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江蘇省委副主委、東南大學經濟管理
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主任達慶利教授
“系統工程”是我們每個人耳熟能詳的字眼,頻頻見諸文件報端;但一般人很少知道,系統工程也是一門嚴謹縝密的學科,有多少學者為之殫精竭慮,皓首窮經。達慶利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為頗有影響的系統工程專家,達慶利教授不僅有著自己專業范疇內的一系列頭銜——東南大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負責人,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理事,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管理學科專家組成員,江蘇省系統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信息化帶動產業化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等等;而且,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江蘇省委副主委,他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發揮著學者參政的重要作用,彰顯出新一代高級知識分子兼濟天下的報國情懷。
坐在第一排的學生
達慶利教授1945年出生于江蘇六合,幼時開蒙較早,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是班里年齡最小的學生,常常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正是這第一排,不僅使他近距離地接受了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而且從中領悟到了學習的技巧和樂趣,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61年,年僅十六歲的達慶利進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學習,入學后第一次高等數學考試,兩小時的考試,他僅用了一個小時就交卷,并得了滿分100分,一時竟有“神童”之譽。在此后多年的求學生涯中,敏而好學的他一直保持著“坐在第一排”這一習慣,并將這種執著專注的治學精神延續至今。時至今日,已上研究生的女兒記起父親的教誨時,印象最深的也是這一句:“聽課坐到第一排!”
1966年,達慶利從南京工學院自動控制專業畢業,分配到水電部南京水文儀器研究室工作,后隨單位內遷到重慶水文儀器廠。經過十年多的顛簸動蕩之后,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考制度,達慶利以高出錄取線100分的優異成績考回母校繼續深造,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之后,1987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2年晉升教授,1994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達慶利一步一個腳印地行走在教書育人和科研攻關的道路上。從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書生到現在兩鬢斑白的教授,歷經滄桑的東大校園見證了他的成長,也見證了他的辛勤和奉獻。
“熱愛自己的工作”
“系統工程”這個字眼對很多人來說只是個大而化之的概念,事實上,自上個世紀以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現代工業和社會事業的規模、層次與復雜性不斷增加,人們開始有目的地用整體化和相互聯系的觀點來對待客觀事物,產生了系統的思想與方法,并進一步形成了系統科學。人們利用這一先進的方法與技術,對系統的規劃、研究、設計、制造、試驗和使用進行組織管理,就稱之為系統工程。起初,系統工程主要用于工業、軍事和科學研究,后來又逐漸擴展到企業管理和經濟工作領域。20世紀60年代以后,系統科學的理論日趨成熟,系統工程的方法日漸完善,特別是隨著運籌學的發展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學者著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與技術來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產生了不少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還是一名在校研究生的達慶利就敏銳地覺察到這一學科綜合的趨勢,認識到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正是當代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于是,他積極投身于社會系統工程的研究,探索用大系統理論與方法應用于社會、經濟和環境等系統的規劃決策,從而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經過二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他在模糊規劃及其在生產計劃中應用、水環境經濟系統建模和優化、虛擬企業和供應鏈等現代企業管理新模式的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多年來,達慶利教授作為負責人或主要成員,長期承擔國家課題的研究任務,將自己的智慧和心血,融入了國家每一個“五年計劃”的科技攻關大潮中。“六五”期間,剛剛研究生畢業的達慶利就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蘇南太湖地區主要城市水環境污染綜合防治研究”中的主要子課題“無錫市‘人口—經濟—環境’模式”研究。他和課題組成員一道,通過對無錫市14年來人口、經濟和水環境方面近30萬個數據的處理,建立了由12個子模型組成的、包括170多個變量和100多個方程的大規模系統模型——無錫市“人口—經濟—環境”政策仿真模型。來自全國各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0多位專家鑒定后一致認為,這一研究成果為政府部門制定地區性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方案提供了定量的、比較科學的決策依據,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同時在研究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建模理論和方法上有所創新,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對此,《新華日報》在頭版予以專題報道,達慶利由此脫穎而出。
在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二級課題“太湖水系水質保護研究”中,作為課題技術組專家,達慶利承擔和參加了其中專題“蘇南太湖水系水質保護總體方案研究”和“以吳江縣為典型的小城鎮水污染控制研究”等任務以及課題中各專題的協調工作,提出了兩步預測校正與系統動力學相結合的建模方法,并建立了蘇南太湖水系水環境——經濟系統三級遞階模型,受到有關方面的好評。
“八五”期間,達慶利作為MIS分系統負責人參加國家863高技術CIMS項目“北京第一機床廠CIMS應用工程”,該項目獲得1995年美國制造工程師協會的CIMS應用工業領先獎、1995年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和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并被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科技新聞,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之后不久,達慶利教授又參加了“九五”國家重中之重項目“減少氣候異常對國民經濟影響研究”,建立了氣候災害所引起的農作物受災和成災、以及經濟損失的預測模型,為我國減災、救災管理部門的宏觀決策提供了定量依據。此外,達慶利教授還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省科委計委以及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多項,如“南京市工業結構現狀分析”、“江蘇省第三產業發展研究”等等。在上述項目中,獲得14項部、省級以上鑒定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其中3項達國際先進水平;有6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達慶利教授在實踐中不斷創新之時,很注意理論上的提煉和總結,著述頗豐。除《大系統理論與方法》和《水環境經濟規劃與決策中的系統方法》兩本專著而外(前者作為研究生教材為多所院校相關專業采用),曾在《系統工程學報》、《管理科學學報》、《管理工程學報》、《自動化學報》、《東南大學學報》和《中國軟科學》等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IFAC、INFOMS等國際學術組織的重要學術會議上圍繞所研究方向發表論文140多篇。作為成果顯著的科技工作者,1990年,達慶利受國家公派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至西德(波鴻)魯爾大學進修,并從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對于卓越成績的取得,達慶利教授自認為最大的長處在于“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有熱愛,才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事實上,求實與嚴謹,這幾乎是所有人對他一致的評價。1991年就獲得江蘇省高校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的他,至今仍堅持逐篇修改學生的論文。當學術泡沫入侵高校這一象牙塔時,達教授只求實績,不務虛名。年前,頗有權威的《英國劍橋名人錄》專函邀請他加入,他一笑置之。
參政議政
達慶利教授1995年12月入盟,于2001年當選為民盟江蘇省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委,2002年再次當選為第九屆副主委。同時,他還是全國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身兼學科帶頭人和黨派領導人兩重角色,達慶利更忙了。在處理兩者關系的問題上,達慶利坦言在時間上更側重業務這一塊,他認為,業務是基礎,也正是因為自己有了業務范圍內的影響力,才更具有政治界別的代表性,才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但黨派工作更是一種神圣的職責,也為他走出書齋關注社稷民生提供了途徑,他沒有絲毫的懈怠。
作為長期致力于用大系統理論與方法探索并解決社會問題的系統工程專家,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和人民生活中的諸多熱點,早已是達慶利的“份內之事”了。他結合自己所承擔的科研任務,平時注意觀察,加上學者的獨到眼光,所撰寫的提案往往是高屋建瓴,有的放矢。在2001年的全國政協九屆四次會議上,他提出了關于建議成立國家綜合減災中心的提案。該提案分析了目前我國按專業開展災害監測、預測、評估、防災、救災、安置恢復、保障援助、立法教育和減災指揮工作的現狀,提出為綜合利用減災資源和統一協調全國各專業各地區減災工作,統一整合,統籌安排,建議成立國家綜合減災中心。這個提案,早在美國“9?11”事件發生前半年就提出了,再結合今年以來全國動員防治非典來看,不難看出其遠見卓識。在翊年的九屆五次會議上,達慶利又提出了有關規范高校學科建設行為的提案。在提案中,他以對我國高等教育高度負責的務實精神,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對此,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回函予以采納,并已付諸實施。此外,他結合業務工作,在保護建筑遺產、企業管理信息化等方面撰寫大會發言,因其切中肯綮而又內容翔實、論理有力,得到有關方面的積極響應。
達慶利認為,建言立論,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多”是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求精”是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的體現,是參政者的職責所在。他的每一份提案和大會發言,都經過了充分的準備,有感而發。就拿《切實采取措施,進一步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這份大會發言來說,他就經過半年多時間,通過對江蘇范圍內一百多家大型企業的問卷調查,在三萬多字的研究報告中精心提煉出來的。
雖然有著主任、副主委、博導的頭銜,生活中的達慶利教授卻沒有一點架子,平易近人,謙和淡泊。在不足六十平方米的家中,是公認的模范丈夫和好爸爸;在學校,和四五位老師共用一間大辦公室,是個好脾氣的“頭兒”……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小系統,相對獨立于社會環境中,因其學識、閱歷、秉性不同而呈參差多態;而社會更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系統,如何在社會大系統中找到自己的坐標,將一已之力融入社會大系統的宏偉工程中,應是每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所思考的問題。無疑地,達慶利教授的為人、治學、從政,給出了一個完滿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