
上去個高山打三槍,
槍沒響,
槍口里有了病了;
連叫了三聲頭沒抬,
沒抬頭,
你要的官王么秀才。
這是一首六句“花兒”,也叫折斷腰“花兒”,其音節是:一句為三二三,二句為三,三句為三二二,四句為三二三,五句為三,六句為三三二。“花兒”押韻的方式是有的句句押,多數是一三句一韻,二四句一韻。它既不同于格律詩那么嚴格,又不同于自由詩那么自由。河州“花兒”、寧夏“花兒”、青海“花兒”、新疆“花兒”等,一般都是奇句單字句結尾,偶句是雙字句落尾。押韻時不僅押句尾韻,而且還在句尾前押復韻。如:
回回莊子上的禮拜寺,
花大門修(給)了千年;
眼淚擦掉了你把飯吃,
人家的人你不要牽念。
回族“花兒”的題材包括天文、地理、山川、草木、人物、民俗等等,內容極為豐富,主要有勞動“花兒”、農事“花兒”、時政“花兒”、儀式“花兒”、生活“花兒”、愛情“花兒”等等,真實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
回族“花兒”在藝術手法上大都采用比、賦、興,如:
阿哥是鳳凰天上旋,
尕妹是園中的牡丹;
不說尕妹妹長得端,
還說阿哥的眼饞。
扎花的兜兜盤錦呢,
盤錦是要兩根線呢;
維下的朋友寬心呢,
倒把我的心扯爛呢。
回族一般禁止在家里和村莊唱“花兒”,只能在野外唱。
花椒樹上你甭上,
上去時刺兒扎哩;
莊子里頭你甭唱,
阿訇聽見是罵哩。
唱“花兒”已成為一種風俗習慣,誰也阻止不了。
“花兒”本身是心上話,
不唱時由不得自家;
刀刀拿來頭割下,
不死還是這個唱法。
回民除了平時唱“花兒”外,各地還逐步形成了一些歌唱“花兒”的大聚會——“花兒”會。
“花兒”會,是“花兒”歌手競賽與交流的舞臺,也是回族等勞動人民的狂歡節日。現在西北地區規模較大的“花兒”會有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的蓮花山、松巖鳴;青海省的峽門、七里寺、老爺山等近三十余處。其中蓮花山“花兒”會和松巖鳴“花兒”會名揚遐邇,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
蓮花山“花兒”會: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自治州的戴著潔白圓帽、搭著綠色蓋頭的回族男女和漢、東鄉、保安等幾個民族的歌手幾萬人,云集蓮花山。歌手們攀上山路,觀賞風景,對歌歡唱,氣氛醉人。
“花兒”會的歌手,一般都是按村莊自由組成男女三至十人的“花兒”歌唱班子,有一名即興編詞、出口成章的“串把勢”,有幾個吐字清楚、腔口飽滿、歌聲嘹亮的金嗓子歌手。串把勢才思非常敏捷,對歌前一般要打腹稿,對歌時歌手們圍在一起,打著花傘,搖著彩扇,串把勢低聲說歌詞,歌手馬上領唱,其他人和唱。此起彼伏,對答如流,熱鬧非凡。
在“花兒”會上,還有許多程序,如攔路、游山、對歌、告別等。當四面八方的歌手沿路上山時,往往被走在前面的歌手用馬蓮花繩攔住去路,讓其對歌,對上才能過去,特別是一群群青年男女攔路對歌,妙趣橫生。如小伙子用馬蓮花繩擋住姑娘唱道:
馬蓮繩繩攔得寬,
寬似鐵打的虎牢關,
你對不上時底下鉆。
姑娘馬上對上:
材一頁,一頁材,
你把馬蓮繩放開,
好的“花兒”后頭來。
小伙子唱:
桿兩根,一根桿,
繩繩不堵心不愿,
知心“花兒”唱一段。
姑娘對道:
口唱“花兒”四下走,
讓路咱們交朋友,
叫你一定聽個夠。
......
歌手往前走,又有另外的歌手擋住,又是一片對歌聲。在蓮花山上有不少青年男女彼此對歌,認識了解,產生了愛慕之心,結為良緣。
臨夏回族自治州還有一個大的“花兒”會叫松巖鳴“花兒”會,每年農歷四月二十日舉行,參加“花兒”會的也有好幾萬人,是規模最大的河州“花兒”會,以演唱《河州大令》、《河州二令》等流派的“花兒”為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自治州每年在這里舉行一次“花兒”歌手大獎賽,選拔培養了一大批“花兒”歌手和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