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張鶯,銷售與市場雜志社新媒體部主管,《第一營銷》雜志主編。
雜志介紹:
銷售與市場的電子雜志是真正意義上的網絡互動雜志。在內容上,我們將專業內容整合成為網絡富媒體形式,一改財經雜志以往過于嚴肅和刻板的傳統面貌,運用音頻、視頻、動畫、漫畫、圖片等各種多媒體表現形式,使雜志變得更易讀、更好看;而且,P2P技術為雜志提供了實時閱讀追蹤系統,不僅讓讀者與編輯之間有所互動,更是讓讀者與讀者之間增進了溝通。
其中,《營銷》(2007年12月正式更名為《第一營銷》),是于2006年2月(2006年12月之前是雙周刊)正式推出的月刊雜志,旨在為中高層營銷職業經理人提供前瞻、前沿、前衛的營銷理念。《第一營銷》傳承《銷售與市場》一貫專業嚴謹的辦刊精神,并結合網絡閱讀習慣及特性,在內容上更側重于關注新興行業的發展趨勢,關注新營銷方式,關注新銳營銷群體,以獨特的視角解析當下熱點營銷話題。目前當月下載總量超過80萬人次,并被各大發行平臺列為精品電子雜志。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世界的不斷融合帶領人們奔向信息傳播多維感官時代,電子雜志如何將“東家”多年來建立的美好聲譽傳承至新媒體的沃土?《第一營銷》如何突破以往單向的傳播維度?顛覆傳統媒體的敘述方式,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網絡互動雜志?如何在紛繁的網絡世界中找到傳統媒體的發展之地?我們采訪到《第一營銷》主編張鶯女士。
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網絡互動雜志
銷售與市場推出的第一本月刊電子雜志——《營銷》(2007年12月正式更名為《第一營銷》),他們目的非常簡單,旨在為中高層營銷職業經理人提供前瞻、前沿、前衛的營銷理念。《第一營銷》傳承《銷售與市場》一貫專業嚴謹的辦刊精神,并結合網絡閱讀習慣及特性,在內容上更側重于關注新興行業的發展趨勢,關注新營銷方式,關注新銳營銷群體,以獨特的視角解析當下熱點營銷話題。目前《第一營銷》的當月下載總量超過80萬人次,并被各大發行平臺列為精品電子雜志。
《第一營銷》在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網絡互動雜志也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程。欄目上的大變動就有三次。最初的時候,《第一營銷》僅僅將平面媒體的信息轉化為網絡媒體信息,將很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設計上,但是創作團隊發現,這種轉化僅僅是形式上的轉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網絡互動雜志。后來,《第一營銷》雜志就更廣泛地運用了多媒體技術,包括細化內容部分,建立直播間,加大內容的制作,從返回的數據信息顯示,很多人對案例很感興趣,對名人采訪很感興趣,那么在內容上,《第一營銷》就加大這一部分的內容。
平面媒體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因為平面媒體的讀者都是泛讀者,都是隱性的讀者,很多人買雜志,但雜志社卻不知道他們的喜好是什么,因為沒有互動,沒有溝通,但電子雜志正是利用了網絡技術很好地規避了這種缺點。創作團隊一直非常重視與讀者互動,以后也將在此方面繼續優化,堅持走下去,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網絡互動雜志。
讓沉悶的財經雜志在指尖輕松跳動
1、雜志風格——設計輕松卻不失厚重
很多人在閱讀《第一營銷》后都會有一種感覺,它似乎擺脫了財經類雜志一貫的嚴肅和刻板的面貌,增進如真人漫畫故事、互動情景劇、實時調查與自測等更為鮮活、時尚的內容,讓我們在輕松閱讀中完成了一次營銷方法的旅程。
張主編提到“整合”不是照搬,也不是簡單的變通,《第一營銷》這本電子雜志會根據網絡的閱讀特性與行業側重,結合各刊雜志定位策劃內容進行創作,有些內容是銷售與市場的經典文章,有些是作者自薦的原創文章等等。所以電子雜志應該是基于銷售與市場龐大的內容資源產生的一個網絡產品,并不是平面雜志的一個掃描版,但卻因為創作的定位和操作的專業而不失雜志的內容厚重。
2、內容細分——更貼心的讀者群
雜志社根據讀者群層級的不同,進行了內容細分。《第一營銷》較銷售與市場另一本《INMART》電子雜志,更適合中高層營銷經理人。而《INMART》則是為剛入營銷領域的年輕人量身打造的大眾化工作手冊,更側重于實用的營銷技巧和方法。張鶯提到,2008年將是電子雜志關鍵的一年,也可以說是博攻的一年,雜志社還將會針對不同的行業或領域關注的差異進行細分,形成一個營銷管理類電子雜志集群。在原來兩本電子雜志的基本上,出版更多的電子雜志和電子書。不管是用于培訓,還是分享,還是個人學習,都可以在銷售與市場上找到適合自己的電子讀物,張鶯在采訪中幾次強調了這一點。
她說,營銷不是科學,而是一種工作方式,我們提供的就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工作方式。
3、你就是《第一營銷》的創作者
《第一營銷》電子雜志一直以來非常注重實時閱讀追蹤系統,這樣不僅讓讀者與編輯之間有所互動,更是讓讀者與讀者之間增進了溝通。讓讀者的感受、體會真正融入電子雜志,使電子雜志成相互溝通的平臺,共同的創造物。讀者參與的方式非常多,一是可以發MAIL,二是可以直接在電子雜志參與評論,并能即時更新。或者將自己的營銷故事拍成視頻發到雜志社,甚至,每個月的封面人物也是來自一線的營銷人,眾多的互動方式讓每個營銷人都能參與其中,可能這是他們創辦這本雜志的初衷之一。
創造web3.0時代個性化服務的輝煌
張鶯說,他們這個部門在雜志社幾乎象個異類,只要新的媒體方式,他們都在嘗試,也許這是現在所有平面媒體努力的方向。除出版電子雜志外,他們充分利用手機平臺,開展與目標受眾進行一對一的溝通,比如做了2年的手機報和今年他們重點推介的FREEWAP。這種勇于創新和探索的精神可能正是平面媒體能否走出瓶頸的前提。
盡管電子雜志的贏利模式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但張鶯表示,相信將專業內容及精良制作這兩個要素堅持下去最終會給贏利模式帶來一線希望,因為內容空乏仍然是現在電子雜志的短板。她說,盡管我們目前在贏利上還沒有太多作為,但任何一個新的媒體形式都要有一個從接受到認可乃至習慣的階段,我們在等待廣告主認可噴發的時刻。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互聯網經歷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大門戶時代(Web1.0)一下子到了互動時代。在互聯網進入WEB2.0時代之后,電子雜志再次引起了資本的注意,在最近兩年時間里,大大小小的電子雜志公司層出不窮。但無論怎么變化,基本上都延續了希網和索易的模式,或者兩者的結合體。相比從前,電子雜志最大的進步,無非體現在制作更加精美;發送方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郵件,加入了大量音視頻內容。而對于電子雜志的根本瓶頸的突破,即贏利模式的創新,始終沒有出現。現階段,互聯網正在大步邁進WEB3.0時代,如果說1.0是精英文化,開創了聚眾時代;2.0是草根文化,開創了分眾時代;而3.0就是個性文化,將開創一個全新的個性時代。無論是精英還是草根,在溶入3.0的時代,都將擁有自己個性的特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需求、性格、知識等組合單元,構建出一個個性化的信息平臺。而web3.0的出現,更改變了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和用戶行為習慣,故它同時也改變了網絡營銷模式,使得網絡營銷再次重新定義,《第一營銷》雜志將致力于提供基于用戶偏好的個性化聚合服務,提供更加精準的個性服務。
新媒體,新事物,新品牌,擴大品牌的傳播力度和維持品牌的美譽度將是創作團隊另一個工作重心。《第一營銷》從06年3月啟發刊至今已經23期,平均月下載量達到80萬人次,平均閱讀率30%,滿意度85%,高居同類電子雜志前端……這一系列數據,他們還在不斷更新中,我們期待他們能為我們帶來更多輕松的財經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