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獨立日:4月1日(1979年)(伊斯蘭共和國日)
國慶日:2月11日(1979年)(伊斯蘭革命勝利日)>>>
國花:玫瑰花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7∶4。自上而下由綠、白、紅三個平行的橫長條組成。白色橫條正中,鑲嵌著紅色的伊朗國徽圖案。白色與綠色、紅色交接處,分別用阿拉伯文寫著“真主偉大”,上下各11句,共22句。這是為紀念伊斯蘭革命勝利日——公元1979年2月11日,伊斯蘭教太陽歷為11月22日。國旗上的綠色代表農業,象征生命和希望;白色象征神圣與純潔;紅色表示伊朗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國徽: 由四彎新月、一把寶劍和一本古蘭經組成。新月象征宗教——伊斯蘭教;古蘭經位于頂端,象征伊斯蘭教高于一切,是共和國行為準則的依據;寶劍象征堅定與力量,有如巨刃摩天,力斬“惡摩”。四彎新月和古蘭經書本組成阿拉伯文的“安拉”(真主);而整個圖案呈圓形,象征地球,表示“安拉”的伊斯蘭思想遍及全球。
國家政要:最高領袖阿亞圖拉賽義德·阿里·哈梅內伊(ayatollah sayyed ali khamenei) ,1989年6月霍梅尼逝世后繼任領袖;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 (Mahmoud Ahmadinejad) ,2005年6月當選,8月就職;外長卡邁勒·哈拉齊 (kamal kharazi) ,1997年8月任職,2001年8月連任。
自然地理:164.5萬平方公里。位于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是高原國家,海撥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有扎格羅斯山脈,東部是干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北部里海和南部波斯灣、阿曼灣沿岸一帶為沖擊平原。主要河流有卡流倫河與塞菲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南岸屬伊朗。伊朗東部和內地屬大陸性的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侯,干燥少雨,寒暑變化大。西部山區多屬地中海式氣侯。里海沿岸溫和濕潤,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中央高原年平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
人口: 6390萬(2000年4月估計)。它是一個多民族的穆斯林國家,有波斯、阿塞拜疆、庫爾德、阿拉伯及土庫曼等民族,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庫爾德人占5%,還有阿拉伯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
首都:德黑蘭 (tehran) 位于橫亙伊朗北部厄爾布斯山的南麓,有人口1100萬,
簡史: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我國漢史稱安息。公元前2000年后出現印歐血統的伊朗人。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極一時。該朝第三代國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前521—前485),帝國版圖東至阿姆河和印度河兩岸,西到尼羅河中下游,北至黑海、里海一帶,南達波斯灣。公元前330年古波斯帝國被馬其頓·亞歷山大所滅。后建立了安息、薩珊王朝。公元7—18世紀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后入侵。18世紀末,伊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加部落統一了伊朗,建立了愷加王朝。19世紀初淪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1年禮薩·汗推翻愷加王朝,于1925年建立了巴列維王朝。1941年禮薩·汗被盟軍逐出伊朗,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即位。1935年3月21日,改國名為伊朗。1978年爆發了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迫使巴列維國王于1979年1月16日流亡國外。同年2月,宗教領袖霍梅尼結束14年流亡生活從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權,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81年10月哈梅內伊就任總統,穆薩維就任總理并受命組閣。霍梅尼逐步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體系。伊朗和伊拉克長期存在著邊界、教派和民族爭端。進入80年代兩國關系惡化。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經國際上多方調解于1988年8月宣布接受?;?。1989年6月3日霍梅尼病逝,專家會議于第二天推舉總統哈梅內伊為新領袖。7月28日,議長拉夫桑賈尼當選總統。1993年6月11日,拉夫桑賈尼連任總統。1997年5月23日,哈塔米當選總統,8月4日宣誓就職,2001年連選連任。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7個省,195個縣,500個區,1581個鄉。27個省為:德黑蘭、中央、吉蘭、馬贊德蘭、東阿塞拜疆、西阿塞拜疆、克爾曼沙汗、胡澤斯坦、法爾斯、克爾曼、霍拉桑、伊斯法罕、錫斯坦-俾路支斯坦、庫爾德斯坦、哈馬丹、恰哈馬哈勒-巴赫蒂亞里、洛雷斯坦、伊拉姆、博韋艾哈邁德-科吉盧耶、布什爾、贊詹、塞姆南、亞茲德、霍爾木茲甘、阿爾達比勒、加茲溫、庫姆。
政治:伊斯蘭革命后第一部憲法于1979年12月頒布,規定伊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權統治高于一切。1989年4月對憲法進行部分修改,突出強調伊斯蘭信仰、體制、教規、共和制及最高領袖的絕對權力不容更改。伊斯蘭議會是伊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議會通過的法律須經憲法監護委員會批準才可生效。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政府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可授權第一副總統掌管內閣日常工作,有權任命數名副總統,協助主管專門事務。
伊朗的政治體制
1979年2月,伊朗前宗教領袖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當年12月,伊朗舉行公民投票通過新政權成立后的第一部憲法。根據憲法,伊朗實行政教合一、神權高于一切的政治體制,最高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伊朗國家最高領導人。1989年4月,伊朗對憲法進行了部分修改,強調伊斯蘭信仰、體制、教規、共和制及最高領袖的權力不容更改,同時對領袖的產生以及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門等方面的規定作了修訂,使伊朗的行政、司法和立法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根據憲法,領袖是伊朗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是伊朗政教合一的象征。領袖的權限包括任免憲法監護委員會(憲監會)宗教成員、司法總監、音像組織主席、武裝部隊參謀長、革命衛隊司令以及武裝部隊和安全部隊的司令;宣戰或宣布停戰;協調國家三權機構領導人之間的關系;頒發總統委任狀,在總統有瀆職行為或議會認為總統政治上無能的條件下罷免總統等。
領袖通過專家會議選舉產生。專家會議是選舉伊朗革命領袖的最高權力機構,共有成員86人,每年舉行一次年會,討論國家大事及領袖的行為。專家會議可在領袖不稱職或失去領袖的必要條件時廢黜領袖。1989年6月霍梅尼逝世后,通過專家會議推舉,哈梅內伊當選為伊朗最高領袖。
伊朗政府實行總統內閣制??偨y是繼領袖之后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偨y可授權第一副總統掌管內閣日常工作,有權任命數名副總統,協助主管專門事務。總統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可連任一屆。伊朗內閣部長由總統提名,需要議會審議通過。
為了保證議會決議不違背伊斯蘭教義和憲法原則,憲法規定成立憲監會。憲監會有權審查議會通過的一切決議和提案,監督總統選舉、議會選舉和公民投票。
伊斯蘭議會是伊朗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議會有權批準同外國簽訂一切條約、協議和合同,隨時對總統和部長進行質詢和彈劾,批準政府需要采取的緊急措施等。但是,議會通過的任何議案必須得到憲監會的批準后才能成為法律。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議長一年一選,可以連選連任。
司法部門是伊朗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司法總監是司法方面的最高首腦,由領袖任命,任期五年。最高法院院長和總檢察長由司法總監任命,任期五年。司法部長由司法總監推薦,總統任命,負責協調政府和議會間的關系。在司法總監領導下,還設有行政公正法庭和國家監察總局,分別審理民眾對政府機關的訴訟和監督國家機關的工作。
伊朗選舉制度
伊朗的選舉主要包括專家會議選舉、總統選舉、議會選舉和地方議會選舉。其中專家會議選舉每8年舉行一次,總統、議會和地方議會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有關選舉事務均由內政部及各級行政機關具體執行,憲法監護委員會(憲監會)負責監督。
伊朗的選舉是以直選方式,即通過選民無記名投票的結果來確定。16周歲以上的伊朗公民就擁有投票權。
伊朗憲法和選舉法對各項選舉以及候選人資格都有具體的規定。通常的程序是,首先由符合條件的伊朗公民在選舉前規定的時間里到內政部在全國各地設立的選舉委員會登記,選舉委員會將登記在冊的人選情況匯總,提交憲監會在各地任命的選舉資格審查委員會審議,審查委員會將審核的結果通知選舉委員會,再由選舉委員會具體執行有關選舉事務。根據選舉法,參選資格被否決者可獲得有關自己被否決原因的書面通知,并可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出上訴。
在選舉委員會執行選舉投票的過程中,憲監會還要向全國各地投票站指派監督員,監督投票情況、封存投票箱、監督選票的統計。各項選舉的結果由選舉委員會公布,但必須得到憲監會的認可。憲監會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有權宣布某個選區乃至整個選舉的投票結果無效,當選者必須在憲監會的確認后才能宣誓就職。
伊朗的政黨組織
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隨著政權的逐步穩定,伊朗政府逐步取締了大多數政黨團體和組織。1985年伊朗宣布實行一黨制,伊斯蘭共和黨為執政黨,其他政黨及其派別均被取締。為防止政治糾紛,1987年6月,伊斯蘭共和黨也宣布中止一切活動。
1988年12月,伊朗頒布政黨法,要求所有政黨與組織向內政部重新登記,經審查批準后方可開展活動。1998年伊朗新的政黨法出臺后,國內各種政黨競相成立。到2000年1月,伊朗合法政黨和政治組織已經達到110多個。
目前,伊朗大多數政黨和政治組織尚處于創立階段,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缺乏章程及其相關綱領。伊朗現主要政黨或組織有:
伊朗伊斯蘭參與陣線: 1998年12月6日成立,其前身是1997年總統選舉時哈塔米競選班子。該黨由哈塔米政府的一些部長和文化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組成,現已成為伊朗第一大黨,也是伊朗目前支持改革的最大組織。
德黑蘭戰斗的宗教人士協會: 1987年從革命初期成立的“德黑蘭戰斗的宗教界協會”中分離。其成員大多是宗教和政界的知名人士??倳浭乾F任議長邁赫迪·卡魯比。
建設公仆黨: 前身是1996年由6名伊朗政府高級官員組成的“建設公仆組織”(又稱“6人集團”),1998年5月20日正式改為現名。該黨在全國主要大城市設立了分支機構,其成員多為政界人士。建設公仆黨的宗旨是:維護伊斯蘭尊嚴、建設伊朗、捍衛政權的伊斯蘭及共和兩大屬性;主張專家治國,積極支持伊朗經濟建設??倳浭堑潞谔m前市長卡爾巴斯奇。
伊斯蘭伊朗團結黨: 1998年1月31日成立,主要由議員和政府各級負責人組成,有成員30多名。該黨的宗旨是發展文明、維護伊斯蘭尊嚴與國家強盛。
經濟: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930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10%,居于世界第五位。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24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16%,僅次于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日產能力可達410萬桶,石油收入占全部外匯收入的90%,伊朗成為歐佩克成員國中第二大原油出口國。森林是伊朗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天然資源,面積達1800萬公頃。伊朗水產豐富,魚子醬舉世聞名。伊朗水果、干果十分豐富,開心果、蘋果、葡萄、椰棗等遠銷海內外,其中2001年伊朗開心果總產量為17萬噸,出口量約9.3萬噸,創匯2.88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開心果出口國。有5000多年歷史的伊朗地毯編織藝術聞名全球,其精湛的工藝、美麗的圖案、和諧的色彩搭配傾倒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詩歌、神話、繪畫。波斯地毯已成為伊朗享譽世界的傳統大宗出口產品。其他工業有紡織、食品、建材、地毯、造紙、電力、化工、汽車、冶金、鋼鐵和機械制造。農業比較落后,機械化程度較低。 貨幣名稱:里亞爾(rial)。
軍事:武裝力量由軍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組成。領袖為武裝力量總司令。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軍事領導和國防政策的制定機構,由總統、兩名領袖代表、司法總監、議長、軍隊總司令、衛隊總司令、國家計劃和預算組織主席及外交、內務、國防和情報部長組成。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二年。
文化:伊朗是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來,勤勞、勇敢的伊朗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特別是在醫學、天文學、數學、農業、建筑、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和工藝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醫學家阿維森納在公元11世紀所著的《醫典》,對亞歐各國醫學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伊朗人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臺、發明了與今天通用的時鐘基本相似的日規盤。伊朗學者的許多數學著作達到了很高水平。詩人費爾多西的史詩《列王記》、薩迪的《薔薇園》等不僅是波斯文學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壇的瑰寶。
新聞出版:各種刊物有900多種,大部分在德黑蘭出版。主要報紙有:《世界報》、《消息報》、《伊斯蘭共和國報》、《虔誠者報》、《使命報》、《和平報》和英文版的《德黑蘭時報》、《伊朗新聞報》和《世界報》國際版。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是唯一的官方通訊社,1979年革命前稱波斯通訊社。國家廣播電視臺成立于1966年,1979年改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聲像組織。電臺用波斯語、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德語及漢語等二十五種語言對外廣播。電視有三個臺播放節目。
外交:奉行獨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宣布“不傾向東方,也不傾向西方”,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積極發展同伊斯蘭、第三世界和不結盟國家的關系,重視同西歐、日本等國的交往與經貿聯系。除美國、以色列和南非外,愿同所有國家在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發展關系。堅持輸出伊斯蘭意識形態,伊斯蘭在其外交政策中高于一切,被置于一切國家利益之上。
與中國關系:據中國“史書”記載,紀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時,張騫派其副使訪問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兩萬騎兵迎候,禮儀極為隆重。東漢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安世高也曾來漢訪問,并在中國呆了多年。在中國南北朝時代,波斯派使節到中國北魏王朝友好聘問達十多次。隨著雙方友好往來,漢文化傳至西域,西域文化傳來中國,中國、伊朗等國的“絲綢之路”也全面暢通,為兩國的經濟及文化交流開辟了新的紀元。中國的絲綢、瓷器以及打井、煉鐵、制漆、繅絲等工藝源源傳入伊朗等西亞諸國,伊朗的物產如蠶豆、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也源源傳入中國。到了唐代,兩國往來曾達到鼎盛時期。后來,波斯遭外來侵略,波斯王親自到唐帝國訪問并請援,唐高宗封他為都督,遣將派兵護送他回國,但回國未成死于長安。其子尼列斯謀策復國未成,于唐中宗景龍年間返華也死于長安。當時,尼列斯率領數千波斯人,其中有些在唐朝當上了將軍、外交官、天文學家、醫學家和學者。在戰亂的宋朝,陸上的“絲綢之路”幾度中斷。這時,造船業開始發達,羅盤針相繼使用,許多伊朗人經由海路來到中國廣州、揚州和泉州等地經商,有的還在那里安家落戶。這就是后人稱之為的海上“陶瓷之路”。據記載,中國發行鈔票的方法在元朝傳到了波斯,后來,波斯鈔票上的圖案還保留了中國文字。當時,兩國的史學家還合編史書“史集”。波斯等國的西域樂舞也盛行于長安。在明代,明成祖和波斯的沙哈魯王子曾先后互派300人和500人的大型代表團互訪;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各國時,其中3次訪問了波斯灣的忽魯謨斯(即今霍爾木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