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券、家電券、汽車券、購房券、培訓券……如今,各種形式的購物券大行其道。2月9日,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表示在特殊的條件下采取特殊的辦法,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拉動內需是一項比較可行的選擇。3月1日,杭州旅游部門面向上海市民發放13.5萬份、總面值達900萬元人民幣的“杭州旅游消費券”。消費券遭到上海市民哄搶,場面一度混亂。此次面向全國統一發放的杭州旅游消費券為240萬套,總額達到1.5億元。
“適當發點消費券也可以,尤其有條件有實力的地方和部門鼓勵發放,但所有人都發等于沒發,這有一個公平和效率需要衡量的問題。”3月3日,學者出身的達慶利委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消費券如果每人都發放才顯公平,但這種發放方式對拉動消費的效果并不好。他分析,消費分高、中、低檔,現在中低收入階層更有消費欲望,比如中國有9億農民,還有許多困難群體,他們對消費的貢獻率一直偏低,面向他們發放消費券可以有效刺激內需。同時,達慶利也提出,消費券不應該完全抵用現金,使用消費券的同時應該配套拿出現金,對于帶動內需會更有幫助,而且可以降低中國目前的高儲蓄率。
不過,要讓老百姓大把花錢最關鍵的還是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現在很多人怕花錢,是有后顧之憂,萬一生個病出個事怎么辦?”達慶利建議,啟動內需要多動腦筋,有些特殊群體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很難改變,有針對性的采取一些辦法更有效,比如家電下鄉、汽車下鄉,政府要進一步增強對百姓消費的引導作用。